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聲影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年代久遠前的愛情故事。

  記不得故事的內容,印象裡的似乎只有故事男女主角們的隱晦酸澀的分合糾葛,還有非得說上標準國語的日劇。印襯到現實裡的,似乎是每天播送著影像模糊的「非法」第四台幾乎取締殆盡,衛星電視小耳朵熱潮漸過,而「合法」第四台屈指可數且節目單調乏善可陳的時期。

  電視外的,是宿舍裡室友霸佔電話猛找學伴聊天、出門寢聯搭著公車陪不知是誰勾搭來的音樂系女生們聽音樂會收集票卷交作業的青澀,還有騎機車聯誼抽鑰匙配對、期待著一個又一個舞會、以及靜宜大學校慶聖誕節千載難逢開放男生「入場」的大學生活。

  隨身聽與音響裡的是印尼僑生的齊全Beyond專輯、室友的DG卡拉揚,東海別墅唱片行裡有著經常性的熱絡、麵店裡新派老闆電視上播放的是喜多郎現場音樂會LD的嘎響震撼。那時,有的似乎是單純而不超乎預期的大學生活,驚人高壓縮的mp3仍未出現、對於網路的認知只有BBS,MS Windows只被當成是收集了記事本、行事曆與時鐘的沒用軟體。

  即便記不得故事的結尾,只記得日劇最後一集恰好是開學日而只能在怨恨裡不得不錯過。多年以後,電腦裡的mp3又播送著同樣歌曲,故事內容早已遺忘,不過隨著旋律勾起的回憶卻像是昨天…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始終覺得,演奏會裡最正常的大概只有小提琴首席調音的那一部份!

  以電玩音樂為主的演奏會,是VGL(Video Game Live)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的組合。以管弦樂表現電玩音樂似乎是種獨特,不過卻也赫然發現管弦樂其實也早已滲入許多電玩遊戲中。

  電腦遊戲音樂,從過去的單純峰鳴器、演進到midi發聲,再逐漸變化到電視遊樂器所應用上的部分CD音源,再因為儲存容量增大與壓縮技術的進步,使得電玩音樂甚至出現管弦樂、交響樂一類的複雜音樂。猶然記得當初無法發聲的電腦插上「魔奇音效卡」而能夠奏出midi音樂的神奇,還有NEC PC-Engine組上CD-ROM2而演出真實人聲的令人震撼,回頭想想,那種演進,似乎也耗上了一、二十年。

  搭配上了螢幕動畫聲光效果的演奏會,似乎特別吸引者現場聚集的宅男宅女們。很難確定在場的聽眾、觀眾對於演奏會內容的體會究竟多深,不過穿插其中的驚聲尖叫,大概還真有那麼回事。也許,演奏會曲目會讓人感動的,是多年以後聽見古老的記憶音符,被重新譜過的管弦樂聲優美奏出的熟悉迴響。


  不過,對於電玩的記憶似乎未隨時間更新而與時跟進,記憶裡的電玩,只留在了「影子傳說」、「魔界村」、「惡魔城」,再頂多是「伊蘇國」(三代之前)、「天外魔境」(二代之前),甚或是「太空戰士」(五代)的那些骨灰級老掉牙。同時以動作遊戲為主要的曲目,但接觸較少的那些遊戲,即便叫得出名字、多了畫面,但對於音樂大多卻還算是霧裡看花。

  望著現場的Cosplay與不絕於耳的熱情歡呼與心有戚戚,原來,自己似乎與宅男早已離很遠。或許,像白寮士的幻想交響曲那類的骨灰音樂若想多吸引些宅男們,或許也可效仿著加上些畫面、加上些特效才是…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廣告的鋪陳言簡意賅。

  先是一群女人尾隨女主人引領參觀,打開小門後衣物間裡滿室衣物的興奮驚聲尖叫。那種近乎歇斯底里的狂叫,總讓男人深覺不可思議無法理解,要讓女人失去理智,似乎就是如此簡單!

  剎時間,不遠彼端驚爆出的趨近淒厲的尖叫,打斷並凝固了女人們似乎仍未回神的痴望。適時飄移到隔壁的鏡頭裡,是女人們的男伴,是一群歇斯底里比起女人更甚遠之,甚至彷彿是小男孩受驚嚇卻突著極度興奮的疾聲呼救與互擁嚎啕。

  讓男人幾近瘋狂的,是眼前充布滿塞的啤酒。原來,男人望見了喜歡的東西,狂熱會比女人更狂熱,歇斯底里會比女人更歇斯底里。

  簡短不需一句台詞的廣告,表達了一切,或是說,幾個女人與男人的驚慌尖叫,表達了一切…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搖下車窗,因為車速而充滿能量的初夏宜人暖風灌進車內,音響跳到了孫燕姿的「逃亡」。

  一路開往的雖然不是最高那一座山,卻是令人熟悉的那一座不知算不算山的山。近在咫尺的那一端,車子緩緩停下,太平嶺上,山下遠方朦朧裡透出淡水漁人碼頭的斜張橋,望著淡水河出海口河連海、海連天的無垠開闊,彷彿就身處在靠近天的頂端。

  熟悉的開闊景色,搭配上清朗的天氣讓人心情更加開闊。人,總有種把各種事物萃取出自己所想的神奇力量。即便歌詞裡描述的是夜深人靜時的沮喪孤單逃亡,也能夠把歌曲想像成一種適合輕鬆愉悅心情的敘述。

  隨著節奏,逃到天的頂端…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電視上播過個廣告,時間不長,卻讓人印象深刻。那是行政院客委會2009年客家桐花季的廣告。

  廣告是常見的熟悉旋律搭配上意象的組合,表現方式簡單卻能夠打動人心。以傳統客家民謠「天空落水調」為主旋律的簡短影片,隨著音樂飄揚帶出「賞燈」、「唱歌」、「捏陶」、「結婚」、「美食」等主題,最後以客家話簡潔訴出桐花季的標題。

  整短影片,營造出的是種美麗溫馨的熱鬧好客氣氛。如果說整個廣告有什麼較為不搭調的地方,似乎反而是那些以電腦動畫做出的「會跑動桐花」。

  簡潔的廣告雖讓人深刻,但簡短的時間卻也難讓人盡興。相較之下,看到這類廣告直覺記起的2010年上海世博宣傳片,充足的影片時間便讓人縈牽回味。當世界各種膚色人種以中文一句句唱出「茉莉花」、接續著流暢的管弦月、當郎朗的鋼琴聲優美的奏出以白光「魂縈舊夢」為主旋律的「上海協奏曲」,那些再熟悉親切不過的悠揚樂聲,再搭配上中國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剪影,讓人不喜歡或不被影片打動也難。

  看完這一類的影片,總讓人沈浸在某種新舊交雜的動人情懷裡…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電視上出現的SONY α系列單眼數位相機廣告。

  標準的風景、邂逅、廣告歌的組合,賣點並非創意的中規中矩制式化廣告,卻常能打動人心。特別喜歡廣告一開始的陽光燦爛黃花田和火車滑過粉白櫻花的落英繽紛,以及不時穿插出現的花、樹與美麗景致,還有淡淡卻動人的廣告歌並搭配上其實有著畫龍點睛效果的快門聲。似乎,看完了廣告總讓人有些衝動去買台α系列單眼數位相機以融入那種美麗的廣告想像中。

  而幸好理性總在廣告播完回過神後迅速出現,否則大概又會陷入那種商業魔力的可怕誘惑中。單眼相機好玩歸好玩,但是每每總得多背個裝滿相機相關器材的「書包」出門,似乎,相機還是繼續傻瓜下去,除非,有一天開始準備練身體…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回想起民國七十年代末期,在交雜著不怎麼樣的課業、經常是被老師藤條鞭打得七彩斑斕的屁股,還有那種總是摻差壓抑與擔憂未來的學生青澀年代,似乎,能夠暫時改變心情的,只有偶然拾得的電視遊樂器,以及相較現在其實不多的「流行資訊」。

  對於學生而言,那時候的「流行資訊」,說穿了似乎不過就是余光介紹西洋流行歌曲的「閃亮的節奏」、王傑的孤獨浪子影像、模仿東洋偶像的小虎隊,還有機車檔泥板上的楊林,以及大型文具店裡的日本中森明菜、藥師丸博子和許多不知名清涼女星的貼紙照片。想起來算是隱晦黯淡的日子,卻是經歷許久的回憶。

  當時,也是歌手搭配廣告歌的熱潮濫觴。包括讓郭富城從無名小演員迅速竄紅的光陽機車廣告,還有現在聽到依舊會熟悉感動的山葉機車廣告都是,那一陣子不知廣告本身究竟是否過度成功,而通常造成廣告主角與歌曲反而比產品紅的反客為主現象,產品賣得好不好不見得,但許多人因此而紅。除了郭富城之外,高明駿、張洪量、趙傳、何篤霖等都是。

  而山葉機車一系列的「兜風50」廣告,在當時大概算得上是成功的經典之一。

  「請妳請妳請妳,給我新的心情,跟隨著風的足跡向前行」

  「請你請你請你,給我新的心情,擁抱每個夢想在風裡」

  廣告開始,搭配畫面出現的是滿溢著輕鬆輕快的男女對唱歌聲。廣告裡的男女主角,俏麗短髮的女生是當時少男們喜歡的清純模樣,而男生則是在淺淺酷樣之外,多上更多的俊俏以及讓人容易親近的白淨鄰家男孩。那時的機車廣告,正當是由前一時以陽剛成熟的男性機車騎士為廣告訴求,轉變成以年齡層更低的年輕男女為對象,強調輕鬆自在的簡單拉風。似乎,這種訴求搭配著社會結構消費年齡層的下降,而得到了不錯效果。至少,對那時的兜風50而言,廣告推出後男女主角光是「賣臉」所營造出的幸福洋溢,對於情竇初開的學生們應該有種綺幻引力吧!?

  不過,直到現在,才知道當時1988年的懷念歌聲,原來是張國榮與柏安妮所唱。

  接續出現的第二部廣告,同樣的廣告曲,原本兩兩相偎的男女主角延伸到熱鬧的人群裡,但是親春幸福依舊,最後在眾人的羨慕眼光裡騎車遠去。著實掌握住年輕人那種渴求愛情滋味,同時又有點招搖愛現的真實心態,又是另一個吸引人的廣告。搭配著畫面與歌曲,男女主角不需任何台詞,卻已徹底表達出廣告想表達的。

  而後來,杜德偉與李明依的「自由的風」,則延續了山葉機車的另一系列廣告,同樣是強調那種年輕自在。當時的廣告歌,在青澀年代裡,讓人留下了無法抹除的記憶。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習慣了電視上經常見到的中文歌曲MV,漸漸忘了許久前大概也算是「舶來品」的MTV。

  那時是電視上中文歌曲不是搭配電影、電視劇,要不然就是歌手必須親自上綜藝節目打歌的時代,MTV,只能在西洋歌裡才看得見。後來,逐漸仿效西洋歌曲拍攝的中文MTV,一開始的素質低落,其實經歷的一段令人發噱的有趣時光。

  「心情」是1987年時,搞不清楚究竟有多紅的歌曲,只記得當時大概是路邊商店裡常聽到「心情」、學校裡也聽到人哼唱「心情」,而打開電視還是「心情」的狀況。不過,看見「心情」的MTV,讓人回憶起的,是那時不知如何形容的有趣內容。那時MTV最常見的內容,大部分是找個海邊山間當背景,攝影機大部分時間在歌手身上拉近、拉遠,加上平淡無奇、毫無劇情敘述性,依舊是歌者各種表情、角度的粗略過場而串成整首MTV。

  以現在的角度而言,看完整個MTV,大概只能啞口無言。至於「心情」的MTV,把場景拉到了埃及,大概算是當時的千萬製作,不是每個歌手都能有這種待遇。而長途跋涉拍回來的金字塔,搭配歌手肖像的照片,也理所當然成了錄音帶卡匣上的封面。那種類同於檳榔紙盒上印著比基尼辣妹的設計,竟然是當初錄音帶卡匣上最常見的樣式。

  似乎,歌曲與設計總反應著某種時代性,在多年後再度回想總讓人覺得有趣。或許,許多年後再回頭看今日覺得正常不過的種種,許多事物依舊會使人莞爾無言。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無意間再次看見「天外魔境 ZIRIA」的片頭。

  「天外魔境 ZIRIA」是1989年HUDSON SOFT與NEC所合作開發的PC-Engine CD-ROM2遊戲機上的遊戲,也是史上第一款以CD ROM格式所發行的RPG作品。不知不覺,時間竟已過了將近二十年,而電子遊戲的發展早已超乎當初所能理解與想像。

  那時的電視遊樂器市場剛由任天堂紅白機轉換到次世代的遊樂器世界,幾乎以卡匣為主流的市場裡,NEC的PC-Engine是第一款採用小巧IC磁卡的遊樂器。而後來推出,搭配主機的CD-ROM2儲存器,更進一步把遊戲放進CD ROM中。

  還記得開啟電視遊樂器,載入「天外魔境 ZIRIA」後,在電視畫面上聽見遊樂器角色竟然能夠忠實呈現真人配音時的興奮感動,即使,現在看來那時的遊戲水準其實是粗糙與平淡無奇。

  「天外魔境 ZIRIA」是以古日本江戶時代為背景的東洋風奇幻故事。無法擺脫一般英雄式RPG的發展主軸,被「大門教十三人眾」妖怪們橫行的古世界,主角的任務就是把妖怪頭目們一一打倒並解救眾生。

當初大部分的玩家會買價格高昂而令人裹足不前的CD-ROM2,似乎都是為了「天外魔境 ZIRIA」。

  除了發炫無比的遊戲畫面之外,由曾以「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獲得奧斯卡獎的作曲家坂本龍一所做的配樂,更是深深吸引人。記得那時天外魔境 ZIRIA還是準備大學聯考時每天叫醒自己的音樂之一。只是,當時的遊戲片,卻因為價格過於高昂而被自己在破關後不得不交換出去,而從此再也找不回當初的原版遊戲片,現在想想實在令人暗自惋惜。

  後來,HUDSON在2006年推出了天外魔境 ZIRIA的XBOX 360版本。相較之下,新遊戲與原始版本比較不知華麗真實了多少倍,但是,依舊最懷念那個遠去的版本。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慣了知名樂團的「老指揮」,見到倫敦愛樂交響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與自己年紀相當的「年輕指揮」反而有些不習慣。

  七十五年的老樂團,想要多元年輕化的發展方向,在錄製「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電影配樂,以及現任與前任首席指揮當選時年紀相差四十五歲的懸殊差異裡一覽無遺。

  演奏會的曲目是陌生英國現代作曲家的「夜之曲(Evening Songs)」、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鋼琴協奏曲,以及普羅高菲夫(Prokofiev)的第五號交響曲。

  「夜曲」時時充滿著迷離詭異的朦朧睡夢,各種管樂穿插其中,不過卻有些難以融入不知是否是作曲者想表達的夜裡夢境與恐懼。

  並非偏愛印象派的作曲家,因此對拉威爾的深刻記憶僅止於一般人都耳熟能詳的「波麗露(Boléro)」。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編制不大,

第一樂章的歡欣精準暢快,彷彿是鋼琴與周圍管樂、弦樂的爭奇對抗。第二樂章極慢板(Adagio Assai)則是由鋼琴獨奏時的柔美悠揚,拉出雙簧管的流水纖細,讓人隨之沈浮。轉回急版(Presto)的第三樂章,除了找那種回拉威爾式的鏗鏘犀利同時讓人神經直豎之外,更在鋼琴的澎湃亢奮與定音鼓的最終急響裡劃下令人欲罷不能的句點。

  而印象裡俄國作曲家樂曲裡總會有的莊嚴雄壯與詼諧特異,在普羅高菲夫的第五號交響曲裡似乎展現無疑。即使,並不會太喜歡俄式樂曲,但聽著台上慷慨激昂的壯盛齊響,或許也是種有趣體驗。

  英國老樂團的年輕俄國首席指揮,演奏著年輕的樂曲。而節目單上的桃粉色與黑色相間的企業識別標準字,讓人對這個有趣的樂團多了更多深刻記憶。

  *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再一次聽見那個熟悉的旋律,是在「共匪」拍的電影裡。

  場景是國共內戰時的「遼西會戰」(共匪稱為「遼沈戰役」)。戰爭期間,親臨瀋陽前線指揮作戰的蔣總統,下飛機時成列英挺軍隊迎接三軍統帥時的壯盛軍容,



背景音樂,就是軍樂隊演奏的熟悉「工兵學校校歌」旋律。看見畫面上國民革命軍的氣慨威武,同時想到國民黨後來的絕對潰敗,心中其實是五味雜陳。

  而旋律說是工兵學校校歌並未全然正確,那其實是當時黃埔軍校校歌「黃埔精神」的旋律。後來,改制成陸軍軍官學校並遷校台灣後,持續沿用,同時陸軍各分科學校如砲兵學校、步兵學校、工兵學校等,皆使用相同旋律並另行填詞成了各校校歌。

  若不是在共匪的電影裡,大概也很難想起那個熟悉旋律。想起在工兵學校的幾個月,每天早點名總要唱過一遍的熟悉旋律。

  「橋映長虹 機聲轆轆 這是工兵的洪爐

   教育要精實 科技要精通 工兵是萬能的兵種

   奉行主義 我們是革命先鋒

   山可移 海可填 攻必克 守必固

   效忠領袖 矢勤矢勇

   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

  也許,某個時候還是會下意識的喚起那種記憶深處的鮮明烙印。看見歷史,時常存在著某種諷刺。就在一堆去蔣化、去中國化的無聊舉動裡,卻發現對岸的「黃埔軍校網」裡竟然完整保留著「國父」、「蔣公」的歷史陳跡。或許,隨著時間流轉,勝者對於過去歷史反而更是莞爾處之泰然,而敗者若無法記取歷史教訓,卻反而用更狹隘的視界去看事情,在將來看現在,也許會是另一次的失敗愚蠢。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
   呼吸沒有你的空氣
   夜沒有模糊我自己
   和你分離 讓我更清醒

   我輕輕呼吸~
   呼吸這冰冷的空氣
   昨天在眼淚中遠去
   有過溫柔 我會記得你」

  混沌煙霧灰濛的畫面上,只有詭譎迷離,只有文字飄入散出,只有女生帶點沙啞溫柔磁性嗓音從電視的喇叭緩緩放出。

  早晨七點多,小小連集合場兼籃球場旁的小小中山室間餐廳裡,促擁著排隊打早餐飯菜身著迷彩毛領夾克的阿兵哥。一月初的天透著冷冷寒顫,尤其金門更是,空氣裡遍布寒意蕭條,尤其心裡更是。

  寒冷的天,呼吸著冰冷的空氣。

  連日在早餐時中山室電視TVBS上播送的歌曲,露著些神秘,似乎剛好適合著那種冷,適合著身體與心裡都同樣透著的冷。讓人第一次聽到遙遠海峽那一端傳來的溫暖卻又讓人傷感無奈的聲音。

  而歌曲許久後成了烙印心裡的深刻印記,成了許久後只要聽到「呼吸」,就會想到寒冷天氣裡痛苦起床早點名陸軍操洗廚房上工拌水泥的鮮明記號。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不覺北条司的「城市獵人(City Hunter)」竟然早已成為超過二十年的老卡通。無論是否對好色卻技藝超群的偵探主角「冴羽獠」留下深刻印象,但聽見TM Network的「Get Wild」卻必定會想起城市獵人。

  TM Netwrok是由鍵盤手兼團長小室哲哉、吉他手木根尚登,以及主唱宇都宮隆於1984年組成的三人樂團,而「Get Wild」除是當時卡通城市獵人的片尾曲之外,也是TM Network第一張打入前十大並大賣的單曲。似乎,再聽見這首歌,總會望見冴羽獠好色卻總無法得逞的悲慘眼神,以及古早前宇都宮隆西裝龐克式酷勁舞蹈裝扮,現在看來卻十分逗趣的賣力演出。

  後來,「Get Wild」似乎被小室修改並出過多到數不清的版本,不過Get Wild等同於TM Network的印象也始終無法磨滅。而小室哲哉,後來也成了日本流行音樂業界的教父級創作大師。

  *玉置 成實, Get Wild
  *TM Revolution 西川 貴教, Get Wild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聽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大學的時候。

  那段時間,是讀書、舞會跟遊手好閒的交錯混雜,而那陣子,似乎也是不知為何莫名的古典音樂蓬勃流行。那時,唱片行裡多的是古典音樂CD,書店裡,多的也是古典音樂的書籍。

  而應該是第一次的聆聽交響樂,大概也是在那時候,如果不算更早之前,跟室友們以及不知哪裡組合來的音樂系學伴們,為了交學期作業而搭公車去聽那令人昏睡的銅管五重奏的話。而那個第一次,也是跟跟忘了如何認識的歷史系學伴,在台中中山堂陳燮陽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約會。

  演奏會裡,下半場的曲目就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一開始的長笛流轉清脆,營造出的是風光明媚的蔥鬱自在,接續的小提琴主旋律,是描述愛情依戀的輕柔婉轉。西方的樂器,演奏出的是濃濃東方味。以小提琴為中心的整個樂曲,想像著梁祝的故事傳奇,琴聲奏出的,先是愛情開展的幽雅歡愉、接著兩人分別時的相依不捨,而後是逼婚抗婚時的沈重不安。發展至最後,是哭靈投墳的撕裂無奈,以及最終鑼鼓共奏的化蝶齊鳴。

  似乎有人曾經批評過協奏曲本身的膚淺與缺乏高深技巧,甚至有著「中樂西奏」之譏,但對不在乎樂律學院理論派的聽眾而言,有的只是對音樂旋律的直覺感受與真切感動。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美麗動人旋律,始終令人難以忘懷。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覺不到平安夜氣氛的平安夜,冒著暴露年齡的風險,發現神奇的廣告。

  古早前的食品廣告,是現在看來在俗氣粗糙不過的內容,卻讓人倍感親切,顯示果然是年紀大了。

  黃金拍檔時期的張菲拙模樣、咬下去流出咖啡夾心的007口香糖、以為是意識型態卻毫無意識的雪樂口香糖、孔雀餅乾與乖乖裡送的砲彈飛車、轉轉盤和跳跳蟲,還有幾乎忘了曾經存在、回想起來曾經熟悉的英倫卡通包、太空戰士秘密武器。那個年代,台灣特攝太空戰士可以配上五獅王聖戰士賣紙牌玩具,背景可以配上港劇天龍八部的音樂,反正,那個時代任何一種組合都稀鬆平常、一點都不奇怪。

  被「數位化」的古早記憶,變得拂手可得。上了年紀的老骨頭,新的學不來、舊的丟不去,腦裡盡是一堆老東西。傷腦筋哪!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喜多郎音樂會的安可曲前最後一個曲目是「節日慶典(Matsuri)」,那是第一次聽見喜多郎時的曲目。

  那時電視裡現場演奏會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慷慨激昂近乎躍動飛舞的喜多郎。十七年後,同樣的曲目、同樣的熱烈旋律與鼓聲震響,感受到的卻是種輕鬆沈穩的華謐昇平。一樣的曲目,跟著時間流逝,身著讓人感受莊重日式傳統服裝的喜多郎披散長髮依舊,卻多了明顯歲月的斑白鑿痕,似乎也多了謙虛分智慧、到了另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昇華層次。

  演奏會由喜多郎冥想式的銅聲敲擊開場,接續的是以蕭聲為主旋律的曲目。聆聽「新世紀(New Age)」音樂最有趣、有時也可能最讓人不習慣的,是那種滿是電子合成樂的演繹方式,上個曲目的洞蕭小提琴聲,隔個曲目卻可能由電子鍵盤裡流露奏出。似乎,新世紀的世界裡,「真實」的樂器是為了演奏者多元變化的情緒表達,只管感受旋律本身欲營造出的各式意境,演奏的媒介不是重點,樂器的真實與否不用太在意。


  簡單的舞台樂器陳設,搭配多彩綺麗的幻化燈光,電子樂器混雜真實樂聲瀰漫在空氣裡閃耀出溫暖憾人旋律。「創造(Sozo)」的黎明般行雲柔美,穿插著「太始(Hajimari)」的詭侷低沈不安情緒、太鼓聲的雄渾憾動以及小提琴的悠揚卻始終帶些淺憂的淒美;而令人想起悠悠遠古中國的「絲路(The Silk Road)」,熟悉樂聲裡浮現起黃沙滾滾的千里步履與連綿駝峰。

  重新在演奏會裡聽見了熟悉的細膩悠揚,再次在心中烙下深刻記憶。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颱風來襲前的寧靜,反而有些詭異。

  傍晚開始轉趨陰沈的天氣,飄著點雨,西方的天空雲裡卻透著黃澄,映著東方的暗藍,竟勾畫出道佔去大半邊天空的偌大圓弧彩虹。

  早上高速公路上的豔陽光耀,交織著等待不遠處暴風雨來襲前的過份清朗,瀰漫著詭譎。Mazda6車裡最近似乎常跳針的爛音響,撥放著的是陳慧琳的「數到三就不哭」。

  熟悉的歌曲混雜著晴朗、等待暴雨,以及記憶裡無法串連的片段。

  記憶片段裡,是同樣豔陽下的國體游泳池、Pastrami燻牛肉胡椒香味、Danablue藍紋乳酪的刺激、酸潤Graves紅酒,以及關島(Guam)的海水陽光雨水等各種滋味交雜串拼成的記憶。

  似乎,是那一個時間區間裡的零碎記憶片段,串接上了強烈打歌的電視片段。中文翻唱的歌曲,刻意穿雜著徐真英的韓文「Missing U」原曲,拼湊出記憶的某個片段。

  似乎,記憶裡的另一個片段,是在凜冽寒冷夜裡的首爾漢江河畔溫暖飯店房間裡,哼起「數到三就不哭」。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無疑又是部有著強烈置入性行銷的超級商業片,而且官方網站上的斗大「孩之寶(Hasbro)」商標,除了置入性行銷賺一筆、上映初期便打破許多記錄的票房賺一筆之外,順便連玩具都賺上了一筆。

  搞不清究竟買票進電影院的是小孩或是「大人」居多,可確定的是,電影還沒上映前,變形金剛的粉絲大概會是有些年紀、約莫在三十多歲的「老人」們最多。

  無論商業片也好、置入性行銷也罷,變形金剛還算是緊湊有張力且值得觀賞的片子,至少,前半部絕對是如此,而後半部打鬥多了些,又有點回到是純粹的科幻視覺片。不過,也許那一點也不重要,可以看到與動畫裡風格迥異,且充滿過去動畫片裡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劇烈魄力,或許才是廣大變形金剛粉絲們想看的。

  「變形金剛」嚴格來說應該是起源於日本,不過動畫卻是部美日混血的產品。1984年,生產變形機器人玩具的日本Takara找上Hasbro負責美國區域行銷(Hasbro目前是美國第一大玩具供應商),並找了Marvel畫漫畫,後來更找了日本的東映製作了動畫。從此,先有玩具、後有動畫相關產品的變形金剛,便開始啟動了在動畫市場裡的悠久歷史。

  初始動畫的主軸大概與電影所敘述相去不大。不過,記憶裡當時對這種以「超生命體」的機械人為主角的動畫其實沒有太大興趣,但反倒是對於可以變形成機器人的跑車們有著極大擁有慾,卻又買不起的愛恨情仇。

  找了些資料,才發現當初動畫裡的變形金剛,有許多竟是大河原邦男(機動戰士Z的主要機械設定)所做的機械設定。而如今出現的真人版本,寫實無比的機械人角色,大概會讓熟悉動畫版本的粉絲們感動不已吧!?至少,當那輛巨無霸大卡車頭出現,並變形成Optimus Prime (就是港譯的那個詭異「柯博文」名字)的那副景象,間應該會讓粉絲們頓時興奮莫名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網路世界的神力,三不五時總會出現些讓人覺得有趣噴飯的東西。

  新聞上看見了關於1976年台灣拍攝,又名「關公大戰外星人」的特攝片「戰神」報導。當時大概還只會爬的自己當然不會看過這部片子,不過,倒是對會有這種天馬行空詭異構想的緣由倒是讓人覺得神奇有趣。

  上網胡亂逛的過程,發現了另一個小時後曾有印象,現在看來同樣覺得神奇的事。

  原來,「超人力霸王(ウルトラマン,Ultraman,我一直不喜歡「鹹蛋超人」這個名詞)」的起源不是日本,而竟然是泰國!?

  1979年上映的電影「猴王大戰七超人(ウルトラ6兄弟VS怪獣軍団,The 6 Ultra Brothers Vs. the Monster Army)」裡,主角竟然成了泰國的「白猴王」。

  故事背景是久旱不雨的泰國。

  寺廟裡一群跳舞乞雨的小孩裡,某個小男孩發現有人正在偷寺廟裡的佛像而英勇阻止,卻被歹徒殘忍射殺。遙遠的「M78星雲(超人力霸王的國度)」外,超人之母透過螢幕看見了小男孩的英勇行為而深受感動(無言…),便施展神奇力量將小男孩的遺體「變」到超人國度,並在「初代超人」、「佐飛(ゾフィー,Zoffy)」、「超人七號(ウルトラセブン,,Ultra Seven)」、「新超人」、「超人A(ウルトラマンA,Ultraman Ace)」,以及「太郎(ウルトラマンタロウ,Taro)」等「超人六兄弟」的「加持」下復活(力霸王裡的標準橋段),只不過,小男孩並不是以「超人力霸王」形體復活,而竟然是復活成泰國信仰裡的「白猴神(Hanu)」。

  「白猴神力霸王(Hanuman)」回到地球的第一件事,是找出並「捏爆」當初射殺自己的歹徒(殘忍程度似乎加倍奉還!),接著竟然是飛到「太陽神」的住處,要太陽遠離地球,以解除乾旱。太陽遠離但並未解除乾旱的泰國,正準備發射人造雨火箭的軍事基地(怎不直接去找雨神?),卻在火箭發射的瞬間產生大爆炸並出現五隻巨大怪獸(又是力霸王裡不知從哪冒出莫名其妙怪獸的標準橋段)。

  後續的劇情,自然是神勇的「白猴神力霸王」力鬥五怪獸,一開始節節落敗,卻在超人六兄弟的協助下,突然回復神勇,而將怪獸「一一擊斃」。最後,拯救了泰國(電影裡的怪獸竟被圍毆,實在可憐,地球真是太危險…)。

  似乎,如此的詭異劇情與角色,大概也只能在電影裡出現一次。

  而泰國人不知是否著了韓國人的隱,竟宣稱「超人力霸王」是泰國人所創造。似乎顛覆了一直以來的認知,不過,在找了些資料並有這部「猴王大戰七超人」日泰合拍電影的證據發現,似乎煞有其事。似乎,超人力霸王的原型竟然就是這隻「白猴王」,當初的力霸王電影是泰國的Chaiyo與日本的円谷(Tsubaraya)公司所合拍,而版權歸屬一直未明確釐清,據說後來2001與2005年泰國與日本法庭皆分別判Chaiyo勝訴,超人力霸王的國際版權,屬於Chaiyo所有。如此而言,「超人力霸王」的「國籍」似乎應從「日本」改成「泰國」。

  不過,雖然對力霸王並不熱衷,但習慣了日本版後,實在很難適應突然變成泰國人的超人力霸王。

  整個過程,實在有點像肥皂劇…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偌大演奏廳裡充滿著暖溢無比的橘紅色燈光,銀色風管與淺褐色牆面交織,使得舞台背牆上的管風琴,既像是富麗光炫的獨立樂器,也像是與舞台融合一體的絢爛裝飾。有時,到國家音樂廳,在乎的倒不是舞台上表演的究竟是多麼著名的樂團,而是現場充滿和諧柔暖、讓人寧逸無比的靜謐心境,以及那種CD音箱所發出的罐頭音樂所完全無法比擬的臨場震撼。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所指揮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似乎是第一個曾經現場聆聽的俄國樂團。


  音樂會上半場是鋼琴詩人「李斯特(Franz Liszt)」的交響詩「前奏曲(Les Preludes)」、「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以及「節日之歌(Festaklang)」。李斯特的交響詩概念,以單一樂章的音樂描述樂曲標題所欲表達的意念,樂曲裡充滿抽象、印象與自由變換。幻想著「普羅米修斯」為人類贖罪的堅苦卓絕,聆聽著似乎時而莊嚴、時而掙扎,甚至時而悲嗆的起伏旋律,細細品嚐著「交響詩」的高度意境。或許是音樂素養不足,

也或許是領悟力不夠,對於「交響詩」的旋律,始終覺得缺了些音樂性、多了些艱澀難懂,至少,在音樂會上的三首李斯特交響詩是如此。

  「德佛札克(Dvorak)」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The New World)」是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曲目,印象裡,不知如何,似乎是每個到台灣的樂團都必須演奏的曲目。

  最愛第二樂章開始不久英國管緩緩奏出的優美深邃奇幻哀怨旋律,更無法抹去「田中方樹」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卡通版上,同盟國與帝國萬艘艦隊,於深邃星空裡爭峰對峙所搭配的第四樂章而營造出的慷慨激昂。似乎,混著未知新大陸與淺淺鄉愁的新世界交響曲,除帶著優美的音樂旋律,也同時令人深深著迷。

  不知是否聽習慣了「小澤征爾(Seiji Ozawa)」指揮「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的版本,也似乎是個人偏見,「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的演奏聽起來雖然整齊精湛,但始終覺得節奏的快慢控制上讓人感覺有些不習慣,甚至音節的連接上似乎也有些不順暢,總覺得還是喜歡小澤的版本。不過,畢竟對音樂的感覺每個人有所不同,產生的感動也不同,真正重要的,並非藉他人的主觀認定而認定,而必須靠自己去仔細聆聽,仔細品味。

  *新世界交響曲, 第一樂章, Dublin Philharmonic

  *新世界交響曲, 第二樂章(Part2), Dublin Philharmonic

  *新世界交響曲, 第三樂章, Dublin Philharmonic

  *新世界交響曲, 第四樂章, Dublin Philharmonic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