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韓, 食物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即便小食舖裡的客人座無虛席,不過比起隔壁必需排隊等上一、兩個小時的人氣壽司店,卻仍然差上一截。只是,見識過了那種人氣壽司店裡不特出的料理與草率急促,卻還寧願嘗試另一種平凡而純實的簡單食物。

  築地市場裡,那些販賣著熟食的店鋪最早大概只是為了辛勤工作的漁師、業主與工人而存在著。一間間狹小相鄰的店鋪,提供著各式各樣的簡單和食與洋食,為了滿足勞力耗盡後小歇的能量補充,也提供了勞碌之後的短暫社交寒暄需求。

  「八千代」的那些各式炸物搭上碗白飯味噌湯,是再簡單不過的組合卻是迅速確實容易飽足。據說只有星期二、四、六供應的叉燒蛋定食,拼上綜合炸物,看來就是份量十足令人垂涎的豐盛組合。兩顆澄紅色生蛋黃,包裹在荷包蛋裡,鋪上厚實的叉燒肉。取筷輕戳讓蛋黃流出沾上炙得微焦的叉燒肉,紮實兼帶軟棉入味並滲著淡淡焦香口感,是種引人入勝的好味道。



  炸物即便沒有高級料理店的神乎其技,不過裹上了金黃麵衣的視覺美味一樣引誘著飢腸轆轆的慾望。輕暖淺酥的外皮,包覆著新鮮絕對的海味。肥滿飽實的明蝦、彈牙實在的干貝,以及鮮嫩燙口的炸魚,大概是鮮炸上桌才有的美味。

  食物即便美味,但份量過了頭的豐盛依舊讓人難以負荷。望著鄰桌那些幾乎是全盤清空舔盡的明快,只能懷抱著心虛的歉咎,留下狼籍的餘留食物,迅速的步出店門。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便曾經到過北陸,卻並非對北陸料理有所認知。地下室裡標示著「北陸鄉村料理」的招牌,似乎吸引了深夜裡飢腸轆轆的目光而令人想躍躍欲試。

  取著與越前海崖同樣名字的「東尋坊」,進了店裡是常見的狹小空間。只是,小小空間裡充斥著金暖燈光,擠滿了飲酒言歡的客人,似乎,熱絡暖溢的氣氛即便仍未品嚐到食物,便讓美味滿佈流散。

  似乎,賣著小菜居酒屋般的小食舖,沒了酒總是不對味。先來了瓶清酒,領先在上菜緩慢的食物上桌前,培養起微醺的前奏。小食舖裡的菜單,有著鄉村料理與北陸風味的單一致志。不甚豐富的選擇,小菜是染了辣的蒟蒻干,淺脆微辣的口感,是適合清酒的契合口味。只拌上生菜與蕃茄,再點綴上些白色沙拉醬的生菜沙拉,綠色、紅色與白色的搭配雖然簡單,卻是種和諧樸質的紮實料理。



  接著的日本海生魚片拼盤,那些白蝦、青魽、鮭魚、軟絲、真鯛等各種生魚、各種顏色那些白的、澄的、粉的、深紅的排列組合,看來就讓人垂涎。生魚片混上點現磨山葵、沾著醬油,入了口後是輕化散開的鮮美海味,似乎,足夠新鮮的生魚片總令人印象深刻。

  而表皮烤得酥翠美味的鮮嫩雞肉,淋上幾滴萊姆汁同時灑上五味粉,除了看來美味之外,嚐來也是美味。最後上桌的烤鯖魚,是預期之外的碩大粗獷,只是豪邁夾起燒烤得深褐魚肉的同時,除了嚐到飽滿紮實,卻也能夠感受到些許的細緻。



  不確定北陸的鄉村料理是否就是如此,只是,質樸簡單的食物選擇雖然不多,卻是讓人能夠得到一樣簡單的滿足。或許,小食舖裡唯一不足的就是入了喉的清酒實在不夠多。

  《Fri May27 23:55 2011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晚中央通兩旁的店鋪櫥窗裡的亮潔依舊,人行道邊綴著點點溫暖的路燈,大馬路上穿梭的瑩澄車燈輪轉流動著,衣著光鮮的時尚男女川流不息的來往行進增添生氣,即便早已結束了營業時間,銀座的街頭依舊充滿著迷人魅力。

  只是,轉進鄰巷,那些璀璨的光華似乎像是燭火被隔去了空氣而熄滅,光芒動人瞬間轉成了種令人失落的靜謐與悄然。只是,從白天變成黑夜,銀座的作息卻也像是配合演出般的由戶外轉進了室內,至少,從那些人群擁擠而吵雜喧嘩的餐廳居酒屋與俱樂部,大概會讓人誤以為新的一日才剛開始。



  寧靜巷裡的大樓,已經打烊的店鋪順著運作依舊的電扶梯往上爬,掀開布簾的小空間裡,只有簡單不多的板前座位與雅致傳統的日式布置。「かつぜん」是專門供應豬排料理的小店鋪,也許,端坐板前品嚐豬排飯,應該會是種獨特新體驗。



  豬排飯前是一連串的冷缽。醃製過的涼瓜是嚐來酸甜淺淡的日本式開胃菜,接續上的先是輕淺汆燙過,表面看來依舊粉紅鮮嫩的豬肉片,配上透明爽脆的洋菜條與各式生菜,是清淡卻又令人驚訝的有趣口感。再來的鮮魚角煮,配上魯筍與薑絲,即便口味重了些,卻還是透著魚肉的鮮嫩好味道。混搭上了竹筍、蓮藕、海帶與蜜地瓜的小拼盤,是充滿風味兼具美觀的主廚特選。似乎,在主菜未上桌前,那些看來雖然是小份量的不起眼累積,已經足夠讓人飽足。



  直到主餐上了桌,豬腰內肉裹上了麵衣,有著炸得看來香脆酥巧的金暖色豬排外皮,輕輕咬上一口是軟細棉密的飽滿兼具鮮嫩口感,沾淋上混著味噌與咖哩味的醬油,有種甘甜味美的醍醐味。同時配上醬菜並搭著碗味噌湯,再加上碗最後一擊瞬間抵達飽足的白米飯,大概是割烹加上豬排飯的令人滿足有趣組合。

  原來,銀座的高級豬排飯就是如此…

  《Wed May25 23:12 2011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冷的天氣似乎最適合來鍋冒煙熱騰的雞湯,即便,韓式的傳統餐飲邏輯裡,熱雞湯反而得在炎熱的夏天裡進食,才能更順勢藉由熱力將體內毒素全部排出。

  夜晚的明洞雖然依舊冷風凜凜,但街上卻仍然是滿滿的逛街人潮。轉進了燈火通明小巷裡,在「百濟蔘雞湯」二樓寬廣的人氣熱絡用餐空間裡,點了鍋熱雞湯。

  韓式小菜先上了桌,同時附著雜糧飯與蔘雞湯必備的人蔘酒。隨即端上的是仍然滾著泡、冒著蒸騰熱氣的蔘雞湯。完整的雞肉擺上些人蔘絲,大概是營養滋補的強力食物,同時,韓式蔘雞湯最有趣之處,大概是拿著細長湯匙撥開早已熬煮到軟綿的雞肉而撥出塞於全雞內的糯米、藥材與人蔘的過程。




  搞不清究竟是雞湯太過滾燙亦或是泡菜過了辣,只知道嚐過了泡菜後再啜上熱雞湯是種熱辣的強烈刺激。尤其是第一次見著的醃蒜頭,紅色辣椒拌上了辛味蒜頭,是種辣上加辛、辛上加辣的刺激再刺激。不想享受那種熱辣的快感刺激,只能慢慢等待滾燙與辛辣逐步散去,同時也再次印證韓國人寒裡飲冰水退散那種強烈刺激的絕對必要。

  走出餐廳,在寒意因為體內的絕對能量而消失殆盡的同時,強烈的飽足難受卻也明顯勝過了那種人蔘雞湯為身體帶來的能量。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石鍋拌飯的起源究竟如何,但石鍋拌飯肯定是最常見的韓式傳統食物之一。夜晚,只想嚐些基本而傳統的韓式拌飯而走進了人氣旺盛的「全州中央會館(전주중앙회관)」。

  照例會先出現的是韓式小菜。無可取替的泡菜是入味的讓人喜愛,接續上盛在熱燙黑色石碗裡的米飯,覆蓋上蛋黃、豬肉與各式蔬菜,看來豐富多彩的樣貌更是引人垂涎。



  食用拌飯,總得使上韓式細長湯匙將米飯與蔬菜與各種材料奮力攪拌。同時讓滾燙熱量,將附著於石鍋邊的米飯吸收熱量而轉成半硬充斥嚼勁而滲著淺焦香的鍋巴。據說餐廳裡賣的是韓國最好吃的石鍋拌飯,也許真是如此,但或許過於平常的食物反而難以讓人領略與比較出美味的差異。同時,不夠熱的石鍋,也讓米飯拌上鍋巴的預期消失幻滅。

  無論小餐廳裡賣的是否真為最佳的石鍋拌飯,但可以確定那種份量絕對足以讓人飽食。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PIERRE GAGNAIRE à Séoul」是韓國最好的餐廳。不論那種西式觀點的論斷是否公平,但至少也對Pierre Gagnaire在亞洲其他城市鋒頭似乎總被其他餐廳所掩蓋的窘境有了些補償。

  建築物頂端35層樓的餐廳,俯瞰出去是首爾的開闊景致。用餐空間裡據說是以法國凡爾賽宮(The Palace of Versailles)秘密花園為基調的設計靈感,混雜著十七世紀的法式優雅以及現代摩登的簡潔線條。只是,雖然餐廳的裝飾簡單低調,但實際的感受卻是用盡了所有的奢華。




  照例,餐廳裡用的是量身訂製的獨一無二餐具。刻烙著偌大象徵Pierre Gagnaire標誌的Bernardaud潔白壓桌盤,是一開始的最深刻印象。繞著壓桌盤的是RIEDEL水晶杯、潔白亞麻餐巾、Christofle銀製刀叉、置於銀環上的Laquiole切肉刀,還有盛在印有餐廳名字小瓷盤上的D'Isigny Sainte Mère AOC奶油。似乎,方才座定就得排出龐大陣勢先下馬威。



  相較於餐具的奢華氣勢,開胃小點(Amuse-Bouche)卻又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小巧多彩豐富的迷你點心,除了視覺上的刺激之外,乳酪、海苔、糖球與火腿的組合,份量雖然精緻卻是強烈的味覺刺激。而混搭著法式、德式與義大利式麵包的組合,不同口感的交錯,配上AOC奶油更添了滑順輕盈的淡麗乳香。



  前菜組合裡,JL Coquet小圓皿裝盛著希臘Kalamata黑橄欖與洋蔥蒟蒻切碎攪和成的小點;生魚片與黑磨菇擺上香草混搭入了口則淺透著特有的植物青草香;至於伴上奶油覆了芥末苗(Mustard Sprout)的焗蛙腿,嚐來除了滑嫩口感之外,更是滿口的奶油香濃與嫩葉清爽。



  主菜是燴小牛肉(Sauted veal with ginger and lime, onion gratin, mango and pineapple)搭配上一小碟Basmati長米與黑米的米糕,以及混了義大利臘腸的生菜沙拉。雜著東西方水果與鮮蔬的切塊小牛肉嚐來鮮嫩入味,隨餐擺上竟然刻著餐廳室內設計師名字OLIVIER GAGNÈRE的Laquiole鋒利切肉刀,即使主菜只需用上銀叉與湯匙便以足夠,卻還是不辜負餐廳用心而將Laquiole刀揮舞虛應一遭(這時端上Pierre的烤菲力可就太恰當了!)。



  接續擺上的依然是一應俱全的JL Coquet刀、叉與湯匙,主餐時的餐巾換成了小餐巾。甜點組合上了桌,焦糖冰淇淋草莓凍、鮮草莓鮮果凍、香草冰淇淋與巧克力紅莓冰沙輪番上陣,又是一連串的視覺與味覺刺激。最後的小茶點(Petit Four),則是呼應著一開始開胃小點的精巧細緻(還真是名副其實的「Petit Four」),迷你到令人愛不釋手繽紛多彩的糖果、果凍與馬卡龍(Macaron)與梅醋,是點綴,也是為用餐過程做了美麗的結尾。

  餐後,輕啜上Cappuccino,配上餐廳專屬巧克力,雖然因為接連的會議而無法悠閒渡過下午,卻也是種令人深刻的用餐記憶。

  《Sat Mar12 1:11 2011 Kore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似乎,距離減肥的目標再次離得更遙遠。

  即便在機場貴賓室裡並未有過多的進食,但是肚裡的淺飽足猶然存在,飛機上的餐點卻又開始排山而來。

  比起過去森村(Noritake)瓷器那種深白交雜的深邃優雅,換上了鳴海(NARUMI)新餐具的飛機餐,整套潔白的瓷器看來有種光潔的明亮活力。至少,亮白色的小沙拉盤,擺上了綠的、紫的、橘的、紅的各式生蔬菜,絕對是種生動而鮮明的美麗搭配。




  經常,飛機餐無論如何烹調,大概也抵不過地面上最簡單熱食的美味。總是,飛機餐大概也只有那些沙拉冷盤還可稱上稱職。對於前菜,不去論燻鮭魚沙拉擠成一團,周圍再圍繞上腕豆的擺飾審美觀是否值得檢討,至少燻鮭魚的口感是充滿著飽滿豐潤。



  換掉了過去的高腳杯,紅酒裝盛在圓渾飽滿的透明玻璃杯裡,雖然像是沒了品酒的高貴優雅,但得來的反而是種豪邁不拘泥做作的自然好感受。啜上口順滑適口的FRONTON紅酒,主餐幸好是還算不難下嚥的雞肉配蔬菜。

  而主菜後像是流水帳般連番上陣的起士盤、奶茶與冰淇淋,源源不絕的極度熱量持續打擊著減肥的決心。原來,肥胖總在搭機日。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到築地不嚐魚鮮而想吃牛丼是種奇怪,那非星期日的一大早跑到築地卻發現休市其實才令人懊惱。

  冷冷清清的魚市場,連場外市場部分店家之外,幾乎也處在關門閉戶的狀態。飢腸轆轆的尋覓著食物,其實並非很想品嚐那些壽司海鮮丼,只剩下依舊是人氣旺盛的「井上」依舊營業著。

  築地場外市場顯眼的角落,經過井上不知已經多少次,卻始終因為沒有特別想吃麵的慾望而從未光顧。難得光臨的拉麵小攤子,一邊冒著裊裊熱煙的大鍋邊是店家煮著拉麵的熟練,而默契搭配店的另一邊店家則是俐落的往碗公舀上湯頭擺上配料。

  端起完成的拉麵往外邊桌上走,不知到過日本多少次,卻才發現竟然是第一次嘗試「立食」。站在桌邊豪邁的吃著拉麵,井上的拉麵異於日本風而偏向中國風,偌大的碗裡盛上大份量的麵條同時簡單擺上大肉片並灑上筍乾白蔥,是在魚市場工作後體力消耗完之餘的強力補充。只是對於一般人而言份量卻似乎過了頭。

  第一次的立食,突然領悟為何日本人總是大口呼嚕窸窣的吸著拉麵,那大概是因為立食時的嘴巴與麵碗距離過遠,不得不用力吸允著麵條、大力的發出聲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算是店裡的第一個客人。只夠同時容納十來個客人的座位仍舊空無一人,安靜的餐廳裡只有站在料理台前注視著油鍋溫度的老師傅,以及偶爾穿梭於廚房之間遞送與準備的小助手。

  優雅而暫時算是寧靜的用餐空間,靠牆的那一側是光潔的三面長檜木吧台所圍繞出的調理空間,即便調理空間應該不算大,不過與一般料理店相較卻算是寬闊。靠牆的木台上擺著各式野菜,那些豐富繽紛的色彩羅列組合,令人更加期待美味料理即將帶來的驚喜。

  如果說天婦羅料理是難度最高的日本料理之一,那坐在距離近藤師傅最近的正前方,似乎更能感受到那種視覺與味覺刺激的強烈深刻。照例先上桌的,是搭配炸物再適合不過的沁涼啤酒,即便,屋外仍是下著雨的凜冽,不過店裡的舒適溫暖,卻讓冰啤酒毫無寒味卻反而是種爽口的甘醇快意。




  略過了雖然美味新鮮,但在天婦羅店裡卻相形失色的生魚片拼盤以及燉豆腐小缽,第一道天婦羅,是看來生動鮮明的炸蝦頭。夾起老師傅起鍋後,小助手小心翼翼以長尖鐵筷輕輕擺至盤子裡的橘澄色炸蝦頭,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是清爽酥脆同時散發著蝦膏鮮味的美味。似乎,料理的一開始便已然進入精彩的誘人入勝。

  裹著酥脆但淺薄麵衣的炸蝦,是豐腴飽滿且彈牙的口感,幸好連續的兩隻炸蝦,才讓人免除意猶未盡的失望。據說,「てんぷら 近藤」最令人激賞之處是品質絕佳的炸野菜,如果由炸蘆筍而言,野菜表面淺薄不著痕跡的麵衣,加上熱燙爽脆乃至新鮮細緻口感,似乎為那種傳聞取得驗證。而炸茄子的軟滑清爽,卻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層次。




  接續上炸沙鮻,魚肉裹上了厚麵衣,但是入了口之後確是鮮嫩綿密。魚肉即便是燙口炙熱,卻也讓人無法不良吞虎嚥。幸好,還可沾上沁涼的蘿蔔泥與清爽醬汁,才讓那種炸物的熱焰微微消除,只是,那種熱與冰的交雜,又是另一種難以言喻的美麗。

  坐在板前,即便少了師傅調理魚生與捏製壽司的動感,但望著天婦羅的油炸過程卻又是令一種截然不同的有趣。調理台上,角落是滿溢成堆的麵粉,野菜沾上調製的麵糊,老師傅的俐落動作,順勢將野菜帶進了油鍋,而在深褐透著剔透的熱油表面擴散滿盈出淡白麵花。四十年老師傅的技藝與職人的專注,似乎就在那種簡潔動作與對於兩口高低溫油鍋的精確火候裡呈現無疑。




  持續一品品接上的是飽滿溫潤的炸香菇、半帶清脆半帶彭鬆的炸蓮藕、包裹紫蘇葉而外皮淺酥而內裡燙口滑嫩的炸銀魚。過程裡除了食物美味,而每一兩品便換上的新吸油紙,以及短時間內便更換上的胡麻油,彷彿像是對於食物的謹慎呵護之外,也是一絲不苟的堅持。

  漸漸,隨著食物的持續精彩,店裡的人氣似乎也越來越旺盛。後來的炸百合以及看來美麗精巧且熱暖多汁的炸小玉蔥都令人回味。而雖已趨近飽食,但入了口開佈散化的炸百合炸鰻魚卻還是讓人無法停止垂涎。



  最後的天茶茶泡飯,份量豪邁的小柱炸得金黃誘人 蓋在潔白米飯上,再倒上溫潤綠茶,麵衣泡了茶湯配上貝柱,是混合著濕潤與嚼勁的雙重口感。至此,雖然早已無法再塞進更多食物,卻依舊忍不住奮勇向前完成任務。

  料理店裡的喧嘩熱鬧與一開始的冷清有著強烈對比,一旁坐著的是似乎與師傅熟識、相約談事的中年男子,另一旁,則是看來多金的老頭以及氣質出眾的美麗女子。在這種小料理店裡,原來不止與師傅的距離拉近,連客人之間的距離也被拉近,即便語言並不相通,但是看著未加字幕的對談而暗自臆測,在品嚐美食之外也是種有趣。

  《Wed Mar2 0:54 2011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麵加上起士醬,聽來大概會是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詭異組合,但真正搭配起來卻發現是種不可思議的獨特口味。

  自製麵條的「三ツ矢堂製麺」賣得也是沾麵,點了據說是超高人氣的「起士沾麵(濃厚チーズソースつけめん)」。

  可供選擇不同溫度的粗麵條,不出所料是充滿彈牙嚼勁的紮實口感,而麵條丟入滲著淡淡柚子香的熱湯頭裡,從碗裡呼嚕吸著沾滿了湯汁的麵條,絕對是種難得的美味。


  然而,真正有趣的是將附上的起士醬攪拌上麵條,原以為沾上湯汁後應該是種不倫不類的奇異味道。卻才發現麵條入了口,濃郁鹹味的湯頭散發著柚子香,同時沾染上起士厚重的奶香於嘴裡蔓延開散,竟是種美味加乘而久難散去。

  也許,早已成為國民料理的拉麵,就得求新求變才能讓人留下印象,而大概也得在街頭巷尾來回追尋,才能不經意遇見獨特的好味道。

  《Tue Mar1 0:27 2011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沾麵最有趣之處,便是充滿著嚼勁的麵條沾上濃厚沾汁所混搭出來的獨特口感。

  即便已然深夜,「つけめんTETSU」卻依然有著熱絡人氣。點了「特製沾麵(つけめん)」,輕輕嚐了口沾汁,魚介類的湯頭是種濃郁純厚,同時卻又散發著淡淡的柚子香。猶然記得「AFURI」散發柚子香的清淡鹽味湯頭,卻才發現原來柚香遇見了濃湯頭原來也一樣得宜。

  沾汁裡有著整碗的豐富,滷煮得軟嫩而肥肉部分卻不油膩的超厚叉燒配上完整玉子與筍乾已是好滋味。而冰鎮得沁涼的粗麵條,沾上溫暖燒熱的沾汁,除了彈牙有勁的紮實之外,又是種冷熱交雜的有趣味道。

  似乎,那種美味,也除了讓人不知不覺得把整盤巨量麵條一點不剩的清理乾淨之外,更是意猶未盡的將沾汁盛滿用以稀釋湯頭的高湯後一飲而盡。大概,對於預計減肥的人們而言,東京絕對不會是個好地方。

  《Mon Feb28 0:33 2011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晚的燒烤店裡人聲鼎沸。

  說人聲鼎沸不知算不算過了頭,畢竟,小小的空間裡其實座不了幾個人就已是擁擠不堪。摩肩接踵的座位混上了微醺時的高亢交談聲,就成了吵雜的熱絡鼎沸。坐在一旁的小座位,聽著吧台前不時傳來的女子激昂聒噪談話聲,似乎,居酒屋型式的串燒店裡,就是用來把酒高談與抱怨,形象與氣質完全不重要。



  也不知是否店裡食物只是點綴,遞上啤酒與現成小菜的速度雖然迅速,不過等待那些熟食的過程卻是漫長。那些燒烤熟食,總得要杯裡的啤酒將要見底時才緩緩上桌。「碳火串燒 寫樂」是標準的碳烤屋,上了桌那些烤得微焦的雞肉料理、透著厚厚脂肪的肥牛,甚至入了口鬆軟開散的烤蒜頭,都是搭配沁涼啤酒的美味食物。似乎,夜裡的歡愉就得如此開始。




  除去啤酒燒烤,穿插上的秋刀魚生魚片新鮮美味,而香菇蛤貝伴炒著起士,也是種有趣的搭配。最後再配上簡單的煮物與飯團,實在就夠讓人覺得酒足飯飽。只是,離開燒烤店之時,熟悉的女子聒噪依舊不絕於耳,或許,燒烤店裡真得是用來高談闊論而不是用來進食用餐。

  Wed Sep22 23:56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PNYC(Doughnut Plant New York City)」是甜甜圈連鎖店。

  其實並非太喜歡甜甜圈那一類的甜食,只是並非太過飢餓的午餐,不想再嚐那些看來豐富厚重的韓式食物,想要簡單的打發掉。DPNYC是極簡流露著些酷勁的紐約風格,點綴著各式顏色的圓圈裝飾,透著吸引人的現代感。不確定那些甜甜圈是否美味可口,只是花花綠綠又不太過誇張的各式甜甜圈一字排開,倒是惹人食慾。



  點了兩個甜甜圈加杯咖啡,體驗紐約人的午餐時間。輕咬了口甜甜圈,鬆軟的口感即便是抹茶口味,流露的卻是相對過份了些的甜膩。幸好多了杯溫熱的黑咖啡,才讓那種甜膩給緩緩抒解。而灑了巧克力粉的甜甜圈,嚐來依舊是鬆軟口感和上甜膩。並非太喜歡那種鬆軟與甜膩的組合,而未吃早餐的空腹卻也讓那種甜膩更加甜膩。

  也許,純粹的美式甜甜圈實在與期望想像落差過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飯店頂樓餐廳裡的自助早餐。

  許多高樓層的飯店總喜歡在頂樓設些餐廳、咖啡廳之類的設施,以讓人在用餐之餘順道欣賞城市本身的美景。若是說窗外的美景多麼惹人深刻倒是不致於,至少,比較過台北、上海、東京、大阪,甚至雪梨那些城市的高空景致,唯一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在雪梨塔的頂樓餐廳用餐一半突然感到整個餐廳「隨風搖曳」時的忐忑不安吧!?而窗外景致似乎未曾留下太多印象,只是,無論景致如何,那些窗外的開闊,至少能讓用餐過程的心情愉悅增加不少。




  傳統的韓式早餐,大概跟日式早餐差不了太遠,大多是醃製過的泡菜、冷蔬菜、米飯,頂多加些滿是紅通辣椒的煮肉或熱味增湯。飯店裡的早餐,照例不可能是那些乏善可陳的傳統韓式早餐。雜陳著歐陸式與美式內容的早餐,搭配著高樓餐廳透明玻璃透入的閃耀陽光,開啟一日的開始。誘人的豐富食物,似乎一不小心就吃得多了些。幸好多了些餘裕的時間,啜上點熱茶,足夠讓那些食物逐漸緩散,假裝慢調的倘佯在帶點熱量的陽光,慵懶渡過早餐時間。




  「Orchid Buffet」的早餐,在充滿壓力的日子裡多了些短暫釋放。

  Fri Sep17 1:13 2010, Kore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日大概不會是造訪築地的好時機。畢竟,配合著魚市場休市而跟著休息的店家佔了絕大多數,僅剩下場外市場為數不多的店家,大概難以滿足觀光客們的需求。不過,若是純粹為了早餐以及打發時間,也許算是例外。

  星期日早晨的築地場外市場,正常營業的店家比預期裡多。至少,那家24小時營業的「築地どんぶり市場」大概不可能不開張。據說是最受台灣人歡迎的海鮮丼店家(是受了某些blog的宣傳吧!?至少幾次都看見台灣人光顧),點了碗傳說裡的築地名物「市場丼」,米飯上蓋上豪邁的新鮮魚生,大概適合那些需要不絕體力的魚師們吧!?

  通常,海鮮丼的魚生只要夠新鮮,整體的味道就不會差太多。豐富一整碗的海鮮丼,倒上些醬油並混些山葵醬,生魚片扮夾著米飯,一口接上一口,享受平民食物給人滿足感。

  原來,看來份量不是太多的丼飯,吃掉一整碗依然令人感到飽足而讓人打消了其他的進食計畫…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承認是為了食材的產地才到「鰭 福元」。

  標上產地的食材經常引人遐想,除了是產地來源的品質保證之外,同時在品嚐到食材美味之餘,也常讓人幻想究竟是何種環境才能夠培育出如此的美味(更或許,是價格的保證)。

  夜晚,又是家躲藏在暗靜小巷裡的小店鋪,不特別注意絕對會忽略的小招牌(還真得是走過兩次而不入),走入地下室是賣著壽司的料理店。總是特別喜歡那種傳統的日本料理店,那種只有簡單板前座位的小料亭,一邊看著師傅調理著食材的動感,一方面享受著師傅對於食材的專注認真,總讓人覺得興味盎然。




  只有九個板前位子的料理店,坐下後立於眼前的,是當日的食材與產地。望著立牌,想像著各項食材的產地,即便那些地點十之八九從未造訪卻依然讓人覺得有趣。江戶前壽司店缺了酒,似乎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麼。依據建議,點了順口的新潟「奴奈姬」,一邊享受著食物,一邊享受著純米吟釀微醺帶來的飄忽輕鬆。



  首先是「鹿児島 串木野」的墨烏賊,滑順軟嫩的口感混合著微溫且粒粒分明的醋飯,一開始就使人驚豔。接著的「福島 相馬」產的星鰈以及「茨城 大洗」的石鰈則是具嚼勁的相對口感。「北海道 戸井」的本鮪,完全沒了酸味的赤身與入口化開融合醋飯的大腹令人喜愛。



  來自「宮城 気仙沼」的鰹魚、「千葉 船橋」的小鰭,與「兵庫 淡路」的真鰺也是種好味道。而產自「愛知 伊良子」的水松貝,嚼來充滿鮮味與脆勁的口感令人激賞,接續上做成軍艦壽司的「北海道 野付」小柱,那種貝類的輕脆搭配上海苔的舒爽,更是種難以忘懷的好滋味。 




  「三重 安乗」的車海老、「神奈川 佐島」的真蛸(章魚)、「青森 鰺ヶ沢」的蒸鮑又是另一種軟密食材的連串,而同樣是烹得軟嫩的「神奈川 野島」穴子,一貫灑上少許鹽、一貫沾上些醬油,雖然調味有所差異,但是入了口卻一樣是軟綿開散的飽滿充實。

  最後來自「北海道 標津」鮭卵的沁涼以及「北海道 天売」紫海胆的鮮甜海味,讓連綿不斷的握壽司劃下完美句點。末了,上了味增湯與熱茶,去掉了那種微醺的輕忽飄渺,幸好,對於食物美味的深刻,並未因此而消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寶亭」裡是種典雅寧靜的氣氛。

  東京的那些餐廳,總經常躲在不起眼的小巷子裡,伴隨著同樣容易忽略的小招牌,其實更讓人難以想像餐廳何以招攬生意。

  艷陽高掛的酷暑天,走在青山的小巷裡似乎是種折磨。幸好不經意間發現了赤寶亭的招牌,否則很難確認那種磨難究竟還要多久。

  推開木門,是雅緻的小走廊,與室外相比,有股涼爽的幽靜。脫了鞋走上二樓,鋪著長毛舒適軟地毯、半掩蓋的木門外則是日式造景,混著洋風的日式佈置,感受著清爽放鬆。

  小餐廳裡賣的是懷食料理。中午時分,享用店家準備的小懷石,份量不是太多,更適合燥熱天氣裡的簡單少負擔。



  略過了先付,前酒後的八寸是魚、漬物、銀杏仁,以及壽司的組合。總得裝盛得美麗多彩的懷石,一開始彷彿把季節旬食蒐羅上桌的絢爛組合,讓人期待著更多驚喜。

  打開來輕透出香氣的蓋物,原來是冬瓜搭上了柚子皮的淡香。清淡卻甘口的醍醐味,再夾起一小口悶煮到軟嫩卻是輕彈的煮穴子,搭配湯汁,組合出種輕快的美味。



  從透明玻璃壺裡倒些冰得沁涼的「出羽櫻」,純米吟釀輕啜滑柔順,讓一樣冰鎮透涼的赤身與真鯛生魚片加倍爽口。煮合的湯頭同樣充滿甘醇,柔滑細膩的豆皮,搭配上細緻但淺脆的綠苗,視覺與味覺都是絕妙平衡。

  天婦羅的表現,最誘人之處在於裹著淺薄麵衣,咬進口後柔細化開散溢的炙熱鬆軟炸魚。據說,天婦羅是最需要功力的日本料理,赤寶亭雖然不是天婦羅的專門店,而且只是簡單的淺嚐輒止,卻同樣讓人感受到日式炸物的好滋味。

  最後的冷麵,絕對的彈牙口感與沁涼,同樣是夏日午間的消暑好味道。炎熱天氣裡的懷石午餐,雖然簡單,卻令人深刻回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麵店充斥的惠比壽,據說因此成為拉麵的激戰區。在此狀況下,欲於諸多競爭者中勝出,或許店舖的「特色」更形重要。

  「AFURI」應該算是有特色的拉麵店。初嚐一口,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種清新芬芳的明顯柚子香。淡麗清爽的鹽味湯頭,透明金亮裡配著細麵,整體而言是種恰到好處的平衡組合。


  輕炙過的厚叉燒,透露著種表面微焦的視覺美味。不若一般叉燒的入口即化,AFURI的厚切叉燒帶著點彈牙嚼勁,卻又乾脆好入口的爽綿的特殊口感。似乎,清爽的湯頭、細麵已經夠令人深刻,加上獨特的厚叉燒,更是補足甚至凸顯著淺湯頭與細麵上的話充實感。

  拉麵即便美味,在炙熱夏日依舊是種熱上加熱。忍不住誘惑要了杯店內限定的黑麥啤酒,沁涼透心的極度滿足彷彿是酷暑地獄裡的唯一救贖。原來,夏日裡就得拉麵配上冰啤酒才對味。

  Sat Aug28 23:21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齋橋的夜裡燈火通明,人潮攜來嚷往的街上,拐彎轉進的小巷子,躲藏著一家家的小餐廳。數目繁多的餐廳其實不見得都是高朋滿座,但循著窄小樓梯登上二樓,推開一旁的小門,卻是幅熱絡喧嘩的用餐景象。

  窄小的用餐空間其實位子並不多,僅有的一間包廂裡看來像是家庭聚會,餘下的全都是板前座位。幾乎滿員的板前,僅空下了最角落的位子等待訂位的人。若不是事先訂了位,即便進了門,大概還是得抱憾而歸吧!?

  即便「桝田」賣得是應該優雅的懷石料理,似乎已是酒過三巡而充斥著高談闊論與嬉鬧笑聲的板前客人,卻讓店裡的氣氛感覺像是居酒屋般的充滿著熱切情緒。而料理台後不停歇準備著食物的大廚與師傅們,那些持續的專注與俐落的動作,更使得店裡的氣氛不斷加溫而期待著一道道的懷石美食。



  一開始的先付,裹著薄麵衣的炸銀杏仁飽滿紮實,帶著綿密又彈牙的特殊口感。接續上的八寸,精緻有趣的拼盤。各種旬味鮮蔬做成了果凍,加上醃漬章魚一半是軟嫩順滑搭配生菜絲的清脆,另一半則是吸盤處的爽脆節奏感。而挖空了心替換上內餡的玉米、填上果凍點綴芝麻裝成西瓜狀的小桔子,都讓人對拼盤的巧思留下印象。

  蓋物彷彿是把大阪燒丟進濃湯裡的烹調。不過輕輕撥開湯裡的「大阪燒」,原來是豆腐做成的小丸子,柔細軟順的口感融合上炙燙濃郁的湯汁,是種難以忘懷的滿足。




  再來的向付,鮑魚、海膽、中腹等各式魚生的豐富組合,視覺上已經足以滿足。而大方豪邁的海膽盤,雖然還差些沁涼海味,但是細細品嚐已夠甘甜,灑上點鹽更突顯出海膽的美味。

  油物配上冷し缽。一邊是充滿熱力能量的炸蝦,另一邊則是絕對沁涼的冷麵線。一熱一冷的相對組合,像是不搭的對比,但酥脆的蝦頭與熱燙的蝦天婦羅後,配上冰鎮到雖細但卻充滿嚼勁的麵線,反而是種冷熱的融合。




  至於魚片加上菇類野菜的碳火小鍋,將生魚片在鍋裡輕輕汆燙,舀上點湯頭再滴上點檸檬汁,就是種簡單確是新鮮的好滋味。最後,悶上一整隻魚的御飯,攪拌後雖滲了些魚肝的腥苦味,不過搭配上醬菜熱湯,依舊是另一種獨特的體驗。

  末了,送上一杯適合時節的新鮮現榨沁涼桃子果汁,彷彿為整個令人滿足的用餐過程,劃了個清新舒暢的句點。

  Fri Aug27 23:19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機上的食物,又是號稱「中華美食篇」的主題餐食。舉著「喜來登天寶閣」招牌的飛機餐,混合著中西日各式風格。

  前菜是巴馬火腿(Parma Ham)伴蜜瓜,前菜即便多了點粗糙依舊算是可口。偏硬少嚼勁的麵包似乎有些令人惋惜,蔬菜沙拉淋上日式柚子醬,是種平淡的味道。而日式冷麵看來有趣,不過,同樣少了口感的冷麵,大概吃起來也很難像冷麵。



  招牌食物是主廚特別設計的「梅子鴨」。鴨肉吃起來雖然份量十足,但是再加熱的飛機食物,無論食材如何新鮮(不過也不可能),經常有總完全不知所云的感受。或許,那時的鴨肉就是因為菜單上標示的是鴨肉所以才成為鴨肉。



  似乎,唯一堪稱有味道的,反而是Gamay葡萄釀製成的清淡Beaujolais,反而是餐後的簡單水果。至於,咖啡附上的迷你馬卡龍(Macron),似乎有種讓人聯想到大陸黑心食物的一體射出堅硬口感而令人大失所望。

  原來,飛機上的食物還是不要讓人太過期待,無論何種艙等都一樣。

  Wed Aug25 22:32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