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港澳, 食物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初只是販賣燒味並以燒鵝聞名的大牌檔,七十年後,如果說「鏞記酒家」是香港最有名的酒家大概不為過。即便經常有人批評鏞記已成了專賣觀光客的食肆,但是,翻開簡介裡的獲獎無數,或許,食物的美味應該依舊,即便,對於鏞記的食評近年來似乎經常是不升反降。

  在香港其實以不知光顧過多少餐廳,鏞記卻是意外的第一次造訪。或許,這類的中式餐廳,總得要聚食者眾才方便感受到中式金獎菜餚的豐富多樣,否則,便只能點上幾樣招牌菜餚聊表心意。

  皮蛋酸薑據說是每來必上的餐前小菜。軟嫩味香滲著溏心,佐上漬成淡紅色的生薑淺酸淡甜,就連蔡瀾也說好。只是,在台灣嚐過了些不乏美味的皮蛋,鏞記的皮蛋卻反而並非顯得太突出。




  再要了金牌燒鵝與據說同樣特出的蜜汁叉燒雙併,期待廣為讚賞的好味道。豐腴飽滿的肉質混上外皮淺酥的燒鵝,是道炮製可口的好味道。始終沒閒情老遠跋涉品嚐據說是香港最好的深井燒鵝,鏞記或許也算得是遺憾裡的小小補償。叉燒其實是同樣入味的肥瘦適中口感平衡,但比起被CNN譽為叉燒同義詞的「再興燒臘」,卻只好屈居其後。

  雲吞麵據說也是有水準的美味小食,爽口嫩滑的麵身配上甘純的湯頭幸好無竹昇麵經常出現的鹼水味,只是,再比起有著雲吞麵王的「何洪記」,似乎,馳名酒家的味道卻再次被市井小食肆給超越。

  歷史悠久的酒家,幾樣食物便然使人飽足。如果說酒家裡的食物不美味絕對並非公平,畢竟,比起那些單一致志的專門食肆,鏞記依舊存在一定水準。只是,老酒家或許仍舊需要新作法以面對那種像是每況愈下的持續挑戰。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是太久沒搭飛機,也或許是在家裡悶太久。偶而,飛機上的食物也會成為一種平淡許久後的意外美味。

  南京經香港轉機再往台灣的飛機上,應該是長時工作後的飽經疲累,卻依然打起精神假裝從容的享受接匆促旅程裡的短暫服務。開頭即便並非習慣的香檳當成起使,但混合上蔓越莓汁擺上玫瑰花瓣的「Oriental Breeze」雞尾酒,嚐來卻也是清香帶著甜酸的許久不見熟悉味道。大概,旅程裡的放鬆,總得從上飛機後的一小杯酒或飲料開始。




  上了桌的餐點其實早已是令人習慣的搭配,不是太有口感似乎也感覺不到麵粉香味的德國鹼麵包,加上水果盤與簡單的甜點,大概不會是誘人而頂多是足夠飽食的組合。倒是上了主餐,淋了醬汁的牛排雖然看來或許聯想不上美味,但是同時擺上像是微炙過的馬鈴薯、紅蘿蔔與綠蘆筍,整體顯露出的也算是種可口。

  飛機上難得出現的厚切牛排,嚐上一口是保存著飽滿豐嫩的牛肉味,即便少了些口感,但是同時啜些滑順而不酸的紅酒,對於塵封已久的味蕾卻也是種重啟開罐的再刺激。餐後,難得將透著淡淡奶香的港式飲茶整杯飲盡,或許是為了許久沒見的味覺觸動,或許,也是為了再來或許不會有太多機會再嚐到的飛機餐。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來狹窄老舊的小巷據說是香港仔當時最主要的街道之一。從不起眼的門面走進「山窿謝記魚蛋」,原以為是一般香港小店那樣的促擁狹小,不過內部原來是兩間店面打成通舖的空間卻是意料外的寬敞明亮。

  記不清有多久沒特別去嚐那些香港的市井小食,看見小食肆裡簡單食物似乎有些親切,甚至下意識的覺得想遍嚐所有項目。只是,那種雄心壯志似乎不多久就被粉碎無遺。端上看來份量十足的什會窩麵,豪邁份量的竹昇麵,鋪上的是豐富紛呈的各種材料。



  魚蛋、炸魚蛋、魚皮雲吞、牛丸、魚片、牛腩以及墨魚丸都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食,而一口氣擺上了大碗公上,大概對於視覺與食慾都是種絕對的滿足。只是雖然一大碗麵已然令人飽足,卻依然免不了那種傳聞裡的好味道。腐皮捲擺上桌,趁著起鍋時的熱氣猶存,沾了些醬油咬上一口,酥薄淺脆並讓人深刻的口感卻是不辜負每桌總要來上一碟的好口碑。

  有時,即便是簡單的市井小食,同樣也可令人滿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銅鑼灣的街頭,似乎無論何時總是擠著滿滿的人潮。漫步在回憶過往與現代繁華併陳的街頭,過去的舊時百貨與凋零戲院替換成了新穎摩登的購物廣場與鮮豔地標,交織錯節的小路巷弄裡,則隱藏著道地簡單的美味食肆,小城市的街頭似乎總存在著某種誘人流連的有趣興味。

  應該不算飢腸轆轆,純粹只想找些簡單的小食填飽肚子。走進時代廣場裡,角落的小店裡提供著各式南北小食。說不上「利小館」屬於哪類菜系,那些像是本幫菜系的選項裡,似乎又添增了許多港式風味,只是,基本陳設的簡單小餐館裡,菜餚的風格並不重要,或許,暫時小坐歇息的精巧簡食便已足夠。

  點上了幾道招牌菜,一開始的蘿蔔絲酥餅,賣相看來並不是太吸引人(至少,會讓我想到山東吃過的蠶蛹)。不過,輕輕夾起即已吹彈碎破的層層薄酥外皮,咬開後是燙口濃流的蘿波絲內餡,只可餡料比列少了些的酥餅,讓原本應該讓人驚豔的美味打了折。蛋黃金瓜是簡單卻誘人的江浙家常菜,南瓜裹上鹹蛋黃而炸得金黃咬來酥脆的麵衣,嚐來有南瓜的淺甜與外表的薄脆,同時混上了鹹蛋黃的濃香,若不是稍顯燥膩,肯定會讓人無法停歇。




  外皮輕薄,放入口中熱暖湯汁開散四溢的上海小籠包也是令人深刻的好味道。至於冰燒三層肉是利苑的招牌菜,看來精緻小巧的菜餚,感覺似乎應是肥膩滿油,但是夾上一小塊,焗烤得俐落酥脆的褐黃外皮,連著淺薄而不膩的五花肉,再接上的是油花均勻,嚼來則充滿口感的豬肉,多重口感的美味絕對不辜負招牌菜美名。

  末了,補上盤餐後小點。依然維持著蒸暖溫度的棗黃糕,綿密彈牙的口感裡滲著紅棗的香甜,應該是個令人滿意的結束。似乎,原本不想過份飲食的天真計畫,卻被小食肆裡的美味給徹底破壞。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尚旅館擺進了粵菜餐廳,應該是種充滿反差的組合。「The Mira Hong Kong」的氣氛,大概是那種充滿光影霓虹交織的後現代奇幻風格。走進了前衛像是宇宙空間的旅館,穿過擺上長條深褐色皮椅滲著光芒的長廊,轉進走廊盡頭乍見的是褐色木頭包覆、頂上垂吊著水晶綴飾而不若是中式餐廳的雅致空間。

  在國金軒裡,坐上了舒適沙發,像是早已摻上西式布置擺設的餐桌,攤開了餐巾並照例要了壺普洱準備享受午餐時刻。潔白的餐巾,擺上一樣潔白的茶杯,茶壺裡緩緩倒泌出的普洱,深邃褐澤的普洱湯汁與那種潔白的相襯,是種令人感到愉悅的美麗顏色反差。只是,輕啜了口茶湯,壺裡的茶葉並非是陳年普洱而少了些溫潤餘醞也多了些霉味與刺激,不過,即便如此並未減去溫暖茶湯帶來的溫暖舒暢。

  醃製得入味的小菜過後,是傳統而基本不過的港式小點。外皮酥脆的炸春捲以及蒸燒賣雖然具有水準卻似乎並非令人深刻,倒是蒸蝦餃並非是常見的彈牙口感而是多了軟棉的外皮,配上同樣不是完整鮮蝦而是剁成了小段的碎蝦肉,兩者之間的搭配似乎是同時降低餃皮與鮮蝦的強力彈牙,反而交會出細膩融合的好口感。只是接續上的鵝肝小籠包,淺淡的鵝肝味似乎不足以表達出小籠包餡料的與眾不同而失去了些應有的精彩(我大概已經變成那種重口味的喜好者了吧!?)。




  小碗裡盛上的湯品倒是令人喜愛。特別喜歡竹笙那種軟順裡帶著淺脆的俐落口感,並不是燉得失去脆勁的完整竹笙,釀進了蔬菜與菇類已經是好滋味,再舀上口溫暖清爽卻顯溫潤醇厚的慢熬湯頭,嚐過後讓看來不起眼的湯品卻反而明顯多了青睞。

  入味的叉燒是恰到好處的肥瘦比例搭配,帶著淺嚼勁的瘦肉散發著燒肉香,配上不太油膩卻充滿滑順的脂肪,是令人滿意的口味。同時配上了清爽透著沁涼的海蜇皮,更是減去了燒臘的燥熱而多了平衡。




  中國菜除了各式琳瑯口味,命名似乎也存在著興意。「翡翠乾燒帶子蝦仁」裡,爽脆的芹菜變成了翡翠,配上夠味的醬汁快炒上飽滿干貝與彈牙蝦仁。至於「菜粒海皇蛋白炒飯」,米飯同樣炒燴得粒粒分明,只是多了些油膩的炒飯最後似乎成了種過重的負擔。幸好,啜上口普洱是種緩解油膩的好方法,只是,灌滿了普洱茶湯的飽食大肚,似乎又是另一種負擔…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同樂魚翅海鮮酒家」不知是否算是突如其來的米其林三星餐廳。雖然難以理解米其林指南對於中式菜餚的品評方式,但依舊挑選在午間時分品嚐粵式餐廳裡令人期待的好味道。

  一如那些高級中餐廳,步進用餐空間,天花板吊掛的水晶燈、絨布簾,還有桌上的碩大壓桌盤擺上折花的潔白餐巾配上雅致的絨布椅,即便賣得是中式菜餚,卻是流露著西式氣氛。大概,最具中式味道的唯一只有桌上那付早已碩果僅存的象牙筷吧!?

  依例先上了壺普洱茶,潔白的杯裡,映著琥珀輕褐同時透著亮的茶色,除了賞心悅目也讓人感受到茶水的溫潤樸質與爽口。捨去餐廳裡引以為豪卻昂貴遙遠的魚翅鮑魚,趁著午市時刻選擇上些點心與招牌菜餚。



  一開始上了桌的是「金包銀絲腸粉」,炸得酥脆的腐皮包著蘿蔔絲再裹上腸粉,是嫩滑帶著脆同時又有香軟紮實的獨特口感而。煎蘿蔔糕則是冒著香味之餘嚐來外皮摻點焦香而內部順口軟棉,至於叉燒酥並不算特別突出,不過溫熱燙口的內餡配上淺酥帶上芝麻香卻依舊具有水準。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燒汁乾逼牛肋骨」。帶著骨的牛肉配上醬汁經過八小時的炆火慢燒,早已是軟嫩入味的牛肉,輕切小塊入了口是牛筋的嫩滑以及牛肉在嘴裡的開散蔓延。接續著魚翅酒家裡姑且還是與魚翅沾上邊而點上的「懷舊魚翅灌湯餃」,滿是豐富湯汁的餃子,餡料裡和著豪邁魚翅,只可惜似乎過了硬的餡料讓餃子嚐來卻非太可口。




  而最後的「同樂甜蜜盛宴」,幾樣特色甜品擺上一起,有趣的組合更方便讓人品嚐到多樣的甜點。尤其酥皮馬蹄糕,焗烤酥皮中間砌上馬蹄糕,溫熱的酥皮香脆鬆化,配上輕淺彈牙卻不甜膩的馬蹄糕,絕對是飯後令人喜愛的小點心。

  似乎並未點上太多菜餚,只有淺嚐輒止的小點,不過似乎也已然讓人滿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抵達餐廳的時候算是早,依舊是空無一人的用餐空間,靠窗的一邊,是明耀陽光灑進室內的清朗,另一邊陽光抵不到的地方,則是微撒著橘澄燈光的溫暖。鋪著潔白餐巾的餐桌擺著一個個螢亮剔透的玻璃杯,被那些亮的、微的、強的、弱的各式光線反射、散射、透射得輕巧跳躍。趁著空閒遊晃四處檢查的大廚Bombana,圓滾得甚至有些臃腫的身軀,穿插在酒櫃起士櫃與排列吊著大支風乾火腿的景象是種令人莞爾的有趣。

  在「8 ½ Otto e Mezzo Bombana」裡,有種彷彿像是義大利人的慵懶與閒散,是種假日難得的清閒與輕鬆。



  看來豐盛的麵包籃,滲著濕潤的蕃茄綴在彭鬆的暖麵包、清脆可口的Grissini麵包棒,還有溫熱猶存的香草麵包沾上橄欖油滴上些黑醋是帶著軟勁的鬆化,似乎用餐開始便令人期待。

  前菜是火腿盤與沙拉的組合(Prime Cold Cuts from "Cinta Senese", Tuscan Black Pork, Winter Salad),看來顏色瑰麗深邃深紅色的火腿片,是據說為義大利最珍貴的托斯卡那(Toscany) 琴塔豬所炮製成的乾肉。味醇深厚的火腿搭在法式麵包滴上橄欖油,是種令人懷念的道地義大利風味。而冬季生菜擺上配著小片豬油(Lardo)的小麵包,混著Salame臘腸,卻又流露出悠閒的鄉村田園氣氛。



  捨去了正式義大利餐的第二道菜(2nd Cousrse),只留下簡單的義式餃子(Casunsei, Bergamo Ravioli, Roast Meat, Pancetta Ham and Sage),暖烘輕盈稍具嚼勁的麵皮內,帶著少許的肉餡並流溢著起士的淡淡甜香味。食物即使簡單,卻有種意猶未盡。

  似乎份量不是太多的午餐,卻依然讓人飽食。飽食令人慵懶,只好在末了輕啜上Cappucino,學著義大利人沈浸在那種腦袋空空的午後閒散裡。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穎的時尚精品酒店,總有種特殊不讓人一窺究竟的神秘。順著深長的電扶梯往上移動,換上簡約到完全無標示的重直電梯直上頂樓。找不著的餐廳招牌,不經意低頭望去,原來,餐廳的名字也被低調的鑲到了地上。

  「CAFÉ GRAY DELUXE」裡的陳設,褐色系的皮桌顯露的是種優雅兼休閒的風格,餐廳的一邊,是充滿動感的忙碌開放式廚房,一邊則是充滿著顏色多彩與魅惑的長巴台。依靠著窗,望出去的是居高臨下眺望著維多利亞港的開闊景色,只是,挨著香港島的這一岸,總經常是伴隨著那些似乎永不停歇的建築工事、永不停歇的持續蓋著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



  餐廳裡的菜單內容也是種極簡,只是,即便可以選擇的項目不多,也從來不會是降低食物美味的因素。來自於美國的主廚Gray Kunz,主理過歐、美、亞洲的諸多餐廳,或許也因為如此,才讓CAFÉ GRAY DELUXE的食物多了些融合(Fusion)式的興味。

  一開始帶著溫暖的麵包,沾上優格(Yogurt)混著橄欖油並加上些香料在視覺上已是種獨特。由菜單上其實並不容易對「燻鮭魚薄餅(Smoked Salmon and Scallion Pancake, Spinach Salad, Cottage Cheese) 」這樣的名稱產生太過明確的想像。直到前菜上了桌並咬上了一口,才發現原來竟是蔥油餅夾上燻鮭魚與白奶酪而讓人有種親切的熟悉。同時搭配著幾片菠菜葉淋上淺酸微甜的醬汁,是種有趣的平衡。




  至於「蒸中國魚(Steamed Mandarin Fish in A Lemongrass Broth, Brassica and coriander oil)」則更是種引人的驚奇。總認為西式餐廳裡即便是那種融合菜式,依然難以脫離那些西式烹飪。直至看見裝盛得精緻的主菜,才晃然大悟原來上桌的竟是東方味道的清蒸魚。說是東方味道,是因為中式烹調的桂花魚,盛在泰式風味的香茅湯汁裡,有魚肉的緊實美味,也有混著酸甜辣的誘人氣味。

  主餐之後,即便已然飽足,仍舊期待著餐廳裡的美味而打起精神接續上了甜點。最後的不加糖溫熱Cappuccino,配上豪邁的巧克力塊,即便再次冒著肥上幾公斤的風險,似乎依然令人樂此不疲。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踏進連鎖餐廳,總有種令人忐忑的矛盾,經常,營運規模總與「食材」本身的品質成正比,卻是和「美味」成反比。對於「美心」這一類的龐大餐飲集團,即便因為大企業招牌保證下而確保著食材的品質,卻也意味著食物的口味除了脫離不了大飲食集團的平庸一般,進一步可能控制不易而令人難接受。

  重新裝潢過的「翠玉軒」,依舊標榜著食材的天然新鮮與健康烹調,換上了美輪美奐的精緻菜本,對於毀譽參半的連鎖店卻依然有種莫名的猶豫。照例的點了幾樣小點心順便添上碗粥。



  一開始小巧精緻的南瓜馬來糕,即便沒有期望裡的鬆軟,不過還是算輕淺好味的開胃甜點。帶上了整隻龍蝦擺飾的「招牌龍皇餃」,一上桌像是種豪邁可期的氣勢,只是包得圓渾飽滿的蒸透餃子,雖然是滿滿龍蝦肉,卻因為調理方式而失去了應該有的紮實鮮甜。反倒是再經常不過的蟹籽燒賣皇,依然保持的優雅外型與烹蒸得宜,入了口是種勻稱軟化卻依然帶著紮實,點綴上口感清脆俐落的黃澄蟹籽,確是少見的好滋味。似乎,餐廳裡最讓人驚喜的倒不是如何名貴的食材,反而經常是喜見再平淡不過的食物所顯露出的特出滋味。



  而鮑魚雞絲粥也算是經常見著的食物。舀上一口是港式粥品那種熬煲得綿密濃稠,嚐來卻是清泊透些米香的恬淡滋味。鮑魚入了粥,搭配上滑口雞絲,褪去了奢華貴氣,只能跟著樸質低調。憑心而論,鮑魚,還是適合那種熬煮得入味的金黃貴氣。只是,質樸清淡的米粥,添了一、兩塊朝天椒,隨即一躍爆發成了種猛嗆震撼的強力衝擊,原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斟上晶瑩透明玻璃壺子的珍藏舊普耳,沒有那種使人不悅的臭水味而是種淡淡清清的香。那種香,映襯著琥珀色的剔透,是種久沖不散也不褪的高雅耐受。飯後,品味著舊普耳的中庸溫和,不算飽食,卻也讓人回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換了主廚的餐廳,令人多了些想嘗試的衝動。那些酒店裡的餐廳,似乎總得要每過依段時間便換上新主廚已保持新鮮感,而重新開張沒多久的「WHISK」,換上剛完成杜拜帆船飯店「Al Mahara」餐廳任期的新主廚,據說擅長的是融合亞洲食材的當代法式料理。摩登酒店裡的當代主廚組合似乎更加令人期待。

  走進「MIRA」,據說花了六千五百萬美金重新裝潢的酒店,流露的是滲著銀閃現代的時尚感,彷彿置身在某種幻化不切實際的空間,有種超現實的感受。而步上了餐廳裡,褐色為主調的布置穿插著些白色,整體是摩登裡交疊著極簡雅緻的感受。不過,透出透明玻璃門穿出去的是酒店裡的開闊中庭,特別喜歡室外造景四周圍繞著翠綠木叢,點綴上一池流動活水,擺上些綠織布的軟綿長椅,再擺上同樣是翠綠色抱枕而營造出的慵懶悠閒。



  回到餐廳裡,酥脆帶嚼勁的麵包劃上些手工奶油,是久違許久的懷念味道。再來的前菜龍蝦烘蛋(Lobster Royale)看起來是色彩紛呈的誘人,搭配上蟹肉、海膽再點綴上龍蝦泡,嚐起來是深具海味的有趣混搭。而主菜是紅酒燉牛肉(Beef Cheek a la "Bourguignon"),應該是傳統的法國菜色,不過看起來確是新派摩登。馬鈴薯泥襯著底,軟嫩的牛臉頰肉切成塊、混合上紅蘿蔔與小洋蔥再搭配著醬汁,拿著湯匙攪混起來是帶點新派卻又像是傳統鄉村的好口味。




  只是,後來的甜點,似乎過了膩的巧克力蛋糕而與前兩道菜出現了落差,幸好適時來上杯灑了肉桂粉的Cappuccino,才讓那種甜膩中和了些。而摩登餐廳裡的午餐,依舊是種讓人愉悅的好味道。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是中國人為了渡生活,艱苦無奈而步入的地方,現在卻成了幾乎是西方人享受生活而悠閒聚集之處。

  「The Pawn」用中文說,就是「當鋪」。原來是建於1888年的「和昌大押」,一百多年後,房子不能說是人去樓空,也許比之過往返而是高人氣,不過,充滿古意的外表內,卻成了令一種與過去大相逕庭的另種風格。



  騎樓建築點著燈的窄小樓梯走上去,是舊式中國與英倫風格的混搭酒吧區。轉換電梯上了用餐區域,少了些強烈風格而多了些英式家居的悠閒與樸素。古老房子裡的悠閒時光,大多人喜歡待在天台外的用餐區享受著食物與自然的純粹。不過,比起戶外「享受」著莊士敦道的吵雜與車輛電車熙來攘往的「好空氣」,或許,還是退而求其次「忍受」著屋內的缺少大自然。

  即便室內的空間流露著英式風,不過那些不管是刻意或是隨意的布置間,依舊讓人感受著港式舊房的明顯味道。無論是鏤空雕著「和昌大押」的斑剝生鏽鐵拉門、水晶燈上用各式顏色掉了漆的橫木板組合成的天花板,甚或是洗手間裡的厚重鐵拉門,似乎,建築裡總還是能抓著些悠悠古早味。



  賣著英式食物的餐廳,自然得假裝上身些英式的悠閒。假日的餐點提供的是早午餐,過了早餐與上午茶(Elevenses)的時間,並不想再回溯到早餐時的那些煎蛋培根而挑了看來不像早午餐的食物。混著火腿肉、豬肘蹄、芝麻葉的沙拉,點綴上黃芥末醬與甜甜的梅子乾,搭配起來的是清爽但卻紮實的口感。想像電視上種著各式菜葉的英式田園,隨手摘下菜葉混搭上各式食材的悠閒生活或許就是如此。

  主菜搭配著炸魚、薯條與青豆。炸冰魚算是傳統的英式口味,淋上些檸檬汁,切開小口炸魚沾上塔塔醬,入了口是酥脆外皮加上熱燙細緻的魚肉,是種令人深刻的口感。炸薯條拋去了迥異於法式的優雅,配上綠油點綴的青豆,是種平實的英式低調。只是不知道是否自己的胃口太小,看來份量其實不大的主菜卻讓人吃不消。

  飽足完畢的片刻,走上寂寥的天台望著灣仔車水馬龍的熙嚷,彷彿有種身處舊時空間而望著未來世界的時空交錯。只是,那種神遊空想,大概還是沒法消除掉身體裡的難受飽足感。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的粵式酒樓,總喜歡標記上「魚翅鮑魚海鮮」已招攬顧客。似乎,那些昂貴食材早已成了港式酒樓的識別標示,不過,除了高不可攀的華貴食材外,通常港式酒樓在中午時段依舊會提供相對平民化的小點心。

  「福臨門」算是標準傳統同時具有名氣的港式酒樓,中午的點心照理而言應該有著一定水準,不過捨去了點心魚翅鮑魚,簡單嘗試其他菜式。




  牛腩煲上了桌,陶蓋翻開後熱煙蒸騰,夾上幾塊牛腩,是爽滑入味的口感。連番上的是蝦仁花枝、燴牛肉、同樣軟嫩入味的東坡肉,以及爽口清脆的菜心。那些細膩入味的菜色,似乎總得要配上點米飯才夠平衡。最後遞上的是淋上了蟹絲、貝柱、香菇以及鴨肉的炒飯,粒粒分明的米飯混上濕滑的勾芡與食材,讓簡單的食物瞬間變得獨特。

  即便只是簡單的幾樣菜色與平常食材,也讓人覺得印象深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那些摩登現代的餐廳比較起來,「Amigo」大概走得是古典優雅風。跑馬地邊邊的小馬路,獨棟的餐廳有種歐式莊園的風格。走到前門,侍者優流暢開厚重的大門恭敬迎接的優雅,順著迴旋梯往上,茶褐色的木梯邊綴著精緻典雅的古董繪畫。充斥著古意的餐廳裡,也許能夠讓用餐的心情多些優雅、多些閒適。



  說是充滿古意,大概不僅來自於那種周遭陳設所帶來的歷史感。那種古意,主要也許來自於餐廳本身的歷史。開業了三十多年的優雅餐廳,餐桌上是刻著餐廳名稱的Christofle銀製「老」餐具,那些盛裝盤子銀漆有著時間流逝後的斑剝,而那些身著的長尾服戴著白手套的「阿公級」侍者,更讓餐廳裡的歷史更添歷史感。



  法式餐廳的前菜,是薄切的生牛肉,配上了綠菜葉醃橄欖再淋上橄欖油,柔嫩細緻的口感其實少了牛肉味不過卻似乎多了些義式風格。餐廳裡也許最有趣的是那些送餐時的桌邊服務。餐車堆到了桌邊,鋼製保溫壺下的酒精燈火焰依舊燃燒著,接著侍者提起保溫壺把濃湯倒入了碗裡。那種桌邊服務是否加成食物的美味其實難以確認,不過濃厚的磨菇與蔬菜味添上了淺脆新鮮的甘貝口感,倒是美味甘甜。




  主菜是烤羊排,同樣的桌邊上菜,淋上了醬汁的羊排看來其實未讓人覺得太特殊,反而有種平淡的簡單。不過,也許回歸到不加綴飾的食物最根本烹調,才是嚐出食材美味的基本。切開一小口羊排,散溢著輕淺碳烤味的羊肉雖然柔嫩,不過卻又帶些應該有的嚼勁。沾上了醬汁,再沾些帶著酸的薄荷醬,混合著不帶腥羶卻又有著羊肉美味的口感,有種美味繚繞的縈迴。

  連續下了幾天雨的室外放了晴,不過代之的卻是過份的炙熱。餐後,配上香蕉捲再加上杯Cappuccino,室內的沁涼隔絕了室外的熱氣,享受短暫的餐後閒暇。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炙熱到讓人受不了的天氣,似乎也只有加了冰塊的可樂能夠減去幾分暑意。

  西式酒館林立的街道上,迅速跨過曝曬著大太陽的馬路,而躲進了賣著西班牙食物的小餐廳裡。餐廳裡的清涼,待在接著透明落地窗邊的位子,大口啜著加了冰塊的可樂,在難耐的天氣裡有種強烈的解放感。

  據說「uno más」賣著道地的西班牙食物。簡單的菜單裡簡單的點上了兩三樣tapas加上小份主食。湊和著鯷魚醬、白鯷魚、紅椒與起士的小餅乾(COCA SABLE CON ANCHOAS Y PIMIENTO ROJO DEL PIQUILLO, Short bread with olive tapenade, white anchovies, piquillo red pepper and manchego cheese),口味想當然肯定是鹹了些。炸鱈魚條(BACALAO FRITO EN SALSA DE TOMATE, Cod fried with tomato sauce) 有些腥味。至於烤沙丁魚(SARDINAS, Grilled sardine in salsa verde)據說曾獲選香港五十樣必吃的食物之一,不過,其實不是太誘人的烤魚卻只能當成平實的食物。



  牛里脊條配上煎鵝肝(ENTRECOT TRINCHADO CON FOIE Y AJOS TIERNOS, Tenderloin strips with foie gras and spring onion)看起來垂涎引人。不過上了桌後,即便是大熱天渴求清涼,但是冰冷的白色磁盤卻還是讓人心涼了一半。失去了軟嫩而大部分是韌勁的牛肉條,配上油膩了些同時煎得過份的鵝肝,大概很難讓人與美味的招牌菜聯想一起。

  也許,餐廳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一開始的那口沁涼可樂。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出境,香港機場的國泰航空入境貴賓室雖然不太大,卻也少了人並多了寧靜。

  或許,機場貴賓室裡的食物,原本就註定不會是美味珍饈而若能寥以裹腹就已足夠。走進「賞心堂」,小卻安靜的空間裡,或許是入境貴賓室太少人使用,那些水果、沙拉、各項食物與飲料也同樣整齊安靜地排列著。



  可供選擇的日式便當,讓人對貴賓室裡的服務更感貼心。炸蝦、花壽司加上味增湯是簡單的搭配組合。無論那種食物看來是否美味、是否豐富,不過,份量似乎不多的便當,讓人飽食的目的卻已達成。



  也許,那種貴賓室原本就是為了讓安靜人放鬆歇息而存在著,而經常見到的吵雜鼎沸休息室大概早以脫離了那種預期裡的印象。在「賞心堂」裡,讓人安靜的渡過等待的時間…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似乎一旦吃了「某類型」食物後,同樣的食物總是接續著來。連串的港式飲茶後依舊是港式飲茶。

  購物商場裡的港式飲茶店,也不知究竟是餐廳的生意太好,抑或是大家都閒閒沒事做,竟然一開張門口便已排滿了等候入座的人龍。不過,對比於其他餐廳開張時並非太熱絡的狀況看來,或許, 「利苑」的食物,應該值得讓人期待。

  到處林立的港式飲茶店,就菜單內容而言其實經常是大同小異,甚至,口味也經常是分辨不出太大的獨特性。畢竟,就廣東人日常的餐飲習慣而言,「點心」只不過是點綴打牙祭,「飲茶」過程中的打發時間度日子才是重點。而時間的發展,因為貧苦戰亂停滯不前的「粵式」料理,以及根基於廣府、潮汕甚至客家菜所持續精進融會出的「港式」菜色,使得香港反倒成了精緻「粵菜」的重心。

  對於「粵式」點心,即便是打牙祭、即便比起廣州的那些「老店」,香港餐廳的水準其實早已遠勝有著「吃在廣州」名號的廣東首善(其實香港亦然,香港的老店不見得口味更好,多的,是那些扣人心弦的陳年回憶對於食物美味的加乘)。而「利苑」裡的食物,似乎就是那種集各種長處精緻化、細膩化後的粹煉演進。



  幾樣簡單的點心。蘿蔔糕垂涎的賣像下,是微焦的外皮同時帶著豐富蘿蔔絲的軟嫩透徹。南翔小籠包大概只是想強調小籠包的起源,而與記憶裡著名「南翔饅頭」口味大相逕庭。不過,入了口皮薄彈牙的汁豐溫潤,卻是遠勝於著名小籠包的好口感。濃湯腐皮卷看起來有些失望,以為又是帶著點腥味的大骨熬湯。而輕啜了湯頭,舀上腐皮卷,卻發現盛裝在濃湯裡的腐皮口感絲嫩柔滑,濃湯與腐皮卷絕對是種相輔相成好搭配。

  荷香珍珠雞原本以為應該是粗獷豪邁大份量,但是上了桌的卻是油紙荷葉包裹著的精緻模樣。剝去荷葉,糯米雞肉的份量其實不多,不過久炊入味的軟棉細膩,確是令人青睞。至於原本猶豫許久的燒賣,同樣是精巧細緻,入了口除了淡淡的香菇味以及彈牙鮮蝦的飽滿之外,並無一般燒賣的取巧填充而來的不當飽實感,而是種柔細化散於口中的美味。

  原本,並未對常見的連鎖飲茶店有所期望(尤其又是在購物商場裡),不過,利苑確是顛覆了記憶裡的既有印象。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近中午剛開張的點心店,玻璃櫃裡的是仍未有人光顧的排列整齊的話馬卡龍(Macron)。各種顏色鮮豔羅列的馬卡龍看來垂涎欲滴,原來,Bernardaud不只賣餐具,也賣著甜點。

  貼著名牌餐具標籤的甜點店,有著同樣雍容的華貴優雅。點上杯熱拿鐵(Coffee Latte),不加糖的配上那些可能過甜的馬卡龍總是特別契合對味。對於PIERRE HERMÉ的馬卡龍依舊記憶深刻,比較起Le Goûter Bernardaud似乎多了些不公平。畢竟,嚐起來口感不算太差的馬卡龍,比起那種絕佳的味道卻還是依然有著差異。



  桌上的簡單甜點其實並不適合接近正午時分的飢腸轆轆。漢堡配上薯條似乎是甜點舖裡不多選擇的較好選擇,即便,那種美式粗獷多一些的食物也許並不適合那種法式餐具的簡約高雅。幸好看來並不大的迷你漢堡(Mini Angus Burger with Mushroom and Cheese)沒有一般漢堡的碩大粗糙。厚實適中安格斯牛肉餅份量十足,只可惜稍嫌乾澀而少了點肉汁四溢的漢堡配上同樣乾硬了些的麵包,還是讓人有些小遺憾。

  或許,點心鋪若只賣甜食點心,應該會多些專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閣」的菜式跟「唐閣」其實相去不遠(同樣的酒店集團),賣的都是港式粵菜。

  接近中午的餐廳剛開張,客人幾乎還未就位的餐廳裡,免去了傳統粵式酒樓早茶的擁擠喧嘩,雅致素淨的餐廳裡讓人感到特別寧靜。

  翻開菜單,即便免不了那些高貴奢華的魚刺鮑魚,不過,獨自一人的寂靜午餐(如果扣掉那些煩人的電話應該算是寧靜…),適合的依舊是平易簡單的點心套餐。


  公式般的單件點心上了桌,是酥脆有水準的春捲、湯汁滿盈的小籠包、勻潤飽滿的蝦餃,以及彈牙溢香的花素餃。那些點心看來雖簡單,卻代表著粵菜餐館水準的基本面。明閣的點心拼盤,即便是那些常見的簡單,確令人有著不錯印象。


  接續上的是混上了甘貝、蝦仁與玉米粒的海皇栗米粥,黃澄暖融的色澤使人垂涎,然而玉米粒過於顯明的口感卻掩蓋住了海味的順滑。紮實豐潤的海鱸魚伴炒上胡桃與蘆筍,是混著鮮脆綠意的好味道。只是作為單一的菜色似乎過於突兀,幸好隨即奉上的松子素炒飯,搭配上前道菜色,才是平衡的搭配。

  即便幾道簡單的菜式,配上壺普洱茶,依舊讓人有著充分飽足。甚至,讓人開始昏昏欲睡…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進唐閣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深邃的高雅。

  室內並沒有明亮的落地窗與開闊遠眺的海景,不過恰也因為如此,才隔絕掉了室外霏雨綿綿給人的陰霾不適。餐廳裡的幽靜昏暗燈光,搭配上小巧迴旋梯的雅致以及高掛水晶燈的金澄閃爍,使得供應粵菜的中式餐廳卻多了點西方品味。

  白潔的餐盤盛上了精緻點心,雖不見傳統港式點心的平易與喧騰,卻添了另一種高級貴氣的氣味。蝦餃的晶瑩剔透半透明薄餃皮包裹的是紮實的鮮蝦,炸春捲的金黃外皮酥得爽脆嘎響,至於鋪陳上了金黃透白魚翅的餃子,對於增添食物美味而言其實有些多餘,但或許也只有如此才能顯出餐廳的高雅奢華。


  龍皇帶子豆腐羹裡,甘貝的滿口鮮味充塞上豆腐丁的滑順,點綴上蟹卵的金黃以及菜心的翠綠,可惜份量少了點的菜心讓那種口感平衡的爽脆也少了些。釀焗鮮響螺剁碎的螺肉釀在濃厚的咖哩味中,那種填塞於螺殼裡的炙熱焗烤,是種前所未見的創意有趣。


  清雞湯百齡菇時蔬,久炆慢煲的雞湯甘醇濃味,配上飽滿鮮嫩的百齡菇厚片,即便少了常見鮑魚的搭配,卻還是讓人滿足。蝦籽蟹肉炆伊麵裡,蟹肉、韭黃和上細小蝦卵與扁麵交織出的是條條分明、細卵星佈的淺脆好滋味。同時淋上些紅醋,混雜在不油膩的炒麵裡是提鮮相稱的互為一體。

  餐廳裡的食物,其實算是簡單,不過卻讓人有種精緻用心的滿意。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巷子裡的小港式點心店,門口排隊的人潮雖然不多,不過距離店鋪開張營業才一小時,拿了號碼牌卻驚覺前面的排隊組數,已足以讓原本預計的早午茶變成了下午茶。「添好運點心專門店」也許是全世界最便宜的米其林星級餐廳。

  有別於大部分米其林餐廳給人的那種富麗雅致甚至高不可攀,點心小舖的裝潢就像是一般傳統香港茶餐廳裡窄小不大的空間,小桌小椅不算髒亂,卻也稱不上舒適讓人喜歡。堅持現點現做不外賣的點心店,據說老闆曾是「龍景軒」的點心主廚。小店裡即便少了高級食材,但與高級餐廳同樣的處理烹調方法,似乎也因此從開幕以來便吸引著龐大的人群,企盼著能夠嚐到同樣於高級餐廳的美味點心。

  捨棄了龍景軒的高雅餐巾磁盤,簡陋的桌上鋪的是印有招牌菜照片的紙墊;而身著T-Shirt的服務員提著水壺斟上熱茶水的著簡易從容,取代了炆火緩溫著潔白茶壺的優雅。掛上了米其林星星的小點心店裡,一切隨意、一切從簡,只為品嚐點心的美味,不為享受裝潢布置的堂皇奢華。


  黃沙豬潤腸包裹於粉嫩港式腸粉口感裡的是鮮味滑順的豬肝,一開始的淺嚐已讓人充滿期待。看來賣相不是太好的鮮蝦燒賣皇,入了口卻是種飽滿與鮮蝦彈牙的映襯相和。晶瑩鮮蝦餃看來小巧精緻,也有著同樣緊實彈牙的口感。

  至於龍景軒也有的招牌點心酥皮焗叉燒包,外觀看來雖然是不起眼的小菠羅包,但咬上一口,輕酥的外皮與鬆軟膨鬆的口感,流散著炙口濃郁的叉燒內餡,那種酥軟與熱餡交融的味覺刺激持續令人回味。


  煎得似乎有些過焦的臘味蘿蔔糕,其實是軟嫩化口的好滋味;陳皮牛肉丸的多汁嫩滑,搭配豆皮的淺脆咬勁,也同樣讓人稱讚回味; 鮮蝦滑蛋脆春捲,酥脆的外皮包裹上蝦仁與滑蛋的簡單組合,表現出的確是酥脆、飽滿與鮮嫩的交織穿雜。最後,熟悉的杞子桂花糕,入口即化的赭紅色晶瑩剔透散著淡淡的桂花香,則是吃飽飯足後的順口甜點。

  小巷裡的點心店,選擇不能算多,卻每樣都讓人印象深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