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東南亞, 旅記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比起那些外表看起來金碧輝煌,但是居住起來卻常是華而不實使人無法產生共鳴歸屬的酒店而言,有時多了些設計與巧思的小旅館反而更能讓人認同。

  小旅店林立的新加坡,陰錯陽差之下只能接受「MOON Hotel(月亮旅店)」。感覺起來絕對不會是什麼好旅店的庸俗名稱,讓人篤定了勉強委屈暫住的體悟。

  到了小印度區,經過那些小背包旅店林立的小巷,黑褐色金屬鋼架玻璃帷幕外觀綴著白色斗大的旅店名稱。推開玻璃門,沿著短階拾級而上,純白色的空間雖然不大,但是搭配著簡約充滿個性的桌椅擺設、牆邊綴上的是紫色鮮艷強烈對比的碎形紋飾,旅店的大堂營造出的是讓人覺得別緻的設計感。




  沿著電梯往上,即便那種簡約設計感一直延續著,但是狹窄的空間無時無不刻地提醒著自己依然身處在小旅店裡。進了房,幾乎只有一張大床的空間,角落接連著透明玻璃的浴室,一方面似乎覺得正置身在某個為了某些目的而存在的汽車旅館,另一方面深入品味,卻對室內狹小空間的盡其利用於與設計元素的精彩鋪陳感到佩服。




  小旅店裡的空間利用,每個元素皆需要物盡其用。大堂邊的長型流理台,早晨時候是裝盛著豐富菜餚的早餐吧,白天可以是商務討論空間的延續,下午則成了擺滿瓶罐各式酒類的酒吧。

  似乎小旅店裡的各種巧思比起許多大酒店其實更讓人印象深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悶熱的天氣因為清晨下了雨而獲得緩解。漫步在克拉克碼頭(Clarke Quay)附近,脫去記憶裡赤道邊小城市中應有的酷熱,空氣反而透著些清爽。

  夜幕總是遲到慢來的城市,即便是傍晚依舊是天光明亮。夜晚的新加坡河畔,是充斥著酒吧餐廳的燈火喧囂,傍晚時間,光耀熱鬧的嘉年華還未展開,小河沿岸卻是種讓人覺得悠緩輕鬆的自在。




  走進伴著河邊的英式老建築,是亞洲文明博物館(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以亞洲各個種族歷史與文明作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彷彿將亞洲人種與文化元素的多元拉近一起。也許,再也沒一個地方,能夠比融合交雜著東亞種族的小城市更能夠詮釋亞洲文明的多樣與豐富。




  遊走穿梭在蒐羅各區域雕塑、建築、藝術品、古書籍與各類文化產物的展場間,像是在虛臾彈指間覽盡亞洲千年的文明發展。那些原本並不會特別去研究矚目的各區域文明羅列一同,似乎加總更加乘而形成了種強烈的令人動容力量。那種力量是種雖然沉默,但是卻蘊含著長遠細流深邃生命力,雖然平淡無奇而生活化,但是聚集起卻讓人感嘆著文明發展的獨異創意的敬佩輒服。




  盡是外來移民的城市裡,混合起各類人種、各式文化,當初為了謀生遠渡的移民,佔據起小聚落的各個角落而各自發展,中國的、英國的、馬來的、印度的各佔一角、卻又各自融合。大部分依然是舊房子、舊街巷的城市裡,城市景緻也許比不上摩登現代的新興城市,但卻遠多了文化基底蘊涵與獨特搭配組合。




  那些街巷裡的舊房子,常是希臘的科林斯柱式搭配上南洋寬敞的木製氣窗,再點綴上交接相連的中國傳統萬字形型通風口。而文化的多元,常是剛經過巷頭掛著花圈受人膜拜的印度象神,隨機發現街邊香火繚繞的小巧土地公祠,再往前繼續沒多久,映入眼簾卻轉換成了伊斯蘭世界的清真寺。而中國人的屋子裡,雕著花的傳統中式方桌,羅列擺放的確是充滿馬來風格的琳瑯銀器;做工精細的古式中國神壇,供奉的確是西方耶穌基督畫像。不同文化融合的組合,讓人深覺有趣,也讓人深刻著迷。



  遊走在城市的新舊區域間,在感受先期移民胼手胝足辛苦過往的同時,也看見高聳現代甚至令人驚異的摩登建築的陸續呈現。很難說過往的拘謹約束與逐漸入世開放之間的矛盾對城市裡的人們有何衝擊,但至少,新加坡長久以往在於城市經濟的顯著成就,確是令人尊崇。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幕低垂的空中,底下分不清是海洋或陸地,只有黑裡閃爍著稀疏但卻金澄螢亮的燈光。西邊天空,黑雲背後間歇性的打著稍縱即逝的亮紅色閃光,或許次是赤道地帶的特有氣像標記,也或許是傳聞裡的火山爆發,那種暗裡的瞬間閃亮卻也讓漆黑空氣裡透著些冷清詭異。

  雅加達(Jakarta)是東南亞最大的城市之一,660平方公裡大的區域,聚集著八百五十萬人口。赤道邊的城市,似乎起得特別早,即便是天色依然未亮,街上卻已是熱絡異常,而路邊的小飲料店書報攤,甚至像是從未打洋般許持續通明。



  作為面積192萬平方公里,東西橫跨5,100公里,同時擁有17,000個大小島嶼的龐大國家首都,理應是氣度非凡。總覺得如此條件下的首都應是規劃整潔、系統規律,充滿著國際都會應該有的某種引人特質。不過,在雅加達感受到的卻是種鮮明落差,代之的是種機車、鐵皮三輪機車與各式車輛充斥齊聚的擁擠堵塞、簡陋頹敗房舍褪色失修的陳舊老派、各式劣質商品食物小攤販流動林立的雜亂不堪,以及河流港邊裡黑污死水垃圾滿溢的觸人驚心。彷彿,首都失去了首都應該有的面容,而比較像是種擴大了的破舊房舍貧民區的集合。



  也許如此形容國家首都太過刻薄,但擁有著原油、天然氣、黃金、林木等資源的國家,發展似乎不該只是如此。走進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多元而豐富的種族傳統特色另人印象深刻,但同樣深刻的卻是打上「國家」標記,卻依然粗陋的環境。古城區是17至19世紀間荷蘭人殖民時期的行政中心,中古歐洲市政廳搭配大廣場並圍繞各式機構的體制展露無疑,不過人氣鼎盛的舊時區域,仍是隨處聚著破舊與骯髒。似乎,記述著深遠意涵血淋歷史的古蹟不再是古蹟,而成了種缺乏關愛隨風敗散,卻又得忍受遊人姿意凌虐與盡情踩踐的存在。



  獨立廣場中央聳立高達135公尺的民族獨立紀念碑(Merdeka National Monument),頂端的黃金火炬象徵印尼人抵抗荷蘭殖民統治的堅毅決心。不過週遭的髒亂無序與民間恣意躺臥,卻似乎使國家的精神象徵多了點蒙上雜塵的頹圮懶散。城市北邊是荷蘭人統治時期主要進出的舊港區。港灣裡堆積著垃圾的污濁黑亮水上,比鄰緊密泊著一艘艘木製大魚船,廣大的碼頭除了種荒涼開闊的廢污空虛,卻已讓人難以遙想荷屬東印度公司總部不可一世、遙控東亞殖民各分支的那種曾經輝煌與氣勢榮光。

  漫步在炙熱的赤道城市街頭,那些落後破舊讓人唏噓,而馬路邊忽然出現眼前的羊隻,更讓人疑惑是否真處在國家首都。也許,印尼的歷史裡盡是殖民奴役以及帝國佔據的血淚歷史。不過,若印尼當初並未獨立,沒人知道會不會反而是件好事。

  《Jakarta, Indonesia》

  Sun Nov29 23:13 2009, Indonesi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加坡與香港,雖然都是以港口經濟發展出後續的繁榮,同時也都經歷過殖民帝國與二戰時期的日本統治,但是,就整個歷史的發展而言卻是大相逕庭。

  同樣是華人為主的社會,香港是在中國封建戰敗下的割地賠償,而新加坡卻是以英國海外商港為開端而吸引大量華人湧進打拼的夢想之地。雖然香港是中英戰敗後的歷史結果,不過因為地緣而幾乎是中國人的社會結構,加上英國統治者發展民生與經濟的穩定成長,地處於南亞多國多種族交會處的新加坡在歷史發展上似乎顯得辛苦滄桑,卻也因此顯得多元奔放。


  走進國家博物館,新加坡的歷史從頭開始。從萊佛士(Raffles)在1918年踏上新加坡土地並與當地蘇丹簽訂自由貿易協約開始,萊佛士一開始違背大英帝國意志而迂迴建立的自由新港口,便註定了往後的繁榮發展。


  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移民,1860年代,佔了六成,以及分別佔了一成多的馬來人與印度人成了社會中堅與勞動力的主要來源。然而經濟持續蓬勃展與漸多的移民所伴生的社會問題,卻也成了城市發展的滄桑偏章。精彩的導覽與陳設,彷彿讓人走進時光隧道,而融入在那些華馬種族仇恨、華人會館幫派衝突、印度軍人暴動、對日保衛戰,甚至是遙遠彼端的同盟會國民革命的氣氛裡,那些歷史或許不堪,但卻是那樣的歷歷展現眼前。



  而走入常民生活的展館,揮別了歷史印痕,圍繞在服飾、戲曲,以及傳統食物裡,相較之下則顯得格外輕鬆與興意盎然。同樣是似曾相似的親切熟悉,從旗袍、勝家針車、黑膠唱片、布袋戲,還有那些肉骨茶、叻沙、海南雞飯。似乎在瀏覽當地歷史的同時,也再次複習了一遍傳統華人的生活史。


  每到一個地方,只要時間允許,總喜歡先走入當地的歷史博物館以感受置身之處的歷史過往。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讓人不虛此行。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加坡就像大部分的繁華城市一般,晚睡晚起、越夜越美麗、越夜越璀璨。

  靠近赤道邊的夜晚,似乎沒有夜風輕吹的沁涼,瀰漫的卻是熱暖甚至快到燥鬱邊緣的熱汗難耐。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因為赤道城市的熱情洋溢,才能讓身處其中的人們能夠名正言順的輕裝薄杉而忘卻一切、徹底解放。



  沿著新加坡河,兩旁綿延不斷的酒吧與餐廳,穿插著駐唱樂團的磁嗓撼動。擠滿了享受悠閒人們的露天座位上,桌上點著微弱燭火並盛裝著誘人食物,再端上幾杯絕對少不了的沁涼啤酒,那種歡愉氣氛便如此瀰漫渲染開來。即便白天可能是講述文明的博物館、美術館,到了夜晚,找個空曠角落,搭上棚子、擺上桌子、椅子,任何角落可變成散佈歡愉與奔放的所在。岸上的燈紅酒綠,綴上河裡的遊船,背景是接踵連續的燈火通明摩登高樓,輝著藍白霓虹的鐵橋浮跨河上,南洋不夜城市的夜晚,就在種獨特的暖洋慵懶裡慢慢流過。



  呆坐在魚尾獅公園的台街上,一邊是倒映著岸邊璀璨的港口,另一邊則促擁著夜深依然不想睡的人們。晚空裡透著綠澄的燈光打在早已成為城市標誌的獅面魚身雕像上,雕像口裡不斷噴射揮出的水泉,像是顯示著種生生不息而顯得格外美麗,似乎也讓溫暖的夜裡多了些涼爽。

  輕啜了口久違了的加州陽光冰沙(Sunrise),立即感受到的是溫暖空氣裡的絕對沁涼,似乎也讓人在夜裡見到了陽光初昇的璀璨光耀。不遠處,是等待排隊魚貫進入俱樂部的光鮮男女,雖然夜已深,但是新加坡的夜,似乎才剛開始。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難以理解為何「中國城(China Town)」那樣的地方與「牛車水」這種名字究竟有何關連。原來,過去缺乏水源的華人聚集處,必須依賴牛車一趟趟運來乾淨井水的景象,久而久之卻成了地名的由來。

  即便四分之三的人口是華人,但牛車水一帶仍是過去新加坡華人的主要集中處。中國移民的聚集地,有著閩南民居那種前店鋪後居室的窄長傳統形制。然而,地處南洋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加上歐洲殖民統治的歷史元素,那些中式建築似乎也被摻了印度風、回教風與英式風,而在外表上渲染上了各種顏色的粉彩斑斕,並組上了熱帶風格的大扇橫條木窗。


  走入「牛車水原貌館」,依舊保留著中國城的老式韻味與記憶。舊房子裡,刻印著一百多年前老移民的刻苦拓荒與胼手胝足的血汗辛勞。生活的困苦,常讓擁擠住房裡的移民染上吸毒、嫖妓、賭博等惡習,望著那些老爐灶、破碗盆、舊縫紉機,甚至是狹小晦暗木隔間裡的褪色保溫瓶還有髒污草蓆,一方面感染上了移民們的窮困打拼與墮落,一方面卻也覺得總像是曾經出現在記憶裡的某些片段再次浮現。原來,華人的開拓史,總是如此相像,無論是遠渡重洋到遙遠美洲當上了豬仔華工,或是在南洋構築家園新世界,華人的生活模式,依舊不會變。



  而中國城小區域裡的分街、分區而治的結構,福建人、潮洲人、海南人等各地方來的人,各有各的會館、各有各的山頭。講宗族、講門戶的中國人,即便到了遙遠異地,原來一樣要分祖籍、講鄉里,一方面可能是正向的團結力量,另一面,卻也可能成為逞兇鬥狠互爭地盤的負向自我分裂。也許,有中國人的地方,那些會館、宗氏與幫派力量便自動集結、自動運作而交織成了社會結構的正反兩種基本。


  遇見了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老師用中文解說著中國城的過去種種。遙遠的地方聽見熟悉的語言與文化總讓人感到特別親切,至少,在講英文、充斥著東西方各式人種與文化的城市裡是如此…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於1910年的「安德森橋(Anderson Bridge)」,綴著白色薔薇徽飾純白色鐵橋,有著濃濃的英國殖民風格。白色鐵橋上拉著補蟹網的老人,是許多年前對新加坡留下的少許深刻印象之一。而距離鐵橋的不遠邊,是其實想像中壯觀高聳的獅面魚噴水塑像。許多年後,鐵橋依然沒變,而獅面魚被移到了更遙遠的地方。

  陰雨霏霏的天氣,細雨不停掉落,眺望港口遠方的獅面魚,口裡仍然噴吐著似乎象徵著生生不息的躍動水泉。濕氣多了很多的天,似乎,沒法對城市帶來些許浪漫,寧願是個氣溫高一些的豔陽光耀天。

  街上地鐵裡穿梭往來的各種膚色人群,其實很難分辨出印度人、馬來人或印尼人。只能說新加坡的確是個各個種族完全均等融合的和諧城市,多數告示牌英語、華語、馬來語以及印度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並列的獨特狀況,有些辛苦,不過,卻也能夠充分感受到政府為族群融合、創造便利生活的絕對努力。


  小小城市國家裡,除了殖民時代所留下的強烈英式風格建築外,更有印度人聚集的「小印度(Little India)區」、充滿回教風味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區」、馬來民族居住徘徊的「芽籠區(Geylange Seri)」,而免除不了的,則是充滿中國舊時氣息的「牛車水(China Town)」,能夠造就方寸城市裡竟然有著如此多樣化的文化交織雜陳,不止因為新加坡是地理樞紐,更重要的,是政府對於文化與種族的公平尊重。

  簡潔乾淨的城市裡,道路兩旁人行道上,處處是林蔭茂盛的遮天巨樹,同時隨處可見的,是充滿南洋熱帶風味的高聳椰樹。加上各種東方、西方風格的建築羅列陳佈、各種民族黃的、綠的、粉的、藍的,各種顏色不吝嗇的揮灑城市裡頭的炫麗屋舍,把城市妝點得更加璀璨迷人、更加讓人沈迷其中。城市裡,感受到的是東西新舊的撞擊交織、感受到的是一種內蓄外放兼顧的多元包容。


  地鐵免費英文報紙裡的周杰倫演唱會廣告、港口購物商場裡皮膚黝黑卻以流利福建話交談的行人,比起中國一些方言城市,似乎,新加坡反而比中國更中國…

  《EVA Air, 新加坡到台北, 高度11,000米, A330-200》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機場往市區的道路兩旁,是扶疏茂密的綠油大樹,同樣是腹地狹小、發展受限的彈丸之地,新加坡與香港卻有著迥異的市景,讓人不得不佩服新加坡人構建綠化城市,以及在狹小土地上營造出開闊空間的強烈意圖。

  空間裡的意境,總是一線之隔,許多地方都是。

  可能前一分鐘是繁華興茂的商業都市,過了那條分界線,羅佈眼前的,可能成了蠻荒落後的不毛之地。

  如果說新加坡是花園城市,那麼僅僅短短一水之隔的印尼巴丹島(Batam Island),似乎就成了荒涼草叢小島上硬搭了些原始落後的簡單建築。倒不是嫌棄巴丹島上的落後不進步,畢竟,那是歷史時空長久發展下的累計結果,只是,人類感官的刺激,是直接的,那種落差,讓人隨時可明顯感受。

  這類地方,其實總有種似曾相似。褪去那些英文字母為基礎的不熟悉拼音文字,路上的遊晃民眾換成淺色黃皮膚,似乎,就成了印象裡的不發達中國印象。一股詭譎怪異的思緒總是流轉腦內,第一次到這種地方,不是為了度假而來,也似乎,這個地方就應該把心情調整成度假…如果,那個讓人昏沈極度無力不適的感冒消失,而且趕快看見碧藍的青空的話,應該可以!

  《Batam Island, Indonesia》

  Mon Oct29 21:10 2007 Indonesi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在飛機上是那麼地痛苦。

  南中國海到馬六甲海峽的持續灰白色雲霧,一直讓人覺得不舒服。似乎,天氣不應該是這麼的昏沈,這裡的海,應該是光耀的碧藍,天,應該也是。飛機高度漸漸降到了6,500米,迅速趕到漲痛欲裂的頭顱,以及似乎與外界隔了千層屏障的聽覺,伴隨令人不悅的天氣嚴重蔓延。

  高空裡稀疏氣壓裡的密閉加壓艙,似乎遠不及人類對於外界壓力的敏感程度,早已習慣了三十多米水裡強烈壓力的耳朵,此時,即使耳咽管早已拼命鼓動到痛楚,依然無法使得那種彷彿要爆裂的刺痛感到舒緩。

  原來,感冒鼻塞竟然是如此的讓人無法忍受,第一次強烈企盼飛機可以即時落下,也許,回到地面,應該會比較好吧!?

  高度4,010米,竟然,所有的症狀一解而空。或許,人還是留在地上最好,與天爭高,還是算了!

  《EVA Air, 台北到新加坡, 高度3,000米, A330-200》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長這麼大,第一次到賭場。

  還記得小時在馬來西亞雲頂酒店賭場前,因為年紀太小而被拒於門外,單獨一人不知苦等多久的深刻記憶。許多年後,踏入宿霧(Cebu)的Waterfront飯店賭場,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堂皇富麗與遙不可及。

  Waterfront是家外表看來頗具亮麗規模,但其實卻是硬體老舊的久遠飯店,似乎,賭場也不例外。賭場裡看來斑剝的賭桌設施、陳舊的吃角子老虎,還有大部分似乎有些年事已高的發牌員,賭桌上的二十一點、俄羅斯輪盤,還有梭哈等,多是日本、韓國或是台灣人,而擁擠陳列角落一大區域的吃角子老虎及水果盤,不需太大賭注,則多是菲律賓當地民眾。比起荷蘭機場裡瞬間一睹經過的賭場那種現代摩登,Waterfront的賭場給人的感覺,似乎只有種不復以往的老態凋零。

  其實,在這樣的地方,看到了某些台灣的影子。

  故步自封、缺乏國際觀的處事方式,老舊不知更新的硬體與缺乏素質的軟體、只知「正名」、「拆牆」,而無建設的無謂揮霍,讓人看不見彈丸小島的未來而擔心將與菲律賓一般迅速凋零。而菲律賓賭場的老舊與服務缺乏,大概也很難吸引外來觀光客與外來消費,台灣也一樣。當一個地方硬體不佳,而軟體又缺乏卻不自知甚或視而不見時,早就注定了失敗的最終命運。

  每次出國,看看落後的地方、看看進步的地方,心理總是出現許多感慨。現在看來,就連過去課本裡千夫所指「共匪統治的水深火熱」中國大陸,比起台灣,似乎都已逐漸模糊掉那種落後與進步的分界線。全球發展與日劇烈的現在,不可能有一個地方能靠著過去的資源而永遠運作不倦,唯有與日漸進的發展升級硬體設施及軟體觀念才有能力與世界接軌,進而永續生存。

  在批評台灣發展的同時,反回頭來看看Waterfront。據說,飯店賭場背後的老闆是台灣某立委,若真如此,或許也可窺見台灣人急功好利、只知炒作短線,而缺乏共榮發展的永續經營長遠視界。這次的旅程,看見太多台灣人糟糕的一面,或許很糟,不過也表示有著龐大的進步空間,當然,如果還有時間的話!

  套句中國人常說的,「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過,現在的全球世界,大概不會給人太多時間。或許,更可能的是船未至橋頭就沈了吧!?

  《Cebu International Airport, Pilippines》

  Sat Mar24 11:28 2007 Philippines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午餐飯後,小憩休息醒來,盤坐在簡單的躺椅上,吹著午後的暖風、望著遠方的碧藍天空與大海,什麼事也不想、什麼事也不做,只是靜靜享受那種閒適輕鬆,看似簡單的無所事事,其實卻是難得奢侈的寶貴悠閒。

  簡單的化外生活,讓人親切自在。沒了繁忙壓力、放空一切,每天只有白沙、藍天、大海,還有短褲、T-Shirt跟拖鞋,似乎,這種日子還需要更多、更久。

  喜歡那種乘船出海,置身在燦爛陽光下,引擎飛快推動船身,Banca兩邊平衡桿敲切水面、激起雪白浪花的速度快感。那種感覺,彷彿想像著自己是古代維京勇士,乘風破浪尋找美麗世界的那種英勇果決,也似乎是躲開了煩雜人群,躲進了天地廣闊的自由時空。

  想起馬尼拉(Malina)機場裡iPOD Shuffle耳機裡隨機播放孫燕姿的「逃亡」。或許真如同逃亡,逃到另一個世界、不過,或許在另一個世界裡,更有機會找到新的方向、新的希望…

  《Panglao Island, Bohol, Pilippines》

  Thu Mar22 15:10 2007 Philippines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裡沒光害的天空,漂浮著稀薄雲層,透出並不清晰可見的星空。已忘了多久沒再看過銀河,不過依舊記得滿天星斗、流星劃空、銀河清晰可見,繁星點點甚至多到令人頭皮發麻的那種美麗悸動。


  寧靜的夜裡,循著星座盤,卻認不出太多星座。望著夜空,數著明亮星,依稀認著北斗七星、大角星、處女座、巨蟹座、雙子座,還有獵戶座。

  夜裡,海風輕吹,椰子樹影婆娑搖曳,靠坐在躺臥潔白靜懿沙灘的小Bonca船頭,看著夜空繁星,想著遠方的她。期盼某天可再看見那種滿天星斗,跟著想著的遠方的她。

  《Panglao Island, Bohol, Pilippines》

  Wed Mar21 23:07 2007 Philippines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整折騰了十八個小時。

  如果說一星期內去過的兩個地方溫差將近攝氏三十五度是種對身體的冷熱衝擊,那麼持續一天半的陸海空舟車勞頓絕對更是種嚴重折磨…

  早上三個鬧鐘齊響的熱烈狀況順利使得睡過頭的尷尬窘境不再重演,凌晨四點,順利出了門、到了機場,然而,這次人沒延誤,卻是該死的飛機延誤。預計七點三十五分起飛往馬尼拉(Manila),而後接上十一點二十五分往馬尼拉轉至Bohol島Tagbilaran的國內線飛機,然後再搭車到Panglao。

  原本應該在下午兩點前就可抵達的Panglao,卻因為中華航空的拙劣延誤處理而完全飛灰破滅。

  早班華航飛機延誤的最主要原因,是等待同樣誤班的紐約轉機旅客。當同行人員希望飛機準時起飛,而與決定延飛的坐艙長溝通後,因為不滿坐艙長漠視敷衍的態度而跟空服員抱怨,並期望提供坐艙長姓名資訊以供申訴之用時,得到的回饋,竟然超出預期理解。得到的回饋,並非安撫旅客、維護主管的圓場態度,而竟然是與旅客一起同仇敵慨、抱怨坐艙長處置不當無肩膀,甚至後來遞來七個空服員願意作證的姓名連署。無論飛機如何延誤,但空服員會有如此劇烈的反應絕對是出乎意料,心中難以理解的,是為何會存在如此讓下屬反感仇視的主管,甚至願意挺身指證;心中澎湃衝擊的,究竟是如何的失敗領導管裡模式,才會造成這種激昂的群起效應。

  飛機,最後在延誤一個小時的狀況下起飛,到達馬尼拉機場,是十點三十五分。看似可趕上國內線的抵達時間,在菲律賓,完全不適用、完全不成立。

  在菲律賓,工作效率絕對是個大問題。缺乏效率的通關,甚至遇到站在面前,仍緩緩拿出藥膏塗抹、無視旅客存在的通關辦事員;多到不行的無意義層層安檢;還有明明就是同一建築、一線之隔,卻離譜地必須由國外線入馬尼拉,再搭計程車往國內線,卻且時時塞車的離譜狀況。種種不可思議的缺乏效率,在這個四;五十年前在亞洲稱得是最進步城市之一的菲律賓首都,使得五十分鐘內完成轉機的看似容易狀況,成了天方夜譚。而允諾幫忙快速通關,並協助聯絡國內線班機等待的華航坐艙長承若,最後,竟然同樣消逝無蹤。連串的排隊、安檢、塞車、排隊、安檢循環折騰,最後,到了國內線機場大廳,是十一點五十分,而飛機,已起飛離開。

  後來無奈選擇,是下午四點的飛機到宿霧(Cebu),再搭一個半小時的船到Bohol。聽起來除了糟糕,還是糟糕,因為下午的行程完全泡湯,抵達時間,由中午變成了晚上。

  原本的衝刺趕時間,現在成了緩慢的等待,等待確認機位、等待上飛機、等待同樣延誤的渡輪,反正,除了等待、還是等待。第一次出門旅行讓人如此不耐,中午馬尼拉機場四小時的等待,簡單無滋味的鮪魚三明治,晚餐時等待延誤一小時渡輪時口啜泡麵,卻無法判斷究竟粗劣卑食,或是珍饈美味的飢腸轆轆。似乎,還沒感受到旅行的有趣時,卻已對行程的滿意程度打了兩折再兩折。

  到Panglao的時間,是晚上十點。從出門到目的地,從天上跑到海上,再由海上跑到陸地,花了整整十八個小時。原來,台灣到菲律賓的距離竟是如此遙遠,甚至,比到歐洲與美國遙遠得多。

  經過連番折騰與損失,怎可讓始作俑者中華航空太好過!?

  《Panglao Island, Bohol, Pilippines》

  Tue Mar20 23:58 2007 Philippines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其說意謂「金色大地」的泰國Suvarnabhumi新機場是東南亞最大的機場,Suvarnabhumi機場其實更像是個施工中的工地。或許是啟用仍未滿兩個星期,機場裡的商店區到處是新漆裝潢的鮮澀淺淡刺鼻味道,即便是晚上凌晨一點多,貨物搬運與裝修整理工人依舊奮力趕工,往來穿梭於偌大「工地」中,此種熱絡景象,也讓人對即將施工完成的機場充滿一些期待。

  「航站情緣」電影裡,主角在機場中因故被困無法離開,而度過了好一段不短日子。或許,許多結合無數計商店、餐廳、娛樂,甚至健身房的「複合式」新世代機場陸續啟用誕生的同時,機場中已逐漸成為某種具備各種生活機能的自給自足生活中心,「生活在機場」的情景,似乎也不再令人感到驚異。即使,這類新世代機場中的「生活機能」,其實還是一堆重度到不行的遠離「生活所需」的資本主義奢侈商店所構成…

  一個城市周遭新世代機場的誕生出現,其實意謂著那個城市活力經濟機能與全球競爭力的向上提升。較早前的東京成田、後來的香港赤臘角,以及最新的亞洲轉運中心之一的曼谷Suvarnabhumi機場,似乎皆是沿此脈絡發展而來。此外,當2008年世界焦點皆將關注於北京奧運鉅大盛會的同時,這個沈寂許久的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古建築群的城市,也將再次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機場。中國大陸二十多年開放改革與世界資本商業市場迅速連結接軌的同時,似乎也更令人期待將來新首都機場所會呈現出的風貌景象。

  當世界各國新世代機場不斷新建出現,中國五年內將投資174億美金新建42座新機場所展現出的驚異速度與決心的同時,反過來看看,台灣桃園那個三十多歲的乏陳老舊機場,竟在為一個完全毫無實質意義的「正名化」行為吵得不可開交!

《EVA Air B747-400 Combi, Taipei, Bankok to Amsterdam, 高空 37,000 ft》

Fri Oct6 4:41 2006, Amsterdam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層下的天,陰雨霏霏,雲層上的天,卻是陽光照耀,晴空碧藍。飛機緩緩遠離南中國海,機窗外有著少見的美麗夕陽晚霞,可惜相機卻在完成最後一支氣瓶後莫名故障,不過也慶幸相機是完成最後一支氣瓶後才故障,不過,依然惋惜沒法留住雲幕裡絢麗光耀的美麗夕照霞光。

  想起過去網路上大家一直筆誅爭論著的潛水環境問題。不去評論台灣是否有天真能塑造出類似Mataking Island上「The Reef Dive Resort」那樣的潛水度假村,但至少許多軟硬體上的配合真得缺一不可,畢竟,若豆丁海馬的發現地點轉移到台灣,或許大家不需擔心注意的,絕對不是下的點對不對,能不能見著豆丁海馬的問題,而是如何避免豆丁海馬被許多不具良心的潛客「生擒」的問題。在台灣,似乎有太多意識型態及觀念道德上的「軟體」問題需被解決,也或許,潛水度假村是冰山一角,台灣的「軟體」環境及想法不改變,或許,永遠也沒法跟上國際的腳步。

  剛剛離開Mataking,卻開始懷念起小島上的一切,美麗絢爛的風景、方便雅致的週邊設施、悠閒寧靜的緩慢情緒,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令人印象深刻,而導潛Michael及Taka的細心服務,同樣令人感到親切自在。或許,那是個再也不會再次踏上的小島,舉起透明塑膠杯裡的白酒,祝福島上的所有人、事、物。

《Malaysia Airlines, B737-400, On the way to Taipei》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艇奔行飛馳於波粼海面,海水,竟然如此地藍,天空,竟然如此的青碧耀眼。暖盈充滿的海風強勁疾吹,臉部肌肉幾近強迫變形,飆速小艇垂直往複拍打著的平緩海面,激濺出雪白飛躍浪花。海面粼光躍動,暖鹹海風疾舞吹送,心裡深處,卻是單純平靜,遙望藍海小島油亮綠樹,放空享受感受著周圍的一切自然與美好。

  小艇漸徐靠岸,Mataking小島木砌幽緻碼頭下的海水,清澈乾淨透明,直望水底輕飄白沙,剎時間一股輕暖莫名感動湧入心中。或許,人生的美好,不過是能夠好好感受倘佯於眼前的美好純淨景致。

  夜幕低垂後的晚餐,沙灘木桌上的點點閃動暗紅燭光,點綴了滿桌豐盛菜餚。BarBeQ烤肉串沾著沙爹的淺甜美味、入口即化的鮮美柔軟生魚片,以及銀色鋁箔包覆烤熟的充滿彈性新鮮魚肉,和著沙灘旁拍浪輕聲與熱帶徐風,滿是安閒寧適。吃飽飯足後的夜裡沙灘漫步,輕輕抬頭便望見碩亮星斗晶瑩閃爍,耀眼迷人的天狼星與獵戶座盤據夜幕,彷彿訴說著遠古的星座傳說。

  美麗寧靜的夜晚與寧靜的心,遠離凡囂來到一個手機無法接收訊號幾乎與世隔絕的寸步小島,心情雖然徹底放鬆,卻突然感到有些孤寂,思念著遙距遠方的Ann…

《Pulau Mataking》

Sat Mar4 21:20 2006, Malaysi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步出空橋時的急遽空氣溫暖變化,使已經習慣冷洌空氣的身軀顯得有些不自在。機場大廳裡的衣衫單薄惹眼辣妹,與自己身軀上包覆的厚暖衣物,視覺上相對顯得極端詭異,彷彿,來到了另一個外星異世界。

  再也無法忍受周遭的暖和氣流,剝去重厚外套,剩下輕薄T-Shirt,褪去身上的暗冷陰沈情緒,露出光暖自在喜悅。

  距離上一次在這個城市著陸,是二十年前。二十年後,同樣的航空公司,同樣的飛機,再次著陸亞庇(Kota Kinabalu),不再是飛往吉隆坡(Kuala Lumpur)時的短暫轉機停泊加油,而是確確實實的踏上這塊土地,真實熱切地呼吸著機艙外的輕暖空氣。

  醞釀著脫世遠離的慵懶情緒,剎那間,空氣裡突現滿佈著閃耀暖溢的光采舒暢。

《Airport, Kota Kinabalu, Malaysia》

Sat Mar4 13:10 2006, Malaysi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萬三千英呎的高空,737-800輕劃過赤道,身處位置,由越往南越寒冷的南半球,瞬間轉換回熟悉的北半球。

  上機前,慶幸返家之時方才出現的空橋外緩緩陣雨,機上橢圓窗外,因落雨而出現的透白飄茫雲霧,讓人在離開峇里島土地的不久後,便開始懷念起每日清晨準時昇空照耀的炎炙陽光…

  早晨光白亮潔的蜿長沙灘邊,前方輝藍寧靜的海,印尼獨有專為躺臥而存在的高台木造涼亭裡,啜著冰涼且帶些苦少點味的BINTANG啤酒,暖風混著淡淡鹹味輕拂吹送。在這,每個人被強迫著必要閒散、必須慵懶…

  峇里島的陽光太過吸引人、空氣,太過吸引人、沙灘,太過吸引人、海水,太過吸引人…飛機,遠離了峇里島,遠離了峇里島所獨有的世界構成四元素…

《China Airlines 737-800‧On the way back to Taiwan‧高空33,000ft》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