目前分類:台灣, 食物 (26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許久未再造訪的「La Festa」,即便主廚Igor Macchia,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並未出現在餐廳裡,但提供的美味幸好並未低於期待。
  用餐空間旁是狹長的開放式廚房,廚師們料理過程的近在眼前完全一覽無遺,想像是在料理台邊用餐的實境般參與, 總讓食物的美味增添加乘。對於北義的食物總多了些期待,潛意識裡,義大利北方的食物總該因為接近法國而多幾分浪漫慵懶,總該因為位於文義復興的起源而多些人文素養,總該因為天氣的適中宜人以及畜牧興盛而多幾分美味的薈萃。




  雖說餐廳裡的食物像是擺脫傳統烹調而加了現代的融合創意,不過應該存在的風土元素卻仍舊隨形可見。混著強烈味覺刺激橄欖碎末的amuse bouche、和上黑墨魚汁的麵包,以及隨側的橄欖油與黑醋,是純然的義式開場。
  接續的鮪魚Carpaccio雖然帶著魚肉生味,但是佐上澄汁壓味與生菜淺脆,仍算是可接受的好味道。精緻的義式雞肉餃淋上溫熱的蘑菇濃湯再低上橄欖油,是簡單傳統味組合出的新奇。




  1st course是海鮮與蕃茄醬汁裹覆細長圓麵所裝盛出的好味道。而冰沙過場後的2nd course,淺煎後仍保持細緻口感的魚肉墊著菠菜基底蓋上重味搭配的馬鈴薯脆餅,再繞上淺黃與翠綠交織的翻紅花與菠菜汁,除了味覺刺激之外也多了視覺調和。至於粉嫩看來像是過了生的紐約克再刨上季節黑松露,入了口後雖然未有期待的松露味覺刺激,倒是牛肉燒炙過的淺焦香伴隨的是鮮嫩肉質帶著咬勁的飽滿而令人深刻。



  至於最後的甜點,卻是因為早已飽食難耐而似乎成了種難以消受的存在。只是,即便如此卻還是少不了帶點苦並輕抹著肉桂粉的Cappuccino做上末尾而悠閒慢度午後時光。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用餐時間,即便沒有想像裡該出現的大排長龍人潮,巷子邊的小拉麵店裡,依舊有著滿席的客人。
  少了記憶中東京店鋪裡師傅撈起麵條同聲吆喝的熱絡,相啻於用來辨別分店而取的「虎嘯」稱呼,台北的「麵屋武藏」多一些的似乎是種優雅靜謐。至少,比起習慣透過自動販賣機取得食卷的過程,店員遞上附著照片的菜單的招呼,似乎反而讓人不習慣。
  充滿嚼勁的粗獷麵條以及入味豪邁的厚切叉燒大概是「麵屋武藏」給人的最深記憶。端上了桌的「赤虎」,紅通的湯頭據說是韓國辣椒混上自家製的辣豆瓣醬,輕啜一口感覺不出豚骨系的湯頭倒像是韓式辣麵配上日式麵條。而麵條是印象裡的強力彈牙,燒炙過的叉燒飽滿具份量但卻像是結實過了頭。




  至於沾麵的麵條粗厚但卻少了冰鎮過的彈牙卻多了堅韌,魚介系的湯頭缺了些沾麵湯汁應該有的濃厚強度,而叉燒則也是過了頭的結實而少了久煮之後的好入口。
  記憶裡「麵屋武藏」應該是名列前茅的受人青睞,但是,台灣的分店卻讓人多了些猶豫的動搖。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零(Non Zero)」的用餐空間營造出應是一種質樸簡單的輕鬆。
  長方形的木頭大餐桌據說是裝潢廢料所壓製,搭配著二手古董木椅與一邊回收木所拼湊而成的牆面。而店裡不假油煙燒烤的食物,使得開放式廚房看來更加單純簡捷,木製層架上疊滿的潔白的餐碗,與堆滿的透明瓶裡清澈礦泉水,也成了布置之一。大概,不多加綴飾而自然流露的空間,就是要讓人自在無拘束。





  當月供應的特別菜單是秘魯味道。印象裡的秘魯有種籠罩在神秘氣氛裡的遙遠,以致記憶裡對於秘魯的食物是種充滿距離的未知。幾道簡單的異國食物,首先是生鮮海鱸醃漬上檸檬口味,再配上蕃薯、玉米與秘魯爆米花的冷盤。冰鎮過的魚肉沁涼鮮嫩而彈牙,對比上秘魯爆米花帶著淺香的酥脆,成了種淺嚐之後便讓人記憶深刻的特別口味。顏色分明而顆粒精緻的黎麥據說是秘魯的主食之一,黎麥混合水果、蜂蜜及橄欖油做成了沙拉,清爽鮮明的口感散著堅果香,似乎也是種未曾嘗過的有趣味道。




  接續上的雞肉馬鈴薯泥,馬鈴薯泥攪上黃胡椒疊上酪梨以及雞蛋與雞肉拌成的碎泥,摻差著雞肉的紮實、酪梨的清新及馬鈴薯泥的綿密,豐富的口感似乎是輕食簡餐的好搭配。至於同樣摻上了黎麥的百香果慕斯,更因為黎麥烹調後的綿實,而使得慕斯原有的順滑之外而摻雜上了種順口中帶著嚼勁的獨特口感。




  不確定秘魯人的飲食習慣是否真得如此自然健康不加綴飾,更或許是強調有機天然的餐廳裡刻意只提供那些無負擔的輕食。無論如何,淺嘗輒止的味覺觸動,至少也讓人滿足一些對於古老國度的遙遠遐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窗明几淨的諾大開闊空間,使得「Tapas-1」感覺倒不像供應Tapas的小酒館,而比較像是Fining Dining加上閒暇風的混搭。很難說那種那種挑高明亮的空間是否給讓食物更美味,只是,總覺得在過份寬敞的空間用餐,卻多了分不溫暖的空虛。 




  輕淺用上分子料理技巧的開胃菜(Amuse-bouche)是簡單有趣的開始。輕啜口濃郁卻並非順口的蕃茄冷湯,加上外皮酥脆但內餡口感不足的麵包,並未出現足夠的美味刺激。倒是火腿盤豐滿紮實混搭上salami的鹹薄及Parma的油脂感,搭配上熱麵包倒是種讓人回味的好味道。




  接續的幾道Tapas雖是份量不多卻是淺嘗輒止的恰到好處。炸小卷厚薄適中的麵衣炸過後酥脆而咬來依然保留著魚鮮的口感嫩勁;辣椒蝦蒜片的紮實彈牙蝦肉配上蒜片及辣椒的微感刺激使人增進食慾;至於奶油蝸牛偏硬的口感配上乏陳的軟麵包不是令人青睞;幸好烤雞翅搭配蘑菇乾炒再灑上五味粉是種滲著淺焦香與甜辣味交陳的繽紛而讓味覺滿足扳回一城。



  而裝盛在大陶盤上的烤肋眼,像是種西班牙式的豪邁。只是,過了熟的牛肉除了焦香嚼來並未發現應該溢散而出的酯味香甜,而讓份量充足的牛肉反而成了種黯淡的存在。至於,餐後的甜點似乎也像是點綴般而未留下深刻印象,只是,突然驚覺偌大開闊空間裡的用餐,似乎不需過份的美味,食物,或許是為了讓人殺時間度日子的附屬存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裡附近的日式拉麵店。
  與用餐時間仍有距離,無須等待的也無須被等待的簡食似乎特別從容愜意。
  「博多一幸舍」顧名思義提供的是福岡風味的拉麵,細麵搭配上白濁的豚骨湯頭,成了親切熟悉的美味。與記憶裡大部分的福岡拉麵類似,上了桌了碗裡所裝盛的大多只有麵條叉燒青蔥頂多加上顆半生熟蛋的樸素卻又紮實的組合。 

  似乎為了配合在地而調整的口味,台灣的「一幸舍」同於「一蘭」的習慣,也提供上湯頭濃淡與麵條熟度的各式選項。只是,味道不夠厚重的調味顯露著豚骨的輕淺腥味,麵條強度稍減的軟弱加上叉燒薄切卻是口感過份堅澀的搭配,讓人不確定是否勾選錯誤,而使期待裡的美味似乎未應該有的期待。
  並未花上太久的用餐,剎時往外望竟然已是等待入內的人龍。衝促走出店外讓位於期待店鋪美味的人潮,即便拉麵店距家不遠,距離下一次的再訪卻已然是遙遙無期。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帕莎蒂娜餐酒館(Pasadena Bouchon)裡,暗調的空間營造出一種冷靜沈穩而讓透射在黑黯桌上的澄黃燈光顯得更加耀眼明亮。異於印象裡小酒館的熱鬧歡愉與擁擠,寬敞帶著低調奢華的設計,像是少了吵雜式的恣意輕鬆,代之的卻是種放空般的優雅慢調。
  即便少掉Fine Dining的拘謹,首先上了桌的麵包卻是Fining Dining的水準。咬來俐落淺脆的外皮,Ciabatta麵包內藏的是散佈完美氣孔與濕潤輕帶綿密的柔軟。剝下小口抹上加鹽奶油,嘴裡口感混和散出的淡雅奶香是種低詠回味。



  配色繽紛的生菜沙拉拌著德式香腸再擺上炭烤中卷,是沁涼清爽與鮮嫩燒烤海味的絕佳平衡。火侯與口感皆恰到好處的豬肋排沾上燒烤醬,是入口即化的好味道。至於烹煮得軟硬適中的麵條覆上滿盈蟹肉,半生熟的咬勁和滿著蟹卵的輕彈爽脆,只是突出的口感與調味,卻使得花蟹肉的存在相形失色。



  配料豐富的海鮮飯即便用料紮實,但是烹調得熟度過了頭的米心搭配起新鮮海味卻顯得強度不足。幸好最後的蘋果派淋上焦糖的暖熱餘溫滲著醇濃奶味,是手作甜點的美味誘人而成了用餐末了的回味思念。
  像是一般比小酒館能提供的美味更美味,帕莎蒂娜餐酒館的食物令人記憶深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確定南台灣炙熱天氣的燥熱與品嚐法國菜的優雅心情是否容易連結一起,但是,緩緩步進「Thomas Chien」幽靜的用餐空間再輕啜擺上了檸檬片的沁涼氣泡水,似乎,對於美味期待的情緒開始醞釀蔓延。




  據說來自吳寶春店裡的法式圓麵包淺酥外表抹上奶油是簡單的美味,而煎鮭魚配上酸甜醬汁雖然不差,但總覺得作為Amuse-Bouche似乎強度卻是多了些。鮮蝦竹筍再加上豆仁的凍派帶著時蔬的爽脆與海鮮的沁涼,是夏日應景的前菜。而魷魚切成絲配上培根及溫泉蛋再灑上滿滿Parmesan起司做成Carbonara,柔順口感伴著起司味,大概也是適合時節的好味道。




  而蔬菜湯加上雞肉慕斯平淡卻調味過了重,胡蘿蔔濃湯配上淡菜Mozzarella起司與豆仁似乎也不是種令人青睞的組合。至於主菜展現的是中規中矩的現代法式演繹。市場鮮魚番紅花燉飯蛤蜊醬汁是火侯恰到好處的烹調;煎豬頰豬蹄燉薏仁裡蹄膀肉的彈牙穿插豬頰肉的淺脆俐落;煎干貝同樣火侯適中生熟適度,只是羊肚菌青搭上干貝的同質口感,卻降低高級食材交融的刺激;煎鴨胸則是熟度過了些,幸好肥潤的外皮煎得淺焦淡酥混雜出美味,但是份量卻像同樣過了些的紅酒梨,卻讓味覺的平衡失了準。




  比起前面的鋪陳,甜點與Petit Four似乎仍舊顯得薄弱,只是已然飽足的胃口或許也不需豐盛的接續,而只要簡單的一杯Capuccino或大吉嶺便以足夠悠緩度過夏日午後。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稱為「牛排教父」的主廚鄧有癸索性取名為「教父牛排(Danny’s Steakhouse)」的新餐廳。

  比起「Danny & Company」裡令人印象深刻的鐵板燒台與蔬果架上的色彩紛呈,新餐廳則是四方開闊但數量多了些的餐桌布置卻像是巴黎餐廳裡桌挨著桌的擁擠。




  菜單裡是一貫相似的簡潔風格,而前菜上了桌也是種似曾相識。煎干貝是保持水分的鮮嫩,但似乎火侯稍嫌不足的熟度,卻也始得干貝本身缺了飽滿的彈牙。拌上了油醋灑上乾蒜片蝦夷蔥的鮪魚赤身薄片令人驚喜,鮮嫩的生鮪魚薄片綜合調提出難以言喻刺激味蕾的有趣滋味。蘑菇濃湯打上鮮奶泡是預期裡的基本紮實;而蕃茄攪打成濃湯的醇厚卻是未曾嘗過的味覺感受,摻進了煙燻味的厚上加重更成了種令人牢記的深刻。




  餐廳裡採用原木燒炙的烤爐調理肉料理,因此增添木香焦脆的美味令人期待。上桌的黑色Staub鑄鐵盤裝盛著預切過透露著粉紅鮮嫩剖面的渾厚牛肉再配上炙烤過的整顆蒜頭,是見識過許多次的熟悉。現在用來反而感覺笨重的Laguoile仍能俐落鋒利的切下令人垂涎欲滴的牛肉入口嘗鮮。溫熱的烤牛肉外皮的焦香淺脆與內層粉紅軟嫩肉汁豐富的口感是深具層次的好味道,只是似乎無法察覺木頭香味以及少了些口感嚼勁的紐約客倒成了美中不足。




  甜點是蛋糕加上冰沙與前菜湯品主餐比較是種明顯的強度不足,幸好牛排店裡對於主餐之後的菜餚大概沒有太大期待自然也不會有失落。最後,像是種標準程序般的要了杯熱Cappucino緩緩飲盡,在飽足之餘也更添滿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苑」沒有港式飲茶餐廳印象中的熱鬧喧騰,反倒像是冷清多了點的寧靜。只是,不是太過吵雜的午間時刻,隨意要上幾樣小點心的簡單輕食,卻也讓假日的氣氛更添輕鬆與自在。

  捨棄菜單上像是混雜台味的粵式菜餚,只在仍舊脫不去台式感受的點心菜單裡挑選而淺嚐轍止。



  照例總得點上叉燒酥比較餐廳水準,包裹內餡的叉燒似乎因為比例稍低而難以突顯出熱餡與酥皮的融合綿順,不過交錯層疊維持適當熱度的酥皮可算是可口。

  至於那些蘿蔔糕、燒賣、腐皮牛肉捲與鮮蝦腸粉,大概是港式飲茶裡的熟悉菜式。燒賣口感紮實裡帶點輕盈,點綴蟹籽穿插出現的淺脆砰爆,是道美味點心。牛肉腐皮捲缺了肉捲酥炸過後的輕淺皮脆,幸好整體口味仍然具有水準。腸粉裡包裹著實在鮮蝦而口感俐落,只是脆彈似乎過了頭的蝦肉卻反而引人疑惑。



  品嚐台灣味的港式飲茶,似乎總得搭配上壺香片才對場合。一壺熱茶,幾道點心,其實已足夠讓人飽足度過假日午間時光。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家咫尺之遠的許多餐廳卻是幾乎未曾造訪的所在。近來似乎重新炒熱的鐵板燒加上難得的造訪,悠緩步往離家不遠處的「夏慕尼新香榭鐵板燒」。




  總對於這類連鎖餐廳裡不具太大興趣,餐廳裡經常見著的總是些制式的一成不變加上罐頭般的索然無味。不知是否是種先入為主,用餐前對於那些菜餚似乎並存在太大期待,用餐過後,則是種規矩少新意卻應算是豐富超值的絕對飽足。



  開胃小點與麵包對於味蕾似乎未有明顯感受,倒是先開了瓶的Réserve Mouton Cadet Saint-Émilion 裡Cabernet Sauvignon、Merlot、Cabernet Franc、Malbec及Petit Verdot混陳的適中酸度與細緻卻是品嚐肉料理的先行刺激。



  湯品與沙拉想表達的應該是豐富的超值只是少些創意與細緻。至於豐富多樣的主菜,從燉蔬菜配上牛肋眼、牛菲力,再到煎干貝、透抽與圓鱈,是份量充足的平實。櫻花蝦炒飯是道適合鐵板的菜餚,酥脆的乾蝦拌上脆彈的蝦卵反而令人留下印象,只是鬆軟而強度少了些的米飯,卻是使得口感減了些。




  至於餐後甜點是與鐵板料理無關,卻也像是過場收尾的存在。不確定對餐廳裡的味道能夠記憶多久,但是那些算是超值豐富的份量所帶來的完全飽足肯定讓人印象深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BU's Brasserie」空間不大的店裡賣著像是歐式傳統菜餚的的簡單平實風。

  充滿炙熱陽光的午後,幽緩的用餐空間啜著沁涼的礦泉水是種簡單的自在放鬆。總覺得比起餐廳應有的布置,小餐館裡的感覺倒像多了些台式味,似乎,融入於用餐環境的居家風,反卻出現種將上桌的菜餚不甚存在遐想的淡定。

  裝盛於木盤上的麵包嚐來外皮淺脆而內裡柔軟,輕抹上沾醬算是令人愉悅的起始。而凱薩沙拉拌上飽滿紮實燻鮭魚,以及帕瑪火腿裹水牛起司再加上芝麻葉,大概都算是簡單卻不失風味的傳統經典。只是,少了奇巧綴飾的搬弄揮灑,卻也少了誘人入勝的驚奇。


  蟹肉玉米濃湯與鄉村蔬菜湯都是充滿鄉村味的簡單過場。而煎烤法國春雞大概算是鮮嫩且帶點豆鼓辣味與淡淡檸檬香,只是未若期望少了春雞淺脆彈牙口感卻讓人多些遺憾。至於白酒蔬菜煨羊膝超出預期的份量倒是令人訝異,濃醇的醬汁配上煮白豆與軟爛帶膠質的羊膝肉,是流溢著歐陸傳統風味的好味道。


  撇去了店裡有名的舒芙雷,餐後的甜點是種素檢稍嫌微弱的樸實,幸好,即時端上的濃醇拿鐵,讓像是開始沒多久便像要匆匆結束的午餐有了稍微滿意些的句點。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麟Linkの手創料理」的餐廳名字裡夾陳著中文、英文與日文,擺上桌的菜餚像是西式菜餚的美麗裝盛,也帶著懷石料理的樸實優雅,卻在不時無刻間流露著台灣菜的親切懷念。

  用餐不算空間華麗張揚而帶點簡單婉約,擺上了桌的陶磚書寫上套餐裡每道菜餚的意境形容詞句,不見菜餚的精確描述卻也讓人期待不知何物將至的殷切期待。



  首先遞上開胃菜的是簡單擺盤卻精緻可人的有趣拼盤。據說代表酸甜苦辣澀的組合,分別是蓴菜梅子醋、金桔地瓜、苦瓜海鮮餅、芙蓉豆腐,以及人蔘茶。似乎,一開始便讓人期待即將陸續出現的精彩。




  裝盛在石磨般容器圍繞堆砌上溫熱小圓石的湯品,嚐來溫暖滿足之餘,是種久燉後的醇濃清甜。人蔘雞的軟嫩順口,以及咬開肉燕餡料流淌出的熟悉在地味,即便簡單卻讓人覺得深刻。




  糕渣免不去多了點油味多點缺憾,但搭配上紮實彈牙的煎大蝦,卻是種仍待美味的瑕不掩瑜。而石斑魚捲上海鮮肉餡綴上蝦夷蔥,看來擺盤簡潔嚐來卻又流露出熟悉不已的傳統辦桌鄉土台灣味而令人倍感親切。




  至於主菜配上南瓜芋頭鹹餅的燒羊排,像是在地點心小吃加上正式佳餚的意外混搭。而圍繞包裹筍干且採滷煮慢蒸的鴨腿肉,具備傳統菜色底蘊的重新演繹令人感到熟悉卻又帶點新奇。而拌添海味材料滾煮透爛的米糜,似乎也是種傳統的新味,更是過份飽足後的最終一擊。

  難以確定為何仍有足夠胃口享受甜點,只記得用餐末了輕嚐淺啜冰滴咖啡時的悠閒慢調。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開張飯店裡的早午餐。

  新竹「美麗信」的外觀看來並不像旅店而更像是商業辦公大樓共構改建的建築。開了電梯門,不大但卻靄靜典雅的大堂邊便是唯一的用餐空間,似乎,商務取向的精緻旅店,連餐飲空間的配置也得單一簡潔。



  菜單裡的菜餚看來偏向美式搭配。先取了麵包盛杯咖啡,像是標準為了填飽肚子而存在的缺少味覺的美麗感受。接續的早餐拼盤組合,上桌瞬間是豐盛多彩的難以一眼捕捉。慢瞧細數後果然是種純然的美式搭配。




  並非肥美的燻鮭魚、炒蛋、水煮腸、甜豆泥加上薯塊,像是味覺未令人青睞卻增添飽足的平實。令人意外的炸麥克雞塊再加上平淡像是來自大賣場的可頌麵包,甚至讓美味打了折。幸好看來肥膩的培根火腿,嚐來卻是滑嫩不膩口的口感而對於食物的烹調拉回點信心。

  或許,接近中午的假日早晨,只需揮霍時間享受閒暇,食物,只要當成是種為了度過流逝光陰的伴隨存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覺間,台北街頭似乎成了日本拉麵店劇烈比拼的另個戰場。

  嘗多了博多拉麵,變換口味品嚐來自旭川的「山頭火」。並未選擇據說是店裡招牌的鹽味拉麵,而要了旭川聞名的醬油拉麵。



  漂著光澤的湯頭擺上海苔、魚板、青蔥與叉燒肉片,是簡單卻誘人的組合。趁著剛上桌的溫暖舀上點熱湯,濃郁的湯頭裡有種獨特的清淡卻反而襯托出一種未讓美味更加成的淺薄。中細麵條像是缺了點彈牙口感,幸好入口即化的叉燒肉片嘗到的是種細緻的軟密好口味。

  沾麵依舊未感彈牙的口感,配上的辣味增湯頭其實依舊不讓人感到深刻。似乎,山頭火裡的拉麵體驗,像是成了種平淡不留痕跡的存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巷子裡難以訂位的壽司小店。

  簇擁的小空間,比起傳統的日式壽司店几淨優雅,「游壽司」反而比較像應該酒酣耳熱的居酒屋般存在。不過,有別於一般壽司店多了幾分嚴肅的印象,游壽司裡似乎反而有種全無拘束的隨意自在。



  滑潤海味帶著淺甜的甘蝦握是午間輕食簡單卻又契合的開場。只是接續上的紅酣握搭配上醋味並非太突出的醋飯卻無法突顯出魚肉的留甘酯味,而鮪魚蔥花多些冰冷混上的是味道平淡且過於濕潤的海苔,少了期待裡鮪魚末拌上乾脆海味所交織突顯出的鮮甜。




  至於炙燒過的鮭魚肚是軟嫩卻帶多了油滑的膩,以及散溢著不該有腥味的瑩烏賊,美味,似乎因此打了折。幸好最後的海膽軍艦,即便海苔依然不令人青睞,但是豪邁滿覆的沁涼海膽即便少了點鮮甜,卻仍是充斥口裡的足量滿足。

  只是,或許不該過份要求小店裡的味道,只要享受恣意用餐時的輕鬆就已足夠。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似乎,拼湊著魚鮮賣場與輕食吧的複和式店鋪,也可以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人潮,甚至成為充滿著國外觀光客的擁擠景點。

  放養無數大池裡的偌大鱈場蟹,大概是對於「上引水產」的第一印象。由水池區域再往內走,擺著各式日式魚生新鮮食材的開放式賣場,大概,比肩簇擁甚至舉步維艱的擁擠人潮,似乎取代了對於架上食物的美味期待。



  賣場一隅是布置簡單甚至沒了椅子需要立食的日式料理攤。其實對於這類缺了種堅持匠意的大眾壽司店總少了些信心與期待,而望了手中的號碼排與顯示屏上號碼的離譜落差,出現的並非是種望穿秋水的失望,卻多了些幸好如此無須煩惱的俐落。



  相較之下,另一旁明顯少了許多人的海鮮吧似乎更令人期待。海鮮拼盤與海鮮丼上了桌後看來都是種豐富誘人的存在。不去管某些魚生似乎失了口感的暇不掩瑜,海鮮丼拼湊出的倒是種海味滿盈的澎湃。至於海鮮拼盤上各式甲殼蟹類的交錯疊置,再配上甜蝦、赤身、生蠔、海膽與小鮑魚,大概,除了視覺上的豐盛之外對於味覺的刺激也是不遑多讓。




  同時要上一杯House Chardonnay,微酸柔順不厚重的白酒正適合海鮮的輕食淺嚐,似乎,新鮮卻簡單的搭配便足以讓人擁有滿足。若非同樣也是立食的海鮮吧似乎讓人無法久留,否則,或許得再讓微醺繼續多一些。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多一風堂」提供的是福岡味的拉麵。大概,福岡拉麵最令人感到回味的,應該是嚐來並非彈牙但卻爽口綿延的細麵口感。

  要了綴上赭紅辣味醬的「赤丸」,濃厚的豚骨湯頭添上些微了辣味是種溫暖醇香,簡單的鋪陳上木耳青蔥與叉燒,搭配簡單卻是種美味。大概,豚骨湯頭的醇濃,自然就得搭配輕盈的細麵加上片薄但卻好入口的叉燒才夠平衡。




  也不確定日本的博多一風堂是否供應沾麵,只是沾麵上了桌,卻非是期待中的細麵。或許細麵做成冷麵會少掉應該有的口感,但是粗麵條入了口雖然保留嚼勁但卻過於生硬。幸好湯頭厚重的魚介柴魚味配上滿佈蔥末麵酥沾裹麵條,仍是可口的好滋味。

  飄洋過海的彼端能嚐到道地的熟悉味,讓人感到興意盎然。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次造訪地下室的鐵板燒餐廳,或許是裝潢依舊但卻已顯老派。猶然記得多年前無意間首次走進餐廳,坐上料理台前翻開菜單看見價目後落荒而逃的窘況,多年後的同樣位置,少了慌張,卻多了欷噓。

  據說,許久前的「尚林鐵板燒」曾經冠蓋雲集、曾經商賈齊聚,像是種時光流逝的榮光不再,帶些冷清的餐廳裡望著偌大的座位空檯,卻只能盼望能夠品嚐到不知是否也只存在於曾經的美味。



  不去深究鐵板燒的起源,但是,鐵板燒店裡大概已是完全的台式體會。開檯遞上一小盤香脆花生米是種別於西式的親切開始,軟滑細緻的煙燻鮭魚之後,接續上的是暌違許久的熟悉味道洋蔥湯,再配上香蒜麵包切片與綴上穀類麥片的餐包,像是重溫濃厚的台式西餐古早味。



  煎海鱸魚嚐來是緊實裡帶著細緻,配上汆燙過的幼嫩娃娃菜是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可惜不甚對味的醬汁讓味覺打了折。煎明蝦嚐來也是絕對新鮮的彈牙,但為了點綴氣味而存在的鮭魚卵,配上蝦肉所溢出的淺腥刺激卻反而壞了氣味的和諧。



  料理檯前的即時料理,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那種充滿俐落動感的現場調理。無論是煎剷舞動的豪邁氣勢,亦或是利刃與刀叉交織切肉的鋒芒簡潔,總讓人不捨移開目光而持續醞釀期待即將完成的料理美味。



  半生熟的牛肉切成了同樣大小的整齊骰子狀,輕撒上鹽與胡椒再拌上炙炒過的蒜頭碎粒便已夠美味。順道附上的半肉半筋牛肉條,彈牙嚼勁與滑爽軟嫩平衡的口感讓人深刻。至於豬肉炒拌青蔥切成小塊淋上醬汁,則像是種中台混合的有趣烹調。

  只是,餐後的水果與蛋糕,卻像是預先準備的罐頭食物而與主餐形成鮮明反差,更讓人在老餐廳裡感受到種榮耀風華逝去不復返的失落。老字號的鐵板燒餐廳,有種垂垂老矣的感觸…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攤開「阿正廚坊」的菜單,像是比fusion更fusion。大概很難看見那種千里之遠的菜色蒐羅齊聚,菜單上的菜色其實不多,卻能從義大利麵、烤羊排、生火腿,再到滷肉飯、牛肉麵等的混雜東西。

  說不上對於餐廳是否存在太大期待,只是,飢腸轆轆的等待似乎讓暫歇已久的味覺亟欲刺激。棍子麵包淺淺酥脆外皮包裹柔嫩濕潤淋上橄欖油醋是令人愉悅的簡單開始。



  開胃菜拼盤像是平常不過的食材卻有另種風味,馬蹄添上蔥花豆鼓,是鮮甜帶鹹香的新舊交融;烤蘑菇覆上明太子,是淺焦香伴著綿密海味的搭配;焗烤田螺麵包是螺肉軟嫩配上香鬆烤餅的好味道;至於煎干貝像是熟過了頭,但是帶些脆度的口感添著蕃茄調味搭上香菜,卻也是未曾嚐過的有趣滋味。



  混雜拌炒各式野菜的時蔬搭配上簡單的滷肉飯,是中西合併拼盤之後的中式過場。接續上的軟嫩小牛肋眼排沾點Guerande海鹽與芥末子是種美味印象,而同時上桌的烤羊排,嫩味口感裹著淡雅香料不顯厚重卻更添美味清爽。




  很難說阿正廚坊究竟該歸類成哪一國料理,大相逕庭的各式料理擺同一桌卻不見矛盾不相襯卻反而是種有趣的融合。在中西合璧的小餐館裡,只是淺嚐轍止,卻已足夠發現菜餚裡的興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左營蓮池潭邊,混雜著觀光景點與舊時眷村的雙重興味,隨處可見的餐廳小吃店也不例外。

  人聲鼎沸並不起眼的「三牛牛肉麵」裡販賣的是牛肉麵料理。不確定牛肉麵與眷村菜的關連性,據說,早年台灣人並不喜歡吃牛肉,而是在轉進至台灣的退伍老兵們為了謀生而開始賣起牛肉麵之後,才使牛肉麵漸漸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或許,由此角度眷村菜與牛肉麵大概是系出同源。

  點了牛肉麵配上幾樣小菜。不久後上了桌的大碗公,卻讓人猶豫不久前點得應該是小碗牛肉麵,原來,那種物超所值的豪邁份量,大概也是吸引人的賣點之一。紅燒牛肉麵的湯頭並不厚重而顯得有種溫潤甘醇,但讓人青睞的卻是牛肉乾拌麵。



  不卻定對於乾拌麵的青睞是否部分來自個人口味的偏好。用上細麵條的乾麵拌上牛肉湯汁是種不厚重的輕盈,再和上調了味的蒜蓉是種細緻裡雜著濃厚蒜味刺激的種淡淡淋漓。同時滿上的嫩綠青蔥,再咬上口長時滷煮爽嫩入味的牛腱肉,是種熟悉但味覺卻更上一層的美味。

  比起牛肉麵,店裡的小菜更像是種不甚突出的默默存在,幸好卻因美味牛肉麵的存在而瑕不掩瑜。只是,以為點的是份量不多的簡單輕食,卻在步出牛肉麵店時懷抱著那種超出身體負荷卻不捨餘下一些的大份量,而使肚子裡已是許久未有的超額飽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