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東南亞, 食物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如果說在新加坡上日本料理餐廳算是件讓人無法理解的事,但終究事情還是發生了。

  倒不是說新加坡的日本料理不好,相對而言,地處南洋樞紐位置的小城市,大部分聚集著印度、馬來西亞、中國甚至歐洲的各式人種,對於食物本身早已存在著強烈的包容力,只是,把那些各式菜色的清單一字排開,日本料理肯定不會是首選。



  走進「喜樂(KIRAKU)」,讓人有種混搭的戲謔感,至少,即便不看一旁馬來輪廓黝深膚色卻身著和服的女服務生所營造出的奇異氣氛,從菜單上完全英文書寫的日式菜餚,不時穿插著加州捲、炸鵝肝那一類的洋風日菜也讓人對於菜餚的口味產生懷疑。



  不是太短時間的等待,菜餚逐漸上了桌。幸好首先的生魚片夠新鮮而讓人心中的懷疑緩解些微,其後的那些炸野菜、炸豆腐、烤鮭魚或炸雞塊,即便料理手法並未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未必過於不堪而尚能接受。

  只是,無論如何,在新加坡吃日本料理這件事依然讓人甚感不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屋舍裡的佈置帶點殖民地時期的味道,但就供應印尼菜的餐廳而言,卻似乎又顯得過於晶碧豪奢。不過,比起印尼人以手抓著飯吃的樣貌,餐桌上西式風格明顯了些的刀叉白盤,卻反而成了種不得不的寧願選擇。

  餐廳名字「Kembang Goela」在印尼話裡據說意謂著「糖花」。無法探就明稱的由來,不過雅緻的菜單與分類方式,不像點印尼菜,卻像是點西餐。


  記憶裡印尼菜總離不開辣與炸,而那似乎也在綴著紅綠辣椒、覆著看來滿是辣的通紅一片,以及油炸得乾酥的一整盤「脆炸牛肉(Crispy Fried Beef spiced with Sweet & Sour Red Chili)」裡得到印證。炸得乾薄的牛肉其實已不容易嚐到牛肉味甚至多了些油膩,不過看來辛口的火紅辣椒其實未若想像中辣,反倒是滲了冰冷清爽中和了油膩。


  據說是印尼特有魚種的Gurame(Fried Gurame Fish,似乎較像是吳郭魚的口感),油炸魚塊的烹調裡除了酥脆也帶著種實在紮實,但烹調方式卻似乎也難以領略到魚肉的鮮美。炸蝦捲搭配上黃瓜酸甜醬、擺上濃蝦醬辣椒的炒空心菜,似乎都透著顯明的東南亞味道。

  無法確認為何地處熱帶區域的人們反而喜歡油炸嚐辣,只記得滿口辛辣大口喝下沁涼礦泉水時的快感舒暢。

  《Batam Island, Indonesia》

  Tue Dec1 17:48 2009, Indonesi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SSIS」賣的是種融合(Fusion)式的歐陸菜。

  不過,酷熱難耐的天氣裡步進餐廳,吸引人的並非是菜單上的食物、並非是寬廣半開放式廚房裡的工作熱絡,也不是室內的雅致簡潔布置,卻反而是迫不急待點上S.Pellegrino氣泡水大口狂飲的暢快淋漓。

  午餐供應的是成套搭配前菜、主餐與甜點的套餐,似乎少了些選擇彈性,不過倒也省去選擇太多的麻煩。

  前菜的招牌沙拉(Cassis house salad)看起來雖然可口,但似乎缺少點驚豔的賣相流露的是種平淡樸實。不過,搭配起外脆薄、內鬆散的麵包,依舊算是好搭配。覆了奶油焗烤的洋蔥湯,雖是種濃稠口感,但不是太喜歡焗烤給人的厚重油膩,卻也使得可以是單純香滑的洋蔥湯多了種不搭配的味覺。


  檸檬蒸鱈魚混上奶油醬(Steamed lemon cod with beurre blanc),感覺潔白柔嫩的魚肉搭配暖黃淡綠的醬汁搭配出一種滑順誘人。實際嚐起來,魚肉配上醬汁,除了肉質本身的滑嫩配上醬汁的濕潤飽滿,讓人有種淡淡的自得其樂。據說算是招牌之一的烤牛里脊配紅酒汁(Seared beef tenderloin and marrow with burgundy sauce),可惜部分烤得過熟而使牛肉老硬了些,否則鮮嫩牛肉帶上點焦味並沾上紅酒汁,會是種吸引人的滿足。



  比較起前菜與主餐,餐後甜點反而有種小小驚喜。特別喜歡那種冰火交會的矛盾口感,濕黑巧克力蛋糕(Moist dark chocolate cake)是溫熱的巧克力蛋糕鋪陳上冰淇淋與香蕉再覆上同樣溫熱的巧克力脆片。那種沁涼混上溫暖的融合抵觸,以及香蕉與糖漿營造出的南洋氣氛,似乎讓人深刻流連。

  簡單幾道食物,似乎已足夠讓人飽足,只是,啜上咖啡、淺嚐飯後小甜點的輕鬆悠閒,似乎又在同時記起的門外炙熱難受而沈重了起來。

  《Jakarta, Indonesia》

  Sun Nov29 22:37 2009, Indonesi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撇去食物本身的滋味,或許,「Garibaldi」領台的那個身材火辣、身著豹紋緊身裝的女侍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一邊是餐廳、一邊是酒吧的設計,註定大白天裡酒吧的那一邊只能空留領台女郎等待著夜晚的到來,不過也幸而如此,才讓供應著義大利菜的餐廳裡多了些寧靜。勉強在倉促的午餐裡擠出些從容,至少在撕下麵包、沾上橄欖油與黑醋的過程,依舊得要假裝優雅、假裝悠閒。

  前菜是加上了鮪魚塊的綜合生菜沙拉(Mesclun Salad)。單純的鮪魚塊其實多了些腥,不過混上了蕃茄、紅洋蔥,並添上橄欖油、黑胡椒調味,再塞進份量十足的生菜,調和起來的卻是種奇異的平衡滋味。享受著簡單卻豐富的生菜沙拉,彷彿感受著南義西西里式的田野陽光,耀眼又充滿著暖洋。



  接續的煎紅鯛(Pan fried Red Snapper),搭配上的是西西里伴雜菜(Sicilian Vegetable Caponata)。被煎得香酥的魚皮加上飽滿的魚肉,再和些伴雜菜的酸甜調味,似乎更襯托出了魚肉的鮮味紮實。

  冰淇淋加鬆餅的組合賣像經常不會太好,不過那種冰與熱、甜與鹹的對比混合,卻又經常讓人深刻回味。飽足之後的餐後小點是少見的甜膩巧克力,不過,同時啜上口配調了十足份量奶水的不加糖暖熱咖啡,卻又是那麼樣的恰到好處平衡著那種甜。

  有些匆促的午餐,卻讓人留下鮮明記憶。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瀾說,「逸群」的海南雞飯是新加坡最好的。

  午後時分,門庭若市的好生意似乎透露著那種聞名好滋味所帶來的高人氣。據說是源自於海南島的文昌雞,而被移民雞帶入的家鄉料理,到了新加坡成了名氣遠播的海南雞飯。

  不能免俗點上海南雞飯,一盤雞肉、一碗飯加上一碗湯便構成了那種招牌料理。加了雞由與雞湯烹煮的米飯,入了口發散出的是雞汁的淺淺香味。而盛裝小盤的雞肉,其實是鋪墊在生黃瓜片上的白切雞。沾上南洋風味的辣醬,混著點刺激辣味,雞肉的口感滑順軟嫩,不過,就某些角度來看,缺了「土雞」彈牙口感的白切雞,不知是否算是合口味。

  其實,雞肉的口味算是一般,不過,對於早已把過往記憶融入食物的人們,或許記憶的烙印才是增添食物美味的最主要因素。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牆上的一邊,掛著滿滿名人到此一遊的樣版照片,另一邊,則是滿滿各類美食評鑑的獎狀證書。據說,新加坡人早晨總喜歡叫上一碗肉骨湯、配上油條再沏上一壺茶,簡單的「肉骨茶」,「肉骨」加「茶」便可以耗上一早上。似乎,那又是另一種風味的「早茶」。

  要了碗肉骨湯加碗油條。輕舀點湯汁,至少加了肉桂、 甘草、當歸、 川芎各式中藥香料的湯頭,入了口是充滿胡椒味的濃厚。而燉得入味軟嫩的豬小排骨,學著南洋人一併嚼起紅通的辣椒片,排骨的滑嫩加上辣椒的嗆辣刺激,讓人有種深刻。

  用餐後喉嚨充滿熱烘,總覺得這種厚重的飲食不該在早晨出現,也覺得這種讓人暖洋的飲食不該在熱帶天氣食用。不過,或許也因為那種永遠與認知相悖的飲食,才讓人無法忘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業摩登區域的小巷子,兩邊是充斥著老舊風格的舊房子,也交雜穿插著各種中式與西式的獨特餐廳小店。也不知道是否因為「The Miele Guide」是由新加坡所出版而有些偏心,至少,亞洲前二十大餐廳裡,新加坡開業的餐廳便佔去前五名的其中三名。時間因素沒法體會那種「亞洲最佳」,但卻在充滿古意的小巷裡找到了「Gunther's」。

  餐廳裡賣的是新派法式料理。燈光柔弱的不大空間,使得用餐時多了些寧靜雅致。

  前菜是太陽蛋(Egg Sunny-side-up)搭配烤大蘑菇(Roasted Portobello Mushroom),看來有些似曾相識的擺盤,原來像極了La Petite Cuisine Brasserie by JQ的太陽蛋。主廚Gunther Hubrechsen與La Petite Cuisine Brasserie by JQ主廚郭文秀(Justin Quek)同樣經歷過Les Amis的過往,彷彿熟悉的前菜不知是否成了兩者間的無意關連?



  主餐確認過侍者後,點了「Gunther's Creation」。有趣的菜式倒是透了些新派意涵,總覺得充滿著南洋風味的燒羊肉,和著燒煮醬汁與洋芋泥。入口即化的軟嫩順滑,帶著羊肉的特殊味覺,卻又不至於露出腥羶味,是不需刀叉而只要湯匙一口舀一口的少見體驗。

  餐後不是太甜膩的提拉米蘇(Tiramisu),再配上小甜點熱咖啡。食物的組合不是太複雜,卻有種讓人回味的興意。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進蘇丹回教堂後、阿拉伯街(Arab Street)旁的穆斯林(Muslim)餐廳,想看看阿拉伯人們的食物。

  牆上看不懂的菜單,不知從何點起。看著店內食客所吃的食物,順便問了上了年紀的老店員。幸好,基本的食物項目很單純。

  點的是混了洋蔥與蛋的薄餅與熱奶茶。正當納悶洋蔥蛋薄餅似乎遠比想像中口味淡得多的當下,探頭望了望其他桌所點的食物,似乎每個人桌上除了薄餅和奶茶,還多了碟咖喱湯。頓時恍然大悟,原來,薄餅就得和上咖喱才夠味。

  不加辣的咖喱,其實一點也不嗆辣,反而覺得口味不夠厚重。不知,如果多吃幾次南洋中東食物,對於味覺調味的要求,是否會越來越厚重?也或許,這類食物久久嘗一些就好…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墊著不知是否是芭蕉葉的木碗上,盛著生高麗菜與九層塔,還有看起來滿是辣椒的紅通勁辣沾醬。主菜是看來炸得焦黑的牛肉配上炸豆腐,以及無法吃出滋味的炸穀類塊。

  稱之為「Empal Penyet(碎牛排)」的少見食物看來實在有些詭異。

  炸豆腐沾了些辣醬,辣得徹底。似乎有些後勁,卻越吃越順口,即使,口中依然充滿著那種揮之不去的辣味,辣辣酸酸甜甜,奇異的滋味,其實讓人有點上癮(不過,這些東西如果放在外勞的吃飯區域,大概連看都不會去看吧!?)。

  猜想應該硬黑焦韌賣像不佳的牛肉,輕啜一口,出乎意料的,雖不至於爽嫩鮮滑,卻也入味順口。尤其沾上酸甜醬,更是絕妙搭配。

  這時,點上一杯紅毛丹果汁(Juice Sirsak),雖然甜得過頭,卻讓人留下深刻回味印象。

  《Batam Island, Indonesia》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