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 食物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南京小吃的歷史悠久,據說自六朝起便開始流傳至今。說是小吃,大概多了些恣意隨性而無須像正餐般的正式拘謹,只是,「南京大牌檔」裡的各式小吃豐富組合,小吃雖成了正餐,卻也保留著小吃的輕鬆自在。
  熱絡的人氣匯聚成的喧囂,像是始得用餐環境增添煩躁,卻也詭異的增加對於食物美味的期待。第一道食物是似乎不應該如此早上桌蝦黃豆腐,粉嫩細綿的口感雖然是好味道,卻反而令人疑惑食材本身的製作來源。



  金牌煎餃是淺酥外皮裡得鬆熱內餡帶上像是馬蹄爽脆的熱銷口味,而糯米混上豆漿摻進百合與山藥的民國美齡粥,則據說是宋美齡喜愛的養生食物。



  丟進了片烤鴨肉的雲斗煮干絲,與一樣帶入了烤鴨味的小籠包,是不同傳統食物間的新奇組合。而酸豆與牛肉鬆的厚重鹹酸包裹在麵皮薄餅中,接續上味覺全然相悖的甜孜蜜汁藕再來上一碗糖于苗當成最後的甜點與結束。或許,只有品嚐小吃才能夠湊雜上各式風格迥異的口味獨特。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的演變及地域的優勢,使得淮揚菜由地方小鮮成為盛名遠播的龐大菜系。淮揚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據說又以揚州菜為鼻祖。不確定是否也由歷史因素的使然,曾經因為戰亂動盪斷了傳承的不堪過去,卻始得揚州似乎反而找不著老字號的正統淮揚菜。
  只是,建了幾千年的古城裡,食物的口味沾染上了獨一的歷史文化味,或許就是種為可取替的正統。樓亭古蹟邊不經意造訪的「怡園飯店」,菜單上的熟悉菜式讓人勾起對於淮揚菜的記憶而想嘗試比較。



  鹽水鴨似乎是經常必點的開頭小食,配上盤醬牛肉醞釀用餐的好心情。接續上的典型菜色,首先的清燉獅子頭看來賣相大概不是太可口,然而舀上一口的綿實口感配上鮮醇湯頭算是卻是超乎期望。片得滑絲浮游的文思豆腐羹,看來與嚐來都透露著淮揚菜色的優雅細緻。大煮干絲是口感與柔軟兼具的道地味,而淋上紅醬的松鼠桂花魚,片切整齊的魚肉覆著油炸過的酥脆包覆上鮮嫩海味,是令人深刻的特色菜餚。



  至於揚州炒飯,不過油膩的米粒分明是種輕鬆而不厚重的結尾。比起老城老街老古蹟旁尚稱不上老的餐廳裡,淺嘗由來已久的淮揚味道,像是傳統沒新意,卻是讓人細詠低迴。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得月樓」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更因為菜餚味美而賜名天下第一食府。

  流散著優雅貴氣的用餐空間即便帶點淡淡古意,但與早在四百多年前已有盛名的古食肆連結一起卻是過於勉強。只是,喧嘩街市裡的餐廳建築飛簷粉牆,帶著質樸典雅,卻也使得用餐情緒更加倍。

  食肆裡的蘇幫菜,傳承淮揚菜系的精細味鮮,更凸顯太湖之濱的物產豐饒。只是,並無太多人相與進食,只得捨棄看來可口卻看來份量過多的招牌菜餚。




  口味偏甜的油爆大蝦其實是擺盤簡單的冷菜,也應和著蘇幫菜的偏甜喜好。蘇式醬鴨醃上红槽看來色澤鮮亮,也是種符合地方特色的小菜餚。響油鱔糊雖然是道地作法且口味並不差,但總覺得油膩多了些的佳餚反而成為種負擔。至於溫熱內裹糖芯咬開汨流的蘇式方糕,雖像是過了甜,但幸好清啜上口清爽回甘的龍井烏龍,卻成了種契合的平衡。

  往覆翻看菜單上看來美味的菜餚,卻也只能淺嘗輒止望眼欲穿。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富春茶社」學揚州人吃早茶。即便,周遭的多是外地客而並非揚州人。

  早茶,就得緩慢悠靜,即使身處盡是熱鬧喧嘩,斟上一杯熱茶慢慢品茗,卻能自然環繞營造出一種與世獨立的寧靜。別於南方早茶總得配上熱壺小杯,偏北也偏涼的天氣,總是喜歡直接將茶葉擺進杯子注上開水享受那種立即的溫暖。



  只是,恣意多了些的茶杯沒了茶碗慢沏的優雅,剛進了杯裡的捲縮茶葉尚未化開滿佈浮於水面而難以感受茶水的甘甜。唯有徐緩等待捲葉吸足水分開展下沈,才能體會幼嫩綠茶給人的清新回甘。

  據說,富春的茶葉是揉合上安徽魁針、浙江龍井與揚州珠藍混和而成的魁龍珠茶,杯裡注滿滾水隨者時間透出清澈淺褐,一水煮三茶的淡雅回甘,配上早茶小點是種閒暇自快的享受。




  說要比口味,富春茶社那些名聞遐邇的點心大概名氣多過實際。至少,皮包水的湯包像是多了點淺腥最後徒剩乾癟的麵皮,且揚州雙豔之一的翡翠燒賣口感也像是少了水分的濕潤。大概,陳年名點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大多成了種緬懷過去沾染名聲的到此一遊存在。

  不過,回到揚州人為了飽食補充元氣的日常生活所需,卻不需對菜餚的美味程度太苛刻。或許,只要一只包子一杯茶便已足夠,桌上羅列排開的海鮮蒸餃、野鴨菜包、千層油糕、蟹黃包、五丁包、雙麻酥餅,以及富春湯包與翡翠燒賣,反而多了種充飢之外的奢侈。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每到一地總得先嘗試純正的地方菜。據說,「宴春酒樓」是開業超過100年的老字號, 姑且不論那些老字號其實經常讓人失落,但仍期待在融入地方特色的江浙菜餚裡找到些驚喜。

  香醋、肴肉與鍋蓋麵是自古出名的「鎮江三怪」,一邊想著「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麵鍋裡麵煮鍋蓋」的順口溜,一邊品嚐著名的鎮江地方菜。



  說香醋香,卻經常是種讓人印象深刻而敬而遠之的特殊氣味。只是,切成方塊整齊的水晶肴肉,沾點鎮江醋配上細薑絲,混和出的卻是味覺勻稱的好味道。鍋蓋麵是鎮江家喻戶曉的麵點,雖然並未有應該有的柔韌適中口感,但是不過厚重的爽口湯頭卻也滿足對於傳奇佳餚的殷切想像。




  飯餚之間入境問俗啜口金山翠芽,連帶也得點上冠了當地名稱的鎮江炒飯。而鹽水鵝、蟹黃湯包、蟹粉獅子頭加上蟹粉干絲,大概也把淮揚菜裡的傳統名點嚐了一遍。至於傳統江浙菜色響油鱔糊,缺了聲響沸騰而油濃汁甜過份厚重蓋過鱔魚鮮甜,幸好清蒸白魚來自河鮮肉質細緻是種清淡卻有著味鮮的滋味。

  老餐館裡,嚐著傳統菜餚雖然不至於讓人沈醉,但菜餚背後的悠久歷史,卻是讓人回味無窮。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歷史悠久的城市,俯首問足間便可撞見凝結在過往時空的遙遠印記。

  躲在幽靜小區圍著灰雜斑剝石磚的高牆,只在轉折角落間尋著不起眼的門面,穿過影壁走入魚貫長廊,是才發現原來其中別有洞天。

  建於清光緒二十年的老宅邸,是當時鹽商盧紹緒的家宅。據說,老宅邸是揚州現存最大的鹽商住宅,七進七開間的富麗大氣建築,除見證當時揚州鹽業的獲利充盈,也顯示著鹽商的奢華氣派。即便,「盧氏古宅」榮光早已不再,但是,在風華猶存的舊時空間裡,靜謐的片刻悠閒讓人放鬆。成了餐廳的老宅邸,自在悠緩感受淮揚菜的淡麗細膩,體會魚米之鄉商賈繁華歷史下孕育而生的精緻菜餚。




  開桌上菜小盤裡裝盛著生湖蝦,生咬吸允鮮蝦肉再沾上酸甜微辣的濃醬汁,大概是淺嚐提味的小菜餚。參雜各式小菜的六格風味拼,是閒餘品茗待餐度時的搭配穿插。輪番遞上的是份量不多卻是鮮明的各式淮揚滋味。香酥燙口的甜燒餅、皮脆米香的糯米熏鴨、小巧彈牙的銀杏河蝦仁,再到清甘爽口的黃燜獅子頭,盡是地道菜式的清爽鮮味。




  至於燒河豚的肉質並非鮮嫩帶點澀味卻是有趣體驗,文思豆腐其實是比清淡更清淡,但水袖慢舞的豆腐絲細卻讓人再次見識到淮揚菜的細膩刀工,像是免不了的揚州炒飯稍嫌油膩,但幸好仍維持一定火候而粒粒分明軟硬適中。

  總覺得其實好的淮揚菜並不在揚州,但在典雅古樸的老房子裡的飽足後,緩步在假山湖亭石船間,遙想大富人家用餐之餘的當時此景,或許,想像裡的滿足更大於味蕾的滿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京夫子廟附近的秦淮小吃被譽為中國四大小吃之首。據說,那些品項繁多的小吃遠可追溯自六朝時期。集聚南京的騷人墨客與應試士子,穿梭往來在秦淮河畔的食肆茶館溫柔鄉間。大概,那種風流不拘與雅俗共聚再加上八方薈萃的人氣齊集,才能使得簡單不過的市井小吃,演變出一種精緻獨特的風味神韻。




  「秦淮八絕」據說是夫子廟小吃的代表。八家十六道名點的聞名小吃,有燒餅、鍋貼、菜包、小糕等看來簡單,但想像搭配上秦淮河畔的古意風雅卻又是另一種特殊意境。只是,已難以想像遙遠故去的繁華榮景,秦淮八絕的「魁光閣」早已轉讓、「六鳳居」已歇業消逝、「瞻園麵館」則已移出夫子廟地區,只剩下小巷路旁的「永和園」、「蔣有記」、「奇芳閣」與「蓮湖糕團店」,在風寒凜冽的天氣裡,卻像是種風光不再般的徒留欷噓。




  佔去了秦淮八絕兩家的「奇芳閣」,據說是創始於清朝末年的老字號。只是,少了過去單一致志的美味專注與招牌小食,卻成了專門供應小吃套餐的觀光客遊歷點。或許,依然具有知名度的老字號仍舊能夠招攬到足夠生意,然而,失去了原有信念執著的老餐廳,卻仍不免讓人感到惋惜。




  簡單的菜單並排列著一眼難以記起的琳瑯小吃品項,上了桌時同樣是看來撩亂的羅列擺佈。小碟子裡擺上份量迷你的菜餚,分不清是小吃或是小菜。依然可見豆腐澇、赤豆元宵、麻油干絲與什錦素菜包那些秦淮著名小吃,卻品嚐不出那種應該讓人夢縈回味的深刻印象。不確定是否真能領略那些上了桌的菜餚美味,但是大部分卻只像是讓人餵飽肚子的存在。




  或許,褪去了美味的老字號,只能像是歷史記憶般的讓人憑弔。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魯菜成為明、清兩代的宮廷菜基礎,列於四大菜系之首的淮揚菜卻成了近代中國的最重要菜式。只是,時代的變遷形成的傳承斷層與交互融合,總會讓各傳統菜系之間的藩籬變得模糊。如果說淮揚菜重刀工、口味清淡並擅長制湯,大概,光從敘述上已難以明顯辨別出那些特色與差異。

  據說,「食為天酒店」有著揚州最好與道地的淮揚菜。只是,翻開菜單,五花八門的選擇包括川菜粵菜各樣菜式像是讓菜餚失了焦。包羅廣泛菜單令人猶豫擔心,但依然在淮揚菜那一頁點上幾道應該算是經點的菜餚。




  豐潤滿腴鹽水鵝,據說曾經受到巡遊江南的康熙與乾隆皇帝的同聲讚賞而聞名。挨著河湖交錯處的淮揚地區,各式河鮮自然成了菜式的重要特色。看來小巧剔透的清炒蝦仁嚐來味道不重而帶點輕淺的彈牙,也是平淡裡帶著鮮的經典菜色。至於,負著盛名的三頭宴,捨去扒燒豬頭而只要了蟹粉獅子頭與扒燒鰱魚頭。獅子頭吃起來嚐起來並未有太大差異,清淡帶點鮮甜的滋味則是重點,鰱魚頭有時可發現河魚皮所帶的泥土味,倒是去了皮後鮮嫩伴上醬汁依舊是好味道。

  至於必然點上的揚州炒飯,顆粒分明的米粒炒上碎蛋伴料再丟上小蝦仁,若非像是油膩了些,大概也會是令人青睞的好菜色。有人說「生在蘇杭、吃在淮揚」,匆匆到訪淺嚐輒止的淮揚菜,不是特出的驚豔,但也沒有失望。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冶春茶社」是「揚州老字號」。

  不算太早的早晨,在挨著小河邊的冶春茶社,窗外駛著發自乾隆皇帝登船處御碼頭的遊船,秋意已近拂著涼風,學著揚州人吃早茶。

  大概,那些著重飲食的城市裡,早餐總得是一日之計的最重要片刻。如同熙嚷的粵式茶樓以早茶揭開一日九餐的序幕,揚州的早茶似乎也是種充滿精力加上呼朋引伴聚首言歡的熱絡。




  幾道小菜開啟早茶的序幕。大多是醃製的小菜,從醃薑片、醃蘿蔔到水晶肴肉,再配上壺溫潤湯淺的綠揚春與兩碟軟順細緻的煮干絲,即便稱不上是令人垂涎的美味,卻已足夠開始悠閒慢調消磨早晨時光。



  習慣「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揚州人,那些包子、湯包與蒸餃自然是早茶的主角。偌大蒸籠上了桌,翻開後熱氣蒸騰而後消散但卻維持適中溫度的包子與餃子,不甚美觀的擁擠裝盛在一起。籠子裡的每樣東西總得有些名堂來頭,像是野鴨菜包、千層油糕與三丁包雖不甚特出卻據說是揚州十大名點,倒是冶春蒸餃湯汁濃厚餡料滑口算是可口美味。至於揚州必嚐「皮包水」的蟹黃灌湯包,取了小吸管戳進外皮吸允湯汁,或許不是太對味而無法讓人記憶與青睞。




  至於末了的紅豆羹與豆腐腦,則像是少了味道般的平淡而自然在記憶裡只留下平淡。或許,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時代,過去那些名菜與名點經常只剩下名聲與名號,但是,那或許是更貼近真實生活的存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說「江南廚子」主打著杭州菜,不過賣的實際上卻涵蓋了淮揚菜、蘇南菜色,甚至也加入了粵菜裡的鮑翅參肚。

  菜單上的琳瑯選項,略過那些華而不實的魚翅鮑魚,點上幾道傳統菜式。幸好即便菜式涵蓋廣泛,而口味確是依循著杭州菜的清淡原味,而避去了蘇菜的厚甜與本幫菜的油濃。



  雪菜煲老豆腐口味未如想像中的厚重,反而是老豆腐的陳釀與淡味酸菜的搭配,成了種清淡卻不失韻味的組合。粒粒分明的揚州炒飯少了厚油而口感適中,而栗子炒子雞則是傳統的杭州老菜式。倒是應該混上筍絲火腿絲與香菇絲,映襯著鮮鱸魚肉的宋嫂魚羹,卻因為拌料似乎明顯不足而讓魚羹少了些豐富與多彩。




  東坡炖肘子也意料外並非預期的油膩厚重,嚐來反而是清淡並非太油膩的口味。而金腿脆夾片的溫熱麵餅,夾上火腿似乎稍嫌油膩,不過一併夾上薄脆俐落的炸腐皮,卻反而是種細緻豐富口感。

  恰好碰上元宵節,盛上碗清淡元宵,咬上一口芝麻餡泌泌流出,在滿桌飯菜之餘算是種清爽而令人難忘的結束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夏天並不是雪蟹的季節。

  還記得第一次嚐到雪蟹時的令人驚豔,卻還在夏天禁不住那種美味的記憶而冒了險嘗試。據說來自於鄂霍次克海的雪蟹,主要產季大概是在冬天。冬天時冒著凜冽天寒甚至飄著細雪的天氣,關起門來圍上一爐暖烘火鍋配上隻剛蒸騰好的雪蟹,即便只是單純的清蒸不加任何調味,那種紮實鮮甜入了口的鮮明大海味卻是始終讓人無法抹去的深刻。

  時空轉換成據說是開年最炎熱的一天,水池裡的雪蟹緩緩的游動著。看起來與冬季其實並未有差異的雪蟹,上了後讓人迫不及待。除了那枚出了菜後隨即送往廚房製成蟹黃炒飯的精華之外,迅速的抓起蟹螯準備大快朵頤。


  蟹肉入了口,瞬間彷彿像是冷凍蟹肉的平淡滋味與鬆垮肉質,讓人無法相信正在品嚐著當初的那種好滋味。而蟹黃炒飯,似乎伴隨著季節的不逢時,也連帶的美味盡失而少了香濃美味。原來,時節的差異對於蟹肉本身竟然有如此顯著的落差,大概,還是得在冬天時歸來嚐鮮。

  夏季夜裡,簡單點上些食物,身體力行的證明著魚鮮的不符時令。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大力」據說是來自於韓國的連鎖店。

  也不確定韓國的店舖販賣的是否是相同的食物,至少,在烟台「土大力」賣的似乎是跟外面街上相去無多的燒烤小食。不同於凜冽冬天那般的冷清與早早入睡進入夜晚,夏天的烟台即便是晚上七點多依舊是天光亮著的。黃昏時刻那些賣著燒烤的、海鮮的小攤子大排檔,就那麼的塑膠桌子椅子恣意擺著,便開始了延續到深夜的熱火生意。

  土大力裡大概沒外面燒烤攤的紅火,不過幾乎充斥著韓語交談聲,不是韓國人至少也是朝鮮族的主要客群,卻讓食肆裡多了些異國情調。



  簡單的燒烤份量不多,但對於夜晚的宵夜而言卻已足夠。而盛在黑色鐵盤裡的烤牛肉,似乎也總得要配上些生菜包裹、添上些豆瓣醬生蒜片才夠韓國味。只是,桌上捨去了真露(참이슬)燒酒,讓人炙熱難耐的夜晚,還是來上幾支烟台深海純生凍啤酒最夠味。

  酒足飯飽後,照例似乎還得再來碗麵。也許該上些冷麵以中和夏夜的炙熱,卻依舊懷抱著公仔麵的懷想而讓熱烘的辛拉麵上了桌。幸好辛拉麵的暖熱,猶不及杯裡的凍啤。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端午節粵菜餐廳裡的午茶,以為會出現期待中的粽子,卻出乎意料外的竟然落空。

  「香宮」幾乎成了香格里拉酒店(Shangri-la Hotel)系列裡的粵菜招牌(香格里拉的中餐廳幾乎都叫「香宮」),即便少了端午節氣氛的粵菜餐廳,中午時刻仍然門庭若市。



  連串的港式點心是種目不暇給,同時讓人接應不暇的滿桌豐盛,彷彿是滿漢大餐琳瑯滿目般的引人入勝。只是,與那種視覺美味存在些許落差的味覺感受,成了深圳香宮的小遺憾。



  大部分上桌的還是那些常見的傳統港式點心,荔竽蒸排骨、水晶鮮蝦餃、上湯小籠包、臘味蘿蔔糕、蜜汁叉燒腸、杏香竹蔗蝦等,口味平實不差卻也並未讓人產生特別印象。而點上蜜汁叉燒酥時心理想的其實是「添好運」的酥皮焗叉燒包,最後落差過於顯著的嚴重失落反而成了鮮明印象。倒是鵝肝醬煎藕餅,異於一般港式點心的獨特肉餅煎得略帶焦味,反而凸顯出特殊風味。



  套餐裡是雖是魚翅、鮑魚,配上牛柳、炸鮮菌,感覺過於牽強的套餐,加上烹調手法似乎薄弱了些的單調滋味,讓應該具質感的菜色反倒成為港式點心的點綴搭配。

  或許,下次該再比較其他的「香宮」們才是…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裕元花園酒店裡記不得光顧過多少次的日本料理。其實沒法確認餐廳裡的食物是否讓人期待,不過遙遠偏僻的不毛角落裡,或許也再找不到更好的。

  餐廳一邊的冷清的日本料理台比鄰的是一樣只有料理師傅工作著的冷清鐵板燒台,另一邊熱絡些的用餐區,每張餐桌上盡是那種或許是無限供應吃到飽而存在的滿桌琳琅澎湃。若是只有自己用餐,倒還寧願坐在板前鐵板燒台前,看著師傅的俐落而炒熱食物的動感美味,靜靜慵懶的享受那種最接近熱騰與新鮮的食物。



  中國大陸摻和著台灣味的日本料理餐廳,有著現點現做點菜無上限的誘人因素。每道食物的份量其實不多,但或許因為不自制多點而上桌不間斷的各式菜餚,沒了日式料理的那種精緻慢嚐,卻有種像是積極趕場的狼吞虎嚥。



  接連輪番的出現生魚片、燒海參、漬魚肝、生牛肉、烤鰻魚、燙絲瓜、炸軟殼蟹等…眼花撩亂迅雷端出的菜餚讓人接應不暇。飽食酒足之餘,其實對於品嚐過的食物早已無任何印象深刻。似乎,對於食物的需求已摒去那種細嚼品味,而回到了單純的裹腹吃到飽生理基本需求。



  不過,食物沒法令人留下深刻記憶的原因,除了來自那種餓過頭拼了命的無意識大口進食,或許也來自無限供應品項過多而失去的烹調特色。不過,這類餐廳或許就是如此了!至少,在充滿黑心食物的區域裡,應該不用太擔心食材的品質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豫園」有著深圳最好的本幫菜。顯而易見的名稱,讓人一眼望見餐廳菜色,上海餐廳裡,沒有豫園的人聲鼎沸,卻是幽雅寧靜的簡單舒適。


  總覺得傳統本幫菜的濃油赤醬太厚重,而其實不太有上海味道的餐廳裡,卻嚐到了種傳統菜色進化後的纖細精緻。不是太過飢腸轆轆的胃口,沒點上太多菜。但在上海餐廳,似乎就該來些涼菜甜食、小籠包、東坡肉那些的傳統招牌。


  嚐起來鮮嫩順滑而帶了重度濃醬重糖的炒鱔糊,其實蓋過了鱔魚本身的鮮甜,但切得纖細的鱔片配上調味熱油,卻流露著濃厚道地的上海美味。蜜蓮藕的甜、拌牛肉的嫩實,多的是涼菜小點的輕食簡單。而精緻小巧的東坡肉,剪開了荷葉,分了小塊,入了口是久滷慢悶,混了肉香、滷汁香與荷葉香的的肥瘦均勻、恰到好處。

  優雅餐廳裡的精緻食物,即便嚐得不多,依舊令人意猶未盡。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風化區裡的飯店總讓人感到不是太自在,即便「號稱」是五星級的飯店似乎也脫不去那種風塵春意。

  陰雨霏霏的天氣,不想跑太遠。早晨勉為其難的慢步到對面飯店,卻發現餐廳裡卻已是座無虛席、熱鬧沸騰。廣東人的一天,總喜歡在那些廣式小點與漫天閒聊的早茶開始,即便是偏遠小鎮裡似乎也不例外。與廣州老茶樓裡總是上了年紀老人單獨發呆閱報或三兩成聚回憶過往的景象相較,飯店餐廳裡大多是一整家庭聚會外食或是朋友交際碰頭,似乎因此多了些活力的餐廳裡,讓人感覺更活絡。


  即便料理台上是豐富琳瑯的食材料理,抑或是推車高疊蒸籠裡的美味飄裊,一個人的早茶,只能點上幾道點心配上一壺茶,慢度假日早晨的假裝閒暇。點心的口味不是太過特出,不過久久未嚐的煎蘿蔔糕倒是令人懷念。也許,這樣的早茶味道與否不是頂重要,重要卻的是早茶過程中感受到「過生活」的真正踏實。此時,即便是什麼都不做,喝上一口茶,簡單嚐上幾口點心,雖然步調慢了些,但卻能夠讓人感到一種平淡卻真實的悠閒與自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鍋,似乎就只是把食物丟進鍋裡煮食的簡單烹調。沒法確認這種簡單的烹調方式,是否能稱為是烹飪技藝之一,但湯頭、調味,以及新鮮食材絕對是火鍋的關鍵。與南方動輒近三十度的氣溫比較起來,依舊是十五度上下的陰冷涼夜,熱騰火鍋似乎仍未讓人感到不願接近。

  取名其實覺得有些俗氣的火鍋店裡,品嚐著新鮮食材淺汆輕燙的原始美味。絕對新鮮的花蛤,燙過後入了口,能夠嚐到清甜味鮮並帶著淺脆的絕佳口感。而依舊動感十足的活蝦,得要罩上厚重蓋子才能避免活繃跳出。總覺得將那些活瞎入鍋有種猶豫不忍,但是快燙後的口感,卻是十足海生的鮮美彈牙而讓人持久回味。同樣是新鮮蝦仁即時製作的蝦丸,煮熟入了口是種化開散逸的鮮嫩,而淺汆後的白淨山藥片,則能感受到食材的清爽與清脆。



  至於羊肉片,雖未如東來順那般輕薄如紙與入口即化,不過沾上滿滿的芝麻醬,卻依然是滿口生香並且另顯一種不費力的彈牙嚼勁。而在吃得熱烘溫暖之時,啜上一大口沁涼啤酒,更是有種暢快淋漓的無窮留戀。

  有時,不用去管那些多餘的烹調,食物,只要新鮮就是種美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悅軒」標榜的雖然是海鮮酒樓,不過說起粵式酒樓,仍然是那些應該精緻小巧的各式點心會更讓人充滿期待。

  粵式點心雖然起源於廣東,不過,經歷過戰亂蕭條民生凋弊的阻隔,似乎也讓食物的演進發展明顯中斷。即便是廣州酒家蓮香樓那一類的百年老店,食物的水準似乎也同樣靜靜凝滯在那種百年前的時光緬懷裡,甚至遠遠比不上香港,甚至比不上台灣。



  不過,對於食物,倒不是說非得要與時漸進方能夠趕得上時代的腳步,至少,許多充滿古早味的傳統味道,經常讓人魂牽夢縈而一再回味。然而,完全與時間脫節的發展,也容易讓食物本身陷入徒俱體會嘗試價值並一嚐輒止的窘境,而失去了讓人想一再品嚐的美味食物本意。想起北京的厲家菜,當品嚐過一、兩百年前的「宮廷菜餚」時,那種時空條件的差異,當初民生困苦環境中的錦食,或許只是現今無法引人青睞的粗糙,那種食物的意義,或許就只是種「體會」,一次後就不會再想體會的體會。就如同某人所說,何謂美食?美食就是讓人還沒吃完時就想再吃…


  至於深圳的粵式料理,或許是開放得早且因地緣融合,總覺得烹飪方法與精緻度上反而是趨向「港式」作法。攤開桌上的菜餚,湊合著的是港式點心那種不算太精緻、顏色搭配似乎也稱不上太豔麗,但卻流露著一種樸質實用的基礎紮實。或許,比起那些注重賣相氣氛的異國食物,中國人的實事態度也落實在更趨精緻的小點裡。



  或許吃多了類似的食物,端上桌的其實未有令人過多的驚奇,但就如同港式點心原有讓人東西扯閒聊殺時間的本質,食物本身要的不是奇巧矯情,而是種平實流長的存在感,沏上茶、湊合著點心,讓人不致飽食,也不致餓著…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裡,客家人的生活常是過著克勤克儉的務農生活,那種偏安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從客家土樓聚落許多是躲在偏遠山裡溪畔的少人地域即可發現無疑。走進土樓村落中,經常見到的是四處奔走的雞鵝、小溪邊的鴨群,還有豬舍簡單圍起的那種四畜興旺景象,搭配著山坡丘陵的則是各種山茶農作,還有房旁路邊插空隙到處充佈的菜圃花田。


  冬天剛好是芥菜的時節,據說生性隨和的芥菜種子,恣意播種,不出多久就長成肥碩高大的綠油的芥菜田。而勤儉為本的客家人,因為一時半刻沒法消化掉季節時蔬而曬乾醃製成的梅菜乾,四百多年下來倒成了有名的客家菜。


  到處充斥著客家餐館,那些餐館多是些簡單家常菜餚。點上梅乾扣肉、客家豆腐、白雞那一類的農家菜,似乎真切體會到那種濃濃「家常味」。餐桌上的菜不算可口,似乎是家裡房裡擺上幾張餐桌、掛上招牌就可攬客營業。嘗了許多離鄉背井外出工作的客家人所習慣的家鄉菜,少了對於鄉愁的思念,菜餚的味道卻變成了種少了精緻的樸質粗菜。

  山村裡的農家菜,充滿儉樸,儉樸到點的是炒麵,來的竟然連「炒泡麵」都端上了桌,似乎,山村裡的農家菜,填飽肚子是唯一目的。不過,擺張桌子,坐在山坡土樓邊,夾些野菜炒泡麵,吹著涼風、感受溪流潺潺與周圍綠油菜圃,似乎也是另一種獨特的體驗。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大董烤鴨」有著北京有著最好的烤鴨。

  先不論大董的烤鴨滋味究竟如何,但光是氣氛布置就讓人舒服自在。寧靜高雅的用餐環境,漆黑的木餐桌烙著鮮紅的標誌,配上白潔餐盤,餐巾上是一樣火紅的漆雕套環。運用顏色反差營造出的亮眼陳設,似乎,在還沒用餐前就為菜餚本身添上幾分。


  而翻著美觀悅目的點菜本上那些菜餚照片,除了讓人垂涎欲滴之外,那些眼花撩亂的美麗誘人卻也讓人煩心不知從何著手。在烤鴨之前的是些輕緩小菜。妝點得精緻的油梨咯吱盒,入了口隨即化開的冰涼裡包裹的是滿口酥脆;鹽水鴨肝在清淺鹹味之外還有種鮮嫩脫俗;而下著捲起千堆雪標題的賽螃蟹,魚肉混上了炒蛋、青豆,也混出了蟹肉的結實口感。



  號稱酥而不膩、少了油的烤鴨,同樣在師傅迅速凌厲的片鴨後端上了桌。盛裝得整齊一致的片鴨肉,沾著糖、帶著皮,是清爽酥脆;帶上蘿蔔黃瓜條,裹上仍然溫熱著的荷葉餅、甜麵醬;白蔥條,是種溫熱裡透著涼爽的好滋味。不過,讓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烹得入味鮮嫩的燒海參。切了小塊進了嘴,濃醇醬汁味道隨著燒得入口即化的海參一同開散,讓人有種想多吃上幾口但卻不可得的欲罷不能。


  大董烤鴨店裡那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似乎,在大董,味道是一半,視覺是另一半,總得要兩半拼在一起才圓滿。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