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韓, 旅記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五月底的銀座街頭夜晚,依舊是不冷不熱輕風吹來令人舒暢的涼爽氣候。夜幕早已低垂的馬路,兩旁那些充滿奢華上流氣息的店鋪,即便並非擲錢不手軟的千金貴婦,依舊能夠感受到週遭橫散四溢的流金貴氣。

  彷彿打烊得總是特別早的店鋪,隨著時間流去,原本充滿生氣金光閃耀的店面,漸漸轉變成了金澄燈光依舊,卻只剩下櫥窗裡的擺飾靜靜伴著街頭的寧靜。只是,比起那些營業時間裡即便任何人都可恣意購物,卻經常伴隨著勢利鄙視與只可遠望的難堪,關上了門的店鋪在櫥窗前人人平等,只能觀之無法褻玩的靜謐,反而讓眼前的奢華不再遙不可及。




  即便大街上的燈火霓虹已逐漸熄滅睡去,但另一邊的小巷裡,卻是越夜越美麗。與中央通近離咫尺的巷弄中,褪去了白天的文藝與高雅,深夜代之亮起的是吸引目光的燈紅酒綠。正襟筆挺男士招攬拉客,不時點綴上窈窕濃豔高挑時髦女子穿梭其間的想入非非,順便再穿插上個不知從何冒出搖擺蛇行的酒醉老頭。或許,銀座的花花世界實在太過誘惑人而令人沉溺,以致於結束了白天的光明與繁華,還得接續上夜晚的光鮮與亮麗,而讓人花光所有力氣同時無法睡去。只是,屬於女人的白天銀座,與屬於男人的夜晚銀座,或許更像是太陽與月亮,更替交接卻永不相見。




  清晨的明治神宮,空氣裡透著清新微涼,北參道兩旁茂樹扶疏,彷彿從紙醉金迷的浮華世界,昇華到空靈境界的深層次祥和寧靜。從涓滴汨淌的小池裡,接上點清水舀至掌心細細感受的沁涼透徹,振奮起雖然早起卻仍然像是處在惺忪睡眼的痿靡精神,也洗靜了累積已久始終難以拋除的俗事煩擾。細慢緩步深呼吸地感受早上鮮少遊人的空乏與自由,即便並未模仿日本人參拜神社的虔誠崇敬,卻依然能夠從那種簡單莊嚴的建築與蔥鬱環境裡得到安心與自得。




  據說,核災變後原本日本嗜吃海鮮魚貝的飲食習慣,將因為海水與漁業的輻射污染而損失殆盡。即便大部分日本人視之為他國用以打擊日本經濟的陰謀論,不過,心裡對於核污染可能影響所及的日常食物魚鮮依舊存著不安。往著築地的方向漫步過去,不知是否習慣了築地休市閉店時的冷清,見到場外市場小食攤上的熱絡與擁擠,卻反而是種超乎預期的意外。或許是核污染的影響或許真沒如此顯著,也或許日本人太過團結,至少,應和著經常見著應援東北來自災區的農產品,大概也讓人對日本人的同心一致留下深刻印象。

  即便天空仍飄著細雨,場內市場那些壽司與鮮魚丼名店外,托著傘等待進入店內的客人依舊是絡繹不絕大排長龍。順便往魚市場走進去,同樣熱鬧喧囂、同樣電動車往來穿梭 的熱絡,似乎讓人感受不到那種曾經有過的漁獲輻射污染。據說,那些魚鮮有著絕對的新鮮與安全,但是,想起不多久前在海泥裡驗出超量輻射的新聞,卻依舊令人擔心漁業大國的未來。

  《Sat May28 23:38 2011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晨的北村(Bukchon),即便空氣中依舊滲透著刺骨的凜冽,但早起的陽光看起來卻是明亮燦爛。位在景福宮與昌德宮之間的小丘,聚集著緊密相連的傳統韓式屋舍。初見北村,是從嘉會洞的小坡上緩步過去,恰好立在制高點而剎然發現眼前的綿延整片的傳統韓式民舍屋頂。而沿著坡丘蜿蜒小路的而帶來的跋涉辛苦,似乎也在令人為之一亮的景致裡瞬間消散。




  一幢幢緊挨著的傳統韓屋,是一貫整齊排列的形制,石基、木樑、瓦簷的結構,據說是過去高官世家聚集之處。即便,那些傳統房舍許多早已是重新再依據傳統形制而建,但是閒散漫步在緩坡上的傳統屋舍間,往前望去是遠處的南山與首爾塔與密集的現代高聳建築,融合著質樸古意與摩登現代的交雜,感受到的也許正是建城超過兩千前的首爾所獨有的風格。




  除去那些古屋,特別引人入勝的總是街巷小弄間那些充滿設計質感的小店藝術館與咖啡屋。三清洞路與嘉會路兩旁散佈的小店,精緻的招牌與風格各異的布置,散發著種靜謐優雅的氣味,即便只是驚鴻路過而無暇入內,卻也讓人以為沾染上了那些藝術氣息而假裝起優雅與高貴。經過了那些雅致甚至飄散出帶點刺激咖啡香的小店,總也油然冒出將來某天必定得再次造訪享受咖啡奢侈殺時間,但卻是不可能再訪的不切實際。




  走進了宗廟,為了祭祀朝鮮時期國王與王妃而存在的建築,又是另一種感受。環境清幽的園林裡,黑瓦紅牆的建築看來其實單調不豐富。用以敬伺先祖的建構,減去了所有的裝飾於華麗,只剩下最簡單的基本質樸。然而,細細品味源於中國契合陰陽調和與風水配置的各式象徵與禮制,卻發現表面的單調卻蘊含著深奧的意諭。從圖片裡看見了祭祀禮俗盛大繁複的與器皿多樣複雜,雖然無法親眼目睹,卻也領略到即便祭祀建築平常是寂靜低調,但積蓄長久的沈默後,對於祖先的無限敬意卻是一次激昂迸發在祭祀過程的豐富與精彩裡。




  城市的迷人之處,總不在表面的摩登與現代,難能可貴的卻是過去、現代乃至未來的兼容並存,以及城市居民與周遭環境的妥善互動。首爾,表面的首爾看來其實像是座單調缺乏樂趣的城市,但仔細體會,首爾其實正在持續精彩。

  《Fri Mar11 23:13 2011 Kore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晨,東京開始下起雨。

  中秋的隔一天恰巧是秋分,白天與夜晚等長的日子,過了之後氣溫逐漸變冷。東京的前一日依舊豔陽高照令人停留在夏天,而隔一日卻彷彿是忠實反應著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般的不僅下起了與,氣溫也降了許多而有著濃厚的秋冬味道。




  即便仍舊屬於東京都範圍,多摩市與東京都心區給人的感覺其實有著顯著差距。至少,小巧潔淨的街道上雖然仍是人潮熙往,不過卻少了那種擁擠的壓迫感;街上依舊來往著裝著整齊的上班族,不過鮮少出現的領帶與西裝外套,也減少了許多拘束感與緊張感。漫遊在綠意盎然並卸去高度緊張的小城市裡,即便是雨天,依舊讓人感到清新舒暢。




  據說,多摩市的成功都市規劃吸引著許多外來團體的取經考察。如果從那種捷運、商業區、休閒設施與住宅生活機能的巧妙結合,同時綠意生活拂手可得的角度來看,多摩市的新市鎮規劃的確算是成功。只是,入了夜遠離了東京都心的喧囂,代之的是種燈火闌珊的寧靜,雖然讓人多了種與世遠離的沈澱,竟然也多了種寧願入世的不適應。




  雖然下著雨,仍然減不去那種閒散漫步的興致。撐著傘步往多摩市的中央公園,有種雨中漫步的浪漫情調。公園裡,盎然的綠綿延在緩坡小徑樹林間,柔美線條的大草坪邊,雨水輕緩落在小湖裡。前一天早晨的青空燦亮,湖裡的水通著旁邊的小池子,池裡不斷衝擊循環的噴水泉邊游著三兩水鴨,不僅多了悠閒,更多了種生意盎然的動感。比起前一天,天空下著細雨,雖然少了一份動感,卻多了一份柔和的美感。

  公園裡,散佈著神社、老房,在沐浴濃蔭綠意的同時,也讓人感受著日式的傳統人文。新市鎮公園裡的漫遊,有種精緻且悠閒的興意。

  Thu Sep23 23:17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著首爾一起起床。

  天剛微亮,拖著連續幾晚的少許睡眠而累積的疲憊,想要感受一大早起床的首爾。其實,天剛微亮應該是造訪傳統市場的好時候,只是,不知道首爾何處有安養(Anyong)那一類的大型蔬果集散市場,甚或是築地那一類的大型魚市場,只好再次閒散的漫步曾經過往的熟識街道。

  充滿著各式韓國傳統小店鋪的仁寺洞,讓人連結起東京的神樂坂。一樣是流溢著質樸舊意,轉進巷子裡一樣是熱鬧擁擠越夜越美麗的餐廳酒屋。喜歡漫遊在這種充滿著愜意質感的街上,似乎,在周遭那種有些時間的滄桑,卻又是充滿多彩繽紛點綴的氣氛裡,總覺得會不時出現某些驚奇。




  據說,仁寺洞過去是朝鮮貴族與官府聚集之處,而朝鮮被日本佔據後因而沒落的貴族,不得不將家中器物古董擺出變賣,從此也使得仁寺洞成為古董藝術品的聚集處。神樂坂大概沒有那種與貴族連結的歷史榮光,卻反而是下町平民百姓的往來生活之處。不過,經歷了時間的洗滌催化,即便仁寺洞與神樂坂的淵源恰巧相反,但最後流露出的卻同樣是鉛華散盡的溫暖質樸。




  泛無一人的清晨,比起夜晚,仁寺洞反而有種脂粉未施的清爽透淨。走在許多城市,總會經常會相互聯想、相互比擬。仁寺洞讓人想到神樂坂的古樸,卻讓人覺得加了些親切。說仁寺洞的早晨清爽透淨,街道上其實卻是帶些髒亂不整齊。那種來自於與台灣帶點髒亂街道的類似,彷彿回到熟悉的地方而多了親切,而神樂坂的早晨那樣整齊乾淨,卻反而多了距離、多了遙不可及。也許,有時長時間熟悉某個地方的莫名其妙反骨情愫,總讓那種客觀不再客觀而讓情緒主導了判斷與好惡。




  比起東京那樣的現代摩登城市,首爾其實更像台北。至少,那些繁多的陳舊卻不高的高樓與公寓、經常擁擠不堪的交通、住宅與商業大樓混雜共處的景象,甚至是有點髒亂卻還不算是太髒亂的市容,如果把首爾的市區招牌換上漢字,並把台北的市區招牌換上韓文,一時之間也許會讓人無法區辨。即便如此,首爾的近幾年的進步卻已迅速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迅速高度的資訊化,從計程車上的GPS到地下鐵站的資訊看板等各種拂手可得的城市資訊讓人更感便利,甚至是剛授予的「World Design Capital 2010」稱號,都讓人感到城市本身的快速變化。即便,也許首爾與一流的現代化城市尚有距離,不過,去也足以讓許多城市相形失色。

  其實,首爾的城市印象不算鮮明,大多是日常生活所串連起來的生活機能似乎並未讓人發現令人深刻的特色。只是,快速發展中的城市似乎已經望著一流城市的願景而迅速接近。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東京這一類的高度發展城市,最令人激賞的除了完善的便利生活機能外,還有因為城市乃至國家的進化而連帶趨近成熟的設計產業。那種設計產業的高度進步,不只體現在單純的出版品或是建築物的設計上,而是種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設計蔓延,蔓延在街頭巷尾人們的日常生活裡。




  走在東京,總能發現讓人令人亮眼的設計。從那些路邊招牌、標語、產品包裝與各式精巧的設計,甚至是MoMA Store裡應該穿著寫上「Staff」,但卻寫著「I AM YOUR FATHER」的反骨T-Shirt。讓人現代摩登的都市裡,創意設計與各種設計衍伸出來的符碼經常辦隨身邊,設計,成了日常生活的設計,設計,成了沒有設計的設計。




  對於東京這樣的都市,充滿著各種精巧設計過的事物。或許也正表示著某些質樸過往事物早已消彌無蹤。至少,大概沒人會想在東京尋找那去的老事物、老房子。或許,事物的本質就存在著如此的權衡,城市的發展過程,經常得犧牲掉過去某些的記憶。搭上「荒川都電」,試圖在碩果僅存的地上老電鐵裡,在摩登的都市尋找過去的記憶。




  電車悠悠慢慢的在軌道上行駛著,車上大多是老人,要不大概也是明顯不趕時間的人們。鐵道的兩旁,經過的是那些寧靜的住宅建築而不是摩登高樓,也或許,就得要這些舊房子才搭配得上荒川都電動輒上了幾十歲的老電車。下了車漫步在老舊的三ノ輪橋商店街裡,兩邊明顯平價的販賣食物雜貨市場,讓人有種似曾相識,這種地方,少了青山表參道的那些新穎融入生活的設計,有的僅是樸素質樸為了過生活而存在著的販賣與交易。




  走上了銀座中央通,卻又是種存在著舊式雍容,但卻又是摩登無比的交雜融合。那種混搭激盪出的又是另一種意境的有趣。原來,漫步在高度發展的大城市裡,給人的是種多元的感受。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看海。

  剛好是將要黃昏的時候,黃昏的夕陽搭配上大海總是特別美。

  電車往大阪港的地方駛去,從地下轉換到了地上,湛藍明亮的天空與兩旁那些不是太高大的和藹房子,不知是否心理作用,種讓人覺得空氣裡滲著總強烈的悠閒慢調。也許是每次東京電車上見著的總是正式套裝領帶西裝的拘謹打扮、總是車門打開是彷彿像是脫逃狂奔的緊張確實。在大阪,少了些正式,即便是上班族也大部分只有襯衫而捨了領帶,少了些緊繃甚至像是多了些慵懶。




  下了電車站,迎面吹來的是夏季裡帶著燥熱的暖風。周遭的風景是寧靜的住宅社區還有寂寥的小巷,似乎,一切都凝滯在夏日傍晚的稠密空氣中。往海的那一端走,閒散的跺著輕緩步伐,淺淺涼意似乎漸漸地替代了空氣裡的燥熱,甚至,淡淡的鹹味開始飄散空中。

  大阪府靠近海的那一邊是人造港口,即便沒有像湘南那一般的美麗海岸線,但是嚴酷熱夏日的傍晚,看著海水的波光粼粼與輕緩律動卻已讓人感到舒暢。港灣旁的小區域,一邊是立著「明治天皇觀艦處」的紀念碑,也許,港口裡的早已沒有軍艦出沒,但站在天保山的小丘上,望著鄰近身旁更顯高大的斜張橋,以及輕快穿梭港灣的復古帆船,也許,那反而是明治天皇所難體會的悠閒感受。




  矗立另一邊的是海遊館的大摩天輪。似乎,日本人總是特別愛摩天輪,總要在每個精緻開闊的地方立上一座摩天輪。那些摩天輪,遠遠眺望是種平地拔起的地標,挨上邊近看,便成了讓人驚呼的壯闊。夕陽西下,金澄色的落日映著紅色的摩天輪,使得原本已然耀眼的紅更顯斑彩絢爛。澄色陽光配著美麗的紅,成了黃昏結束前的鮮明記號。

  想看海,至少,能讓悶熱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夏日多了些舒緩解放。

  Wed Aug25 23:45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進朝鮮王朝的古宮殿,其實讓人有種壓抑空虛的蕭瑟感。



  宮殿的建築應該算是華麗,那些屋脊橫樑斗拱上繪著色彩繽紛的裝飾、赭紅色的宮牆與黑褐色的屋瓦顯露著寧靜的莊嚴。只是,或許那種偏綠色系的彩飾配起飽和度偏低的紅,加上暗色系屋瓦,總讓人覺得少了些活力盎然的生氣卻多了種黯然的壓抑。



  景福宮裡幾乎與中式宮殿相去無幾的建築,沿著中軸線構築的主殿「勤政殿」、「思政殿」,後宮的「康寧殿」、「交泰殿」等,甚至符合著「周禮」中「左祖右社」的宮殿東南邊宗廟與西南邊社稷配置,其實都明顯體現著中國自古儒式的形制思想。自古以來與中國有著密不可分交流互動的韓國,有著形制幾乎來自於中國的近種同文。至少,觀視著「國立古宮博物館(National Palace Museum of Korea)」王室文物那些器物、書畫、官印,如不是說明立牌上蜿蜒韓文小字的不經意提醒,大概會以為正身處在中國的某間博物館裡。



  與中國的密切關係時時存在於韓國的歷史與文化裡,不去管久遠前的歷史,至少近六百年李氏朝鮮時代,從朝鮮太祖奏請明太祖朱元章圈訂國號開始,到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宣布大韓帝國成立日止,中國始終以朝鮮宗主國的形式而存在著。或許也因為如此,仿自於宗主國的文化典籍始終在朝鮮王室裡蔓延開散而讓人倍感熟悉。



  時間幾乎等同於明朝開端的李氏朝鮮,從景福宮開始的宮殿建築,似乎也十分自然的讓人比較起北京的紫禁城。相較之下,或許,紫禁城建築之所以精彩,在於那些不僅是彩繪而多了繁複雕琢的顏色協調與金亮耀眼,紫禁城之所以氣勢恢弘,在於高彩度的紅與澄亮屋瓦明亮漢白玉相間構成的廣大遼闊。據說,因為避諱於中國天子專用的黃色而只能選擇青、黑褐等作為宮殿的屋瓦顏色,或許也因此讓景福宮、德昌宮等帝王宮殿減了許多光彩。然而,不去看建築本身的配色,即便從建築本身的規模與陳設,比起紫禁城而言依舊是簡略樸實許多。也許,從鄰近納貢國家的角度來看,過去的中國無疑是國力壯盛,也無怪乎當時中國的帝王常是自恃甚高對於其他國家總不屑一顧而造成最後的衰敗。



  韓戰六十週年的當天,步入「國立民俗博物館(National Folk Museum of Korea)」,映入眼簾的展覽竟然是與博物館主題並不相關的韓戰文物展。看著那些展品,總有些似曾相識,一種對於戰爭的似曾相識。從香港的日本殖民新加坡的對日保衛日本的軍國戰爭史,再到韓國的內戰史料,那些展覽,一方面也許有種歷史漫遊的興味,另一方面卻也讓人感到戰火無情的摧殘欷噓。



  或許,對於韓國人而言,歷史是充滿著滄桑,從久遠前的臣服他國與歷史分合、遭日合併再到內戰而形成的南北分裂,那些種種的磨難與困阻所造出的強悍民族性其實其來有自。時間步入現代,韓國似乎正向世界證明著韓國人民奮勇向前的堅強毅力。

  Fri Jun25 19:30 2010, Kore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東京與大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如果從東京地鐵百貨公司裡人們乘電扶梯總是往左靠,而大阪確是往右靠的完全差異來看,大阪與東京或許還真是同樣說日語的兩個不同國家…

  據說,江戶時期的東京是武士聚集之處,為避免配戴左側的武士刀鞘互相碰撞,因此逐漸形成了右側通行的習慣。至於,多是商人聚集的東京,為避免碰撞右手手持的算盤,因此養成了靠左通行的習慣。姑且不論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由此卻也可突顯出關東與關西的強烈差異。



  總是看不起關西人的關東人眼裡,關西人經常是粗俗、小氣、愛計較。而關西人認知的關東人,則是裝腔作勢、愛面子與自視清高。遊走在大阪街頭,雖然感受不到那種人性的差異,不過,街頭景致確實與東京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開始對於大阪的最深刻印象,其實是那些到處充斥的腳踏車。東京街頭其實不常見的交通工具,在大阪卻成了路上常見的景象。至於街頭上地鐵裡總是西裝畢挺、光鮮亮麗的男男女女,在大阪卻多了許多樸質簡單的平常穿著。東京地鐵火車上總是以某種高速度的步調進行著,在大阪,時間彷彿就流逝得特別慢,人們的行動自然也特別緩。東京的食物總是有著美麗精緻的包裝與盛裝,而大阪的食物多了路邊攤興味的平民般味道。


  而除去了因為生活習慣與歷史淵源所造成的對立意識,以外國人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卻反而只是某種茶餘飯後增添樂趣的無意義存在(台灣跟大陸也是如此吧!?)。登上了大阪城,遠望整座城市,應該忘卻那種意識型態上的差異。清朗陽光普照的光潔天氣,讓人感到舒適神怡。即便天守閣本身是近代所重建,不過矗立在廣大遼闊的城郭內,依舊顯得氣勢非凡昂宇傲視。天守閣內的展示陳列,訴說著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結束戰國的陳年榮光,也記載著東西軍合戰對峙並潰敗於德川家康的衝突激戰。似乎,那種關東與關西的對立,早在四百多年前即已存在,東與西的互相爭討意識型態,原來已是歷史的必然。

  大阪城裡,讓人瞭然一切。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晨的神樂坂透著靜謐的安寧。據說,神樂坂依舊保留著東京傳統街頭的舊時景物,也許,單從那些建築本身其實很難領略體會舊時街景究竟為何。不過,緩坡小街上的精緻店鋪、三不五時穿插著的神社小石路,以及兩旁林立的蔭蔭綠樹,卻十分容易讓人想像著街道上可能會有的濃厚人情味。或許,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產來的人情味,反而才是表象之外連結起老舊街區的真正因素。



  特別喜歡緩緩漫步在慢調而充斥種精緻愜意的街頭上,彷彿轉換到了另一個時空,令人拋開工作凡俗上的所有繁雜與不悅,而輕盈的享受那種出世化外的放空與自在。小巷裡,穿差著各式居酒屋小餐廳,偶而還會出現復古情懷的老舊木建築或玩具雜貨店,甚至路旁轉彎小角落邊放映成人電影的小影院,神樂坂肯定也是越夜越美麗。像東京這種充滿著各式商業競爭與沈重壓力的城市裡,或許神樂坂這樣脫去繁重氣氛的小地方,正適合著人們漫遊其中解去繁務。



  步上江戶東京博物館裡的復刻版日本橋,似乎才算是真正轉換到了另一個過去舊時時空。沿著歷史軌跡,重新回到江戶時期的東京,感受著老城市裡過去的商業繁盛與民間發展。對於每個城市,總喜歡追尋著述說城市歷史的博物館,領略緬懷那些曾經過往,即便是灼炙榮光、亦或是風雨滄桑,為某段歷史拍手叫好、甚或是對某段歷史惋惜期盼能夠重來,歷史本身,總有種事情一發不復返的缺陷般興味而讓人沈溺其中。



  近代日本的歷史,一半是整軍經武其實國內民不聊生的軍國戰爭史,另一半則是戰後國家尊嚴盡失而發憤圖強的發展奇蹟。歷史總有各種不同的演繹角度,端視描述歷史者本身的觀點而有種絕對性的主觀。歷史,永遠是一段又一段的戰爭紀錄,而歷史,也永遠是戰勝者那一方所認定的歷史。中國人對日本人恨之入骨的南京大屠殺,在日本,訴說的卻是幾乎將四分之一東京區域摧毀殆盡並伴隨十萬人死亡的東京大空襲。也許,歷史的角度無論如何描述,總是不斷又不斷的重複著那些令人厭惡的血腥與暴力。



  總覺得城市的內涵,不在於那些表面看來的光鮮亮麗,而是那種必須慢慢觀察、慢慢體會才能夠逐漸體會的生活細節。在一個城市裡走馬看花,總覺得早已遊遍認識了整個城市,但是,卻經常發現每次造訪總有不同的收穫與體會。

  Mon May31 23:19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便是接近六月應該進入了夏天,東京街頭的夜晚依舊透著寒意。漫步在青山的街頭,總讓人有總混交織混雜各式感受的詭異情愫。

  街上,是乾淨雅致到有些過份反而顯得拘謹,接近夜幕低垂時的天空昏白,搭配著道路兩邊滲出的黃澄色櫥窗街燈,是種令人漫步其中顯得鬆弛安心不需提心吊膽的自在愜意。小巷裡居酒屋、小酒館光鮮豔麗的招牌點綴著夜晚、劃開原本應該是寂寥無聲的寧靜而顯得熱鬧誘人,加上那些難以數清,店外立張桌子放些擺飾充滿著設計感的溫馨時尚店鋪。在青山,即便是名牌與奢華似乎都被融進了高雅的平常生活裡,讓人覺得舒適放鬆而不再高不可攀與遙不可及。



  很難說東京究竟是怎樣的城市,至少那種融括著各種形式氣味的不同區域,總讓人摻差著許多完全不同的感覺。從青山的寧靜雅致卻顯露著低調的奢華;再到澀谷即便是夜晚依舊是熱鬧喧囂,彷彿是個全然不休眠的不夜城;再轉到雖然是不深的夜,卻已經寧靜寂寥到顯無人跡的九段下,彷彿,整做城市就是由一塊塊完全不同的小世界所組合起來而讓人即便造訪過許多次,卻仍然能發現到不同的差異感受。


  接近六月的街頭,夜裡有些寒意。不過,卻發現影響身體感知最最多的,卻還是周遭的環境氣氛…

  Sun May30 1:17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月底初春的東京街頭依舊是冷風陣陣,即將到櫻花盛開的時節,卻因為到訪時間早了些而顯得冷清。日本的春天,總要滿地遍開櫻花後才算正式到來,蕭瑟光禿的枝頭,明顯讓人感到依稀還留存著的寒意。



  據說,日本櫻花種類有一百多種,而有些花開時會從白色、粉紅轉成深紅。那種滿山甚至滿街的深淺遠近的各種粉紅,總是充滿著夢幻浪漫而讓山林裡、城市裡點綴上色彩斑斕。抱著依舊是滿佈著光禿樹枝的心情步往上野恩賜公園,想不到公園口的兩株櫻花已經盛開,而五條天神社裡的櫻花也早已粉嫩驕豔,即便僅有幾株花開,至少也讓人滿足。



  據說,櫻花花開會互相傳染,經常就是這樣一株珠、一片片的延伸花開過去。花開的時節,櫻花樹上早已是含苞待放,只要天氣一變暖,大概就爭先恐後的鮮花怒放。隔天早晨再次走到上野恩賜公園口,竟然發現前一天仍舊是光禿一片的枝垂櫻已經帶了粉嫩,而接近中午時天氣變暖,花開的美麗粉紅竟又多了好幾撮。或許,過個三、四天,公園裡的鮮花大概會整片盛開吧!?



  比起現代化的都市叢林,或許古老的街坊屋舍更適合搭配那些美麗動人的櫻花。走進了復古的風俗資料館裡,想像平民商人藝術家聚集的下町舊時風情,望著各式的複刻老和室、老廚房與老甘仔店,讓有些似曾相識的親切將時光帶回幾十年前。總喜歡那些古老而緩慢的寧靜,當時的古老場景遇上櫻花時節滿街盛開綻落時的櫻吹雪,必定是幅惹人流連的美麗動人景象。



  緩步在美麗透著自然優雅氣息的公園裡,妝點上幾株綻放的櫻花樹,即便沒碰上櫻花盛開,卻也讓人不遺憾。

  Fri Mar19 22:17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步在東京街頭,城市本身似乎已經超越了城市本身應該有的機能。

  那些為了居民的便利甚至商業行為而產生各式各樣符號、符碼以及設計,總是不斷的衝擊著視覺。設計的定義,就原研哉的觀點而言,就是透過製作或溝通而將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做出真實詮釋。看來像是不著邊際、設計不是設計的不知所云,或許也正是設計本身最好的定義。沒有設計的設計,將設計融入生活的設計,讓觀看設計的人本身不知被設計卻能夠擷取到設計者所要表達的意念。也許,東京便是設計的最佳試驗場。



  那些無所不在,看似不經意的擺設、版面與標語,其實每樣都經過精確的計算、經過吹毛求疵的評估。從新宿街頭那些霓虹招牌、表參道之丘建築設計、UNIQLO的張店海報,甚至是路邊的禁止通行招牌,或是電車上位置精確的各種商業廣告,一切的一切看來雜亂但卻又精準確實的表達出各自的意念與目標。或許,某種角度來看,東京大概不需要什麼設計博物館,所有的設計展覽與設計實戰,就顯露在街頭上、電車裡、櫥窗中,只要在東京晃上一圈,就是場無懈可擊的設計展覽。



  設計感濃烈的開化都市裡,設計資訊、設計環境,也設計自己。設計自己與眾不同、設計自己見怪不怪,一切怪異成為自然,拘泥傳統成為不自然,怪異成為常態,不怪異反而才是種奇怪。花花綠綠的衣服褲子著上身只要鮮豔引人注目就是種設計,無法吸引目光就是種無趣的失敗。由此觀點,原宿那些西方人都不禁拿起相機的染著紫頭髮、穿著綠衣服再配上紅短褲、背著金背包再加上花花襪的年輕女生算是有設計感,而秋葉原穿著女高中制服短裙的高中男生也算是種獨特設計。



  漫步在東京街頭,享受著那些獨特設計感帶來的刺激與愉悅。往來濃妝豔抹的各式年齡辣妹,或許某天日本政府規定上街不能化妝,大概街頭的女性會減少九成九;色情漫畫區熱鬧的男性顧客還有電車上穿著體面西裝,書套裡卻是色情漫畫的老頭,或許某天日本政府開始禁止色情書刊時,漫畫的銷售量會頓時減少九成九。不過或許也正是那種寬廣範圍的尺度與度量,才孕育出那些令人折服的設計創意,但是,或許也因此才造就人格上某些時候規律拘謹,某些時候又離經叛道的極端特質。



  漫步在東京街頭,到處充滿興意。

  Thu Mar18 22:37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日本這個世界最大的魚肉消費市場而言,「築地」成為世界最大的魚市場絕對不令人驚訝而甚至是理所當然。

  名氣響亮的大型魚市場,吸引的不僅是餐廳大廚與家庭主婦,同樣也招來滿滿的觀光客。對於觀光客而言,或許是築地太過於聲名遠播而想一探究竟,也或許是看多了日劇漫畫裡總與築地脫離不了的廚師修業奮鬥故事,而讓築地成了種朝聖般的存在。總之,即便築地市場除了規模之外,可能與自己家隔壁的魚市場差不了太多,卻還是強烈吸引著眾多人群到此一遊。


  雖然並非第一次到築地,但是遊走在地上積著冰塊融化來的水、還有不時飄散著魚腥味的市場裡,看見那些幸忙碌工作的魚販、載運漁獲穿梭往來的小型機動車,以及人潮流轉的動感熱絡,依舊令人動容而深受吸引。而無論是場內或場外的魚攤或賣著平民食物的小商鋪,卻常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老婦辛勤工作著,或許是日本老一輩舊式堅持一生的執著精神,也或許是年輕人不想從事這類辛苦骯髒工作的迫於無奈,總之,那種文明演進造成的社會化問題,卻在魚市裡更清楚的被突顯著。



  圍繞著魚市場的是伴隨產生的各種對應店舖,不管是買著鮪魚長刀活或是鋒利靈巧壽司刀的刀鋪與磨刀鋪、擺著膠鞋雨靴與木屐的鞋店、販著工作生活所必要的平實服裝店,甚至是邊緣不斷切削著方正大冰塊的店舖,觀察著那些再平常不過為了生活度日子因應而生的瑣碎必需,也使得原本有些遙遠的築地印象拉近眼前。



  場外市場販賣的各式小食雜貨蔬菜,也令人有種熟悉親切,像是鄰家菜市場般的景象,若非那種或是精力滿沛、或是聽來獨特怪調的日式叫賣,大概會以為身處家中不遠處。而周遭販賣的各式食物,滿是下町式的粗獷質樸與平民風。浮覆著厚厚濃油的立食拉麵,簡單迅速但又確實的補充大食量魚夫們的迫切渴求;也許是販魚所剩但卻不忍丟棄而演變出的碎魚肉蓋飯,也正突顯著刻苦不浪費的傳統美德。

  夾起大碗公裡豐盛的赤身海膽魚子,豪邁的扒上大口醋飯,在享受魚鮮滿佈口裡散溢的同時,一方面體會到那種優雅高貴的精緻江戶前壽司距離市井小民其實太過遙遠,另一方面或許也只有並只要簡單卻俗又大碗的簡單粗食,就能滿足平民百姓的基本慾望。

  據說,築地魚市將因為都市計劃的需求而搬遷。也許,搬遷後的魚市場將會有更新更完善的規劃,但是,那些傳承已久的舊時興味,或許也將因此消失。

  Wed Mar17 0:25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鎌倉的大佛早已存在腦海裡了許久。

  小時候「View-Master」裡像是「日本風情話」那一類立體幻燈片裡的身著和服日本女孩和青灰色大佛依舊清析記得,甚曾經以為幻燈片裡的大佛就在八卦山。多年以後,早已不會特別想去探尋幻燈片裡的內容,但是,發現深刻記憶裡的大佛原來就在鎌倉而興奮的同時,曾經是鎌倉幕府政治中心的古都,瞬間成了非去不可的標的。

  從新宿離開的火車,一路緩緩行進,從兩邊充佈著高聳樓房的熱鬧喧囂市區,逐漸變成平緩群聚的平房、越過多摩川,慢慢過了橫浜…漸漸地綠意越來越多,不知是否因此天空似乎也越來越藍。從北鎌倉站下了車,空氣依舊透露著微許凜冽寒風,但是拙樸古意的小車站,透著清新盎然的空氣確認人不自覺感到放鬆自在。


  沿著車站旁的小路過去,兩旁的路標指著一落一落的古寺廟,原來,古時的政治中心,建造著數量龐大的寺廟,而隨著時空流轉,寺廟功能依舊存在,但卻也多了讓後人遙望憑弔的存在。漫步在圓覺寺,開闊穩重的山門刻畫著歲月的斧鑿,而身在那種山與廟、樹與屋舍混合為一的獨特禪意裡,讓人放空一切。似乎,唯一的遺憾,只來自於空無一物的光禿櫻花枝,否則,當粉紅櫻花盛開的落英繽紛,配上天人合一的山林冥想,絕對會愈加美麗引人。



  往鎌倉漫步的路上無意間發現通往大佛的指示牌,僅有3.5公里似乎不算遠的路程讓人改變心意而想直奔目的地。順著路標從淨智寺旁的小路走去,不見了假日時湧入鎌倉的車潮遊人,周遭是種偏遠小城鎮的美麗幽靜。不過漸行漸高漸窄漸小且變得偏僻無人無標示的羊腸山路,卻讓人懷疑是否迷失方向。那種袒忐忑,直至人群柏油路、葛岡源神社與大佛指標再次出現眼前,才彷彿是解放般的鬆了口氣。

  然而,接續迎接的依舊是崎嶇蜿蜒。不知還要持續多久的山裡小路,即便路標的數字似乎逐漸減少,但也感覺從未減少,就如同個無限迴圈般的持續返覆永不結束。最後,終於在鎌倉市「登山入口」的指示牌裡宣告真正「終點」的來臨而得到救贖。原來,標示的距離大概絕是平面距離,加上上下爬涉,肯定數倍有餘。


  走進高德寺,記憶裡的傳說大佛便如此真實的呈現眼前,高聳坐立的佛像其實不算巨大,但是青灰色的大佛,透著歷史歲月的斑駁、刻劃著鎌倉幕府長達七百多年的曾經榮耀而輝顯出莊嚴的智慧與肅穆。據說,當初的大佛箔著輝閃金耀的黃金,同時曾經兩度被焚毀,或許也是因為經歷過的極端,才讓那種遙遠的歷史陳跡更顯珍貴。



  比起小山裡的跋涉疲累,大佛寺往南走,出現眼簾的則是讓人心怡的綿延海岸線。從長谷搭上江之電,通車剛好滿一百年的古老鐵路線,沿著湘南海岸徐徐緩馳。部份段落只有單軌而會車時一邊火車需停下等待的有趣慢活無效率,不僅讓時間流轉回過去的辛苦克難,同時,時間在這以已不是時間,而是一種讓人慵懶悠閒而慢慢渡時間的存在。


  同樣在日本電話卡裡熟識已久的海邊電車,在途中的小站恣意下車漫步,也在混著初春凜冽海風的沙灘邊奢侈享受著悠閒。無論腦海裡出現的是路上轟隆略過的湘南暴走族亦活或是灌籃高手的鐮倉高校熱血沸騰,唯一真實存在的,只有放空一切的放任隨意。



  跨過人潮喧嚷的陸橋,往江之島步行過去,江之島神社與鳥居間的是擁擠熱絡的土產商店街,交織穿插著日式餐廳溫泉,還有令人垂涎望穿的燒烤小攤,即便仍然飽食卻也難忍引誘。靠外海的另一邊是夕陽落日的金褐餘暉,襯著沙灘邊撐著釣魚桿的三兩釣客,以及閒坐岸邊拿著燒烤啜著啤酒的男女,那種輕鬆悠閒更是讓人流連不去。

  小小離開喧囂吵雜的都市,享受自然山海的純樸野趣。那些記憶裡曾經的大佛、電車與夕陽,雖然找不回小早已遺失的幻燈片,卻找到了真實的遙遠記憶。

  Sun Mar14 23:39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幸運地又是一個清朗的天氣。

  清朗無雲的天,並不是純然的藍,而是種淡淡的藍,是種由天頂至地平線由淡藍慢慢漸層成淡白的美麗藍色。地平線遙遠的那一邊,是大雪山脈綿源不絕的粉白積雪,有點像糖粉被灑在巧克力上那樣誘人可口,據說,需要至七月多,積雪才會被逐漸高昇的氣溫給融掉。


  距離不遠前方的丘陵地,是一波又一波的流線高低起伏,坡上是綠一塊、褐一塊交織相間的田園與待耕作荒土,原來,當初飛機降落在旭川(Asahikawa)機場前看到的藍褐色塊縱橫棋佈,就是美瑛(Biei)町附近的農田。其實,真正能夠發現美瑛瑰麗壯闊景致的,應該是各種顏色花田盛開的盛夏,那時的美瑛丘陵,綠色的田野將開出美麗花朵,等待耕植的黃褐田野也將佈上各種顏色。植佈於光耀藍色天空下的多彩大地,顯露出的應該是種讓人心曠神怡的陶醉夢幻。


  早了一個多月的美瑛與富良野(Kamifurano),初夏時節,花朵仍未盛開,舉目望去的只有天的藍、大地的綠,與泥土的褐。但對心情而言,那似乎已經足夠。走在丘陵地的路上,太陽雖然強烈,但宜人舒適的氣溫與涼風,讓人感受不出任何煩躁炙熱,只覺想永遠沐浴在這種空氣裡充滿無嗅無味自由氣氛裡得無垠大地。

  或許,有一天應該在盛夏季節回到這個地方,看看那種繁花盛開的美麗遼闊。畢竟,每到一個地方,都應該留下些微遺憾,好成為下一次重新造訪的強烈動機。

  《大平原 Hotel‧十勝川‧日本北海道》

  Thu Jun3 21:45 2007 Hokkaido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小樽(Otaru)」的印象,大概是始於「寺澤大介」的漫畫「將太的壽司」。

  漫畫裡,對於小樽的記憶,似乎只是個人口外移的蕭條小漁港。而事實上,過去似乎真得有段日子是如此。


  小樽是明治到大正時期間,北海道的對外口岸,因此自然成了商業行為繁盛的熱鬧商港,甚至過去曾有著「北方華爾街」的稱號。至於小樽後來為何會逐漸落寞凋零,據說似乎是由於札幌(Sapporo)的日益興起之故而取代了小樽的地位,甚至使得小樽反而成了札幌的衛星城市。

  開始於1914年,前後花費了九年才開鑿完成的小樽運河,似乎是大部分觀光客造訪小樽的第一個起點。由運河兩旁早已改建成各式商店的眾多倉庫來看,運河的目的明顯是為了方便海運貨物來往暫存而建。運河其實並不寬,且據說有一半已被填平,以供市區道路使用。但運河周遭的倉庫,卻是各類充滿獨特風格的餐廳、商店,緩緩漫步於仍留存著煤油路燈的運河邊,穿梭交織於各個仍留存著「倉庫」樣貌的小店前,讓人開始遙想此處過去曾經擁有過的熱絡與繁華。


  距離運河不遠的「運河廣場」附近,是另一個體驗小樽古樸兼獨特風韻的地點。超過百年、世界僅存兩個的蒸汽鐘之一,默默矗立於音樂堂本館前,卻每隔固定時間定點報時,發出不沈默的紮實蒸汽轟轟聲。廣場邊的「堺町通」兩旁,同樣是一連串獨特別緻、大多是石造倉庫造型的建築,充滿各式販賣玻璃商品、玩偶、咖啡、巧克力、甜點與餐廳,甚至是帝王蟹及各式雜貨琳瑯商店與絡繹人潮,讓人在這個似乎早該凋零沒落的城市,找到了另一個引人入勝並藉以重生的雅致特色。

  運河廣場再往內走去,是沿著輕緩斜坡的小徑道路。沿著海邊的小鎮,房舍卻依偎著陡坡小丘而建,讓人想起香港、想起九份,似乎,這類的城市,無論規模大小,都容易給人一種玲瓏雅致的思古情懷。


  幸運的遇見了天氣晴朗無比的小樽,午後高掛天空的是燦爛無比的光芒,氣溫不高,迎著日本海吹拂過來的海風,使得陽光雖強,卻不炙熱。似乎,小樽的冬天是寒冷異常的,雖然明信片裡的小樽運河,覆蓋著白雪的河堤石徑漂浮著一種浪漫與多愁善感的情緒,但實際上那種大雪紛飛的天氣卻讓人必須停止大部分戶外活動。應該,還是喜歡小樽的夏天。

  《APA Hotel‧札幌‧日本北海道》

  Thu Jun2 23:55 2007 Hokkaido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在咫尺的湖面持續爆發著震撼聲響,各種炫幻煙火光耀閃爍著夜晚的靜謐湖面。也許是湖泊的緣故,岸邊的風陣陣吹來,依舊使人感受到那種帶些冷冽的寒意。

  雖然只是待在北海道的第二天,卻開始習慣起了這種藍天綠意的鄉野景致。洞爺湖周邊,無論晚上、黃昏或白天,都充滿著幽雅與迷人誘惑。

  洞爺湖的湖水,傍晚的落日陽光仍然帶了點刺眼,水面上淺波吹送,粼光反射,清澈湖水顯得碧潔透明。與其說北海道大部分是未經開發的原始區域,倒不如說這片土地仍然保有最天然的潔淨環境。在北海道,洞爺湖似乎並非是最透明乾淨的湖,據說,阿寒湖的清澈程度,可從湖面算起的能見度,居然是讓人不可思議的五十米深。


  無法用太多言語形容北海道自然景致帶給人的心曠神怡,只能簡單的說,在這裡,天空是乾淨的藍、山林是乾淨的綠,而湖面是乾淨的碧,乾淨而單純的顏色,似乎讓人心靈透淨,隨著大地的自然律動,能夠自由的呼吸、自由的徜徉。

  每次到日本,總讓人看見對於環境維護的執著與用心。猶然記得墾丁外海發現豆丁海馬時,過不了多久就被「帶回家」而消失無蹤的驚訝結果,早些年前,同樣發現,在馬來西亞卻成了國寶被保護,而每年吸引大批國外潛水人潮而為政府賺進大筆外匯。許多事件,都讓人難以想像如果同樣的環境「落」到台灣人甚至「大陸人」手裡究竟會成為怎樣的糟糕結果,也許,應該慶幸這種自然環境是出現在日本吧!?即使,台灣觀光客似乎成了北海道的最大外匯來源。

  俯臥在堆砌而成的崎嶇岩石上,身上同樣洋溢著暖流,吹著湖面清風,望著湖岸對面的稀疏燈火。隨處是溫泉的北海道,隨時都讓身體充滿了舒暢暖意。似乎,這種生活過上太久,應該會讓人然以承受突然轉換回現實生活的那種痛苦不適應。

  《Toya Park Hotel, Sunpalace‧洞爺湖‧日本北海道》

  Thu Jun1 23:49 2007 Hokkaido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飛機上眺望,是一片平坦的大地,齊方劃分的棋盤水田,反射著清朗的耀眼陽光而晶碧閃爍,春末夏初的北海道,正值農作交替,綠的、褐的農田星羅棋布、交織縱橫,但仍然顯露出某種精巧規劃的規律整齊。

  似乎,來到了某種鄉下。

  飛機緩緩降落旭川(Asahikawa)機場。環繞機場邊的,就是一塊塊新插上綠芽的青綠稻田,點綴機場跑道邊的,是青蔥草地上的繽紛黃花、白花,晴朗天氣裡卻仍然透著涼風的小小機場,遠遠望去,是綿延不絕,依舊覆蓋著靄靄白淨,壯觀卻透著雅致的大雪山。呼吸著「鄉下」的空氣,全然自由透明的無暇流動沁涼氣流,讓人感受到的只有舒暢無負擔的清新暢快。

  往層雲峽的路上,兩旁盡是山頭裡的青翠綠樹。北方天空的樹,彷彿是冬天太久而被悶壞,也彷彿擔心無法遇見春天的金暖陽光,而爭相與天比高。充滿山林裡的寒帶高聳綠樹,摻差著未長出新芽的淺褐裸枝,茂盛繁榮裡和著紅褐蕭條,路邊河流裡冰雪融化而注滿的湍急激流,打在河底岩石上而拍出白綿微絮,斷崖上急速衝擊滾下的粗獷白流,感受到的是融冰瀑布的強猛鋼勁。

  一路伴沿的美景,讓人無法闔眼放過 。似乎,造訪北海道的美景,就該這個時候來,就該在鳥語花香即將開始,萬物爭相繁榮甦醒的交替時節,狠狠享受大地裡瀰漫著的幸福春光。

  山裡的夜晚總是特別早降臨。溫泉區小路兩旁隨處冒著煙,任意瞧見的,是供人們恣意浸泡的足湯小亭子,寧靜的夜晚,平和安適,卻讓人想貪婪地永遠獨吞這種與山林大地融為一體而忘卻所有的自由解脫。

  白煙吹裊的溫泉池上,吹來的是露天風呂的自然涼風。身體沈浸在溫暖泉水裡,臉部感受到的卻是戶外真實沁涼的清新律動,而有種極端相互融合的神奇感受。喜歡泡露天溫泉,也許,這種讓人渾身舒暢的神奇感受,才是真正泡溫泉應該有的感受。

  此時,少了啤酒似乎就無法完美。泡完暖洋泉水,啜飲著冰涼透心的「北海道限定」SAPPORO Classic生啤酒。似乎,生活就該如此輕鬆、如此愜意。

  《朝陽亭飯店‧層雲峽溫泉‧日本北海道》

  Thu Mar31 22:34 2007 Hokkaido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微醺,或許是!

  冷颼颼攝氏一度的春天,晚餐又是標準的韓國烤五花肉。如果要問我哪一家,比較好吃?只能說太難回答,只能說,滴得滿烤盤都是肥油的乾烤五花肉,配上蒜片、豆瓣醬,包裹在生菜裡,吃起來都是同一種味道。也搞不清韓國人究竟對中國的炒豬肉有何意見而竟然難以下嚥,只知道,除了想到會越吃越肥、越吃越大的腰圍之外,其實還蠻能接受韓式料理。當然,連續吃兩天以上大概就另當別論。

  「安養(Anyang)」市的街道,熱鬧且可被稱上是「鬧區」的,似乎只有靠近鐵路捷運車站的一小區。霓虹燈密集、光亮閃耀的街,讓人想起明洞(Mindong)的繁華熱鬧,實際繞了繞,夜半時分的鬧區,除了耀眼霓虹,還是只有耀眼霓虹。


  渾身沾先前滿韓式餐廳裡五花肉的燒烤味道,圍坐在pub小酒館裡塞滿各式瓶裝啤酒的巴台前,入境隨俗的自助選了瓶北韓「進口」的「大東江」啤酒,喝完燒酒再加啤酒,微燻後更加微燻。

  高朋滿座的小酒館裡,微燻過了頭,開始一起天花亂墜、胡言亂語,高朋滿座、熱鬧異常的小小店裡,據說,一般韓國年輕人的願望,竟是擁有自己的小店當老闆;據說,在城市的熱鬧市區裡,開間餐廳小店,竟然要花上一百萬美金;據說,連首爾鄰近衛星城市一家三口每月的消費支出竟需要四千美金。或許,在不斷持續抱怨台灣物價的同時,比上東京、香港、新加坡,甚至首爾,台北似乎只是小巫見大巫。不過,當韓國人抱怨高額稅賦都被政府拿去補助大企業的同時,若聽到台灣總計花上幾億台幣只為正名、除名、去兩蔣、去中國化,或許會更為之氣結。或許,花上兩千萬台幣只為把「中正機場」改名成「桃園機場」的政府執行「高效能」,跟連續兩年蟬聯全球最佳機場的「仁川機場」比起來,過去瞧不起韓國商品的停滯眼界似乎更形愧慚。或許,韓國總統候選人高達70%的高民意支持率,也是讓民眾連投票意願都缺乏的「天下烏鴉一般黑」台灣政客與執政者們一點借鏡學習。

  還有許多據說,還有許多或許。據說,就是酒醉微醺,或許,就是胡言亂語。

  夜半十一點的街,或許因為鄰近地下鐵,依然是人群熙嚷,夜裡有些冷的氣溫與明顯感受的寒風寒氣,似乎更有助適合微醺後的清醒。摸出口袋裡,走出小酒館時順手拿的火材盒,似乎,若非火材盒上的提示,大概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剛剛溫存許久的小酒館名稱,原來叫做「WA Beer Bar」!

  如果說在這種冷颼颼的天氣,還委屈自己去洗澡,大概也只為因為之前佈滿全身的噁心烤肉味道…

  《Hotel Glory, Anyang City, Korea》

  Wed Mar14 1:15 2007 Seoul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