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歐洲, 食物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巴黎,國泰航空CDG機場的貴賓室也得入境問俗。

  就如同台灣、東京、首爾及香港的貴賓室分別得供應上牛肉麵、壽司、泡菜跟擔擔麵,巴黎的貴賓室裡,最引人目光的大概是一排排粉色系的Macron與乳酪盤。

  對於貴賓室裡的食物早已不在意是否豐盛澎湃,許久時間,貴賓室就只是一種延續工作的中繼存在,至多就只是要碗麵或倒上滿杯的紅酒,一方面逃避不是太好入口的飛機餐,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多了微醺以求得好眠。




  只是,距離那種半漂泊的日子漸趨遙遠,在充滿法國味的食物裡卻有種像是初次接觸機場貴賓室的興奮。若要說貴賓室裡的食物是否好吃,肯定讓人不置可否,但若說那是聊勝於無,或許又太過對不起準備食物的用心。

  Macron與Cheese盤加上高腳杯裡冒著緩冉上升微泡香檳是令人愉悅的開始。生菜葉拌著醃橄欖火腿肉與芝麻葉,淋上黑醋橄欖油再繼續著白酒,原本只想淺嚐輒止卻讓人難以止步,卻還得啜杯咖啡來上盤牛肉。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較之於那些專一致志別無分處的麵包店而言,總覺得連鎖麵包店的展店數目應與美味成反比。只是,在已成了國際連鎖店的「Eric Kayser」裡隨意買了可頌麵包,卻是意外的好味道。看來美味誘人烤得金黃的淺淺酥脆外皮,包裹著紮實並混雜鬆軟口感的平衡,咀嚼之間慢慢滲出奶油香味卻不過膩,簡單的可頌麵包已足夠讓人存在期待。




  大概算早的清晨,同樣早起的麵包店成了出門前的早餐好地點。步進店裡,忙碌的店員依然持續準備著店裡的工作,但是已然擺滿了架上的麵包,對著空腹了一整晚已感飢腸轆轆而惹人垂涎之外,也滿足著絡繹不絕上門外帶麵包的龐大需求。




  麵包店裡的早餐算是種速食般的簡單,簡單的塑膠盤盛上迷你麵包,簡單的從冷藏架裡取上現成水果切片奶酪柳橙汁,即便沒有高貴店裡的隆重裝盛,卻也是同樣一應俱全沒有馬虎。

  只是,無論如何簡便,都得來上一杯現煮熱咖啡、都得來上兩顆半熟水煮蛋才算是夠巴黎味。麵包店裡的早餐,簡單,但美味與滿足卻更甚某些所費不貲的名店。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小時營業的豬腳餐廳,即便夜深依舊門庭若市。

  Les HallesAu區域曾經是過去巴黎最大的市場。那種傳統市場周邊,總是因此有著許多為了餵飽市場裡工作的小販商家而出現的在地食物店。就像台灣傳統市場裡的滷肉飯、築地周邊的拉麵與海鮮丼,到了巴黎,那些簡單而實在的存在便轉成了巴台前不需等待太久就可豪邁吸允的生蠔、大口啃啜的烤豬蹄。

  「Au Pied de Cochon」裡的裝飾充滿著古典的金碧華麗,但依舊逃不過寸土寸金卻得把餐桌擺得靠攏密集,只是,倒也因此與鄰桌的用餐的人們挨得更近,也更融入巴黎的生活裡。

  餐廳裡的麵包不算是極佳,反正就如同米飯般存在著的麵包,在大部分時間只是為了稍微滿足菜餚上桌前的飢腸轆轆,以及菜餚不夠後的生理飽足。只是,替換掉常見的奶油,伴隨麵包上桌的成了混上油蔥與豬油的豬肉醬,入了口滲出的親切微微豬油香,反倒顛覆了傳統的法式奶油香而讓人深刻。




  在餐廳裡點上些傳統菜餚。覆著烤得焦黃Cheese的洋蔥湯嚐來其實並未太夠味,倒是厚得紮實的Cheese與麵包,是種足夠讓人飽腹的前菜。以豬肉聞名的餐廳,。

  而烤蝸牛的口感鮮嫩但是香草調味稍嫌不足,還好紅酒的橡木味、輕淺果香與酸度稍微彌補上那種味覺的缺憾。

  豬肉當招牌的餐廳裡,連生菜沙拉伴上的也是彈牙的豬腳肉。而接續上的大豬蹄烤得金黃酥香,不過皮質偏高的部位倒是難以確認如何入口,卻是成了種曾經到此一遊的象徵存在。




  同樣供著各式海鮮的餐廳裡,雖說總得體驗上那種豐富澎湃的法式海鮮盤,但總覺得那些海鮮絕對比不上台灣的好而捨棄,只點了幾只來自布列塔尼的3號生蠔體會大口吸允的豪邁。只是,與豐盛海鮮盤同樣規格的圓鐵架上擺著滿覆碎冰的大鐵盤只擺上幾只生蠔顯得有些孤單乏味,想再添上那些紅的蝦蟹與深綠的蚌蛤增加視覺感受的衝動念頭,卻幸好在已然飽足之間漸漸放棄。

  深夜的緩緩慢食,靠著左邊五、六個人像是來自義大利的老人外地客,靠著右邊的則像是在地的男與女。左邊像是拘謹多了些的義大利老男人,對比起右邊年紀大概不遑多讓,但是不斷調情而讓對面女士心花綻放的法國老男人,似乎,義大利男人在此時略遜一籌。原來,桌挨著桌的其他好處,是除了方便觀察鄰桌菜餚是否可口之外,也可就近體會用餐顧客們互動的有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太多時間造訪Ru Jean-Nicot的店鋪,只好隨性在「Bellota-Bellota」位於百貨公司裡賣簡食攤位的小吧台嗜火腿。

  攤位上賣著來自西班牙的火腿。一支支風乾熟成的頂級火腿高掛架上總令人產生遐思,而斜在架上已經被切去了一大部份的風乾豬腳,剩下的部分是雪白的油花以及深紅色的火腿肉。不知為何,伊比利火腿(Jamón Ibérico)那種黑豬肉的深赭紅色乾肉削成薄片,綴上的大理石般雪白油花看來總是讓人垂涎欲滴,是種懷念已久的美味。




  要了「火腿三部曲(La fameuse trilogie Bellota-Bellota)」,一次品嚐來自西班牙三大產區的美味。伴著火腿同時奉上了醃橄欖、麵包與馬鈴薯泥,同時也點了杯西班牙的Coma-Vella紅酒。混了Ggrenache、Carbernet Sauvignon、Syrah以及Carinena的各種味覺的紅酒味香帶點厚實,大概是搭配火腿的好選擇。




  Valee de los Pedroches肉味偏濃厚、 Guijuelo偏乾但是細嚼後滲著迴長肉香,至於Huelva-Jabugo看來脂肪偏多,但雪白油花卻是入口即化的滑而不膩,似乎,這就是期待已久的美味。啜上一口紅酒混上餘韻迴繞的火腿香,配上麵包沾著蕃茄、橄欖油與蒜頭混搭成的醬汁,或是舀上一口其實偏乾但淋上些紅Balsamique醋卻顯得好味的馬鈴薯泥,原來,只要很簡單,就可以很美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黎左岸的小徑裡,總能找到些讓人驚喜的小餐廳。

  「Ze Kitchen Galerie」用餐空間向著街上的那一面是透明的落地窗,而用餐空間裡則同樣以透明玻璃窗隔出了開放式廚房。不大的餐廳就如同巴黎其他小酒館總得將空間充分利用而桌子挨著桌子,相隔的距離近到總要把將桌子往外拉開才足以讓裡面的人勉強進出。至於情況相去不遠的廚房,不大的空間擠進了七、八名廚師像是沒有多餘轉圜空間般地把空間的安排達到淋漓盡致。

  簡潔不加綴飾的空間,牆上高掛的幾幅抽象畫像是為了契合餐廳名稱的意涵,只是,與餐廳名稱的呼應,不只牆上的畫作,就連提供的菜色都一樣豐富多彩。即便餐廳裡提供的是法國菜,但是菜單上的菜色看來卻是種與東方元素的強烈融合。



  炙蘑菇綴上幾片香菜淋上乳白色醬汁,豐潤的蘑菇混上了香茅與奶香的泰式元素,嚐來並不突兀反而多了種交織相容的契合。生蠔搭配蛤蜊混合生海膽再綴上紅石榴與紫花綠葉,只能說上桌時視覺驚豔持續刺激加成著海鮮盤的旬鮮美味。

  櫃臺的一角擺著主廚William Ledeuil所著的烹飪書籍,大概,用餐時穿梭於餐桌間招呼客人的主廚,總以能夠使用再簡單不過的元素拼湊出餐盤裡的藝術品而引以為樂。




  接續上的主菜依舊是視覺跟著味覺的激昂澎湃。煎鴨肉表皮是輕淺的酥脆配上五分熟的鮮嫩,搭配上無花果、酸豆、芝麻葉再淋上深褐色的酸甜醬汁,是種美味不斷的連串刺激。同時裝盛上的鴨肝餅,甚或是彷彿讓想起台式風味的炸肉丸,都像是跳脫傳統法式巢臼的有趣新意。至於,軟殼蟹炸天婦羅、炙烏賊再加上炸蘑菇,其實只是食材簡單原味的組合,但均衡的調色滿足視覺,帶著西式日本料理興味的菜餚同時也絕對滿足味覺。

  甜點是帶著Wasabi味的白巧克力冰淇淋,搭配上了熱帶的芒果與紅毛丹,褪去了傳統法式甜點的甜膩之餘,更是種讓人感到新奇的細膩。小餐廳裡食材簡單卻有著令人驚喜的創意,似乎,較之於那些所費不貲卻倍感拘束的高級餐廳,Ze Kitchen Galerie或許是種更讓人感到歡愉的所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在巴黎至少就得有一天在左岸醒來。

  想像在朝陽初昇的微亮清晨,挨在塞納河畔的石階上,手中的黑咖啡飄著香,緩緩輕啜著那種帶著苦酸味的刺激,真切的感受著時間的慢慢流逝,大概,在巴黎左岸,時間只是種讓人忽略揮霍的存在。

  只是,深秋的溫度依舊顫人,寒風同樣刺骨,想像只能是想像,還是得在溫暖的咖啡店裡陪著巴黎慢慢醒來。1884年開張的「雙叟(Les MEUX MAGOTS)」,小小的咖啡店,沒有華麗動人的布置,只有店名由來高掛在牆上擺了一百多年的兩尊身著遙遠東方清朝官服的老木雕,還有歷史流轉中曾經光臨雙叟的一幅幅沙特、海明威那些故去文人照片與名牌。也許,與其說是喝咖啡,倒不如說是追尋那種時間流逝的令人追憶。




  說是賣咖啡,或許更像景點的極度觀光化小店,早晨大概是必避開擁擠觀光客的絕佳時機。店外的露天座位,是巴黎人享受清晨、享受奢侈陽光的好地方,只是,隔絕那種冷天氣,店內的座位只有看報殺時間的老婦人與相約談事的男人們。




  烤得微微黃焦的厚土司,抹上濃濃的奶油,同時混上那種微酸醇香不加糖的深褐色咖啡,應該讓早晨更加清醒,卻在步入店前的凜冽的短暫清醒後,因為店裡溫暖悠閒反而加更慵懶慢調。或許,百年歷史堆積的小咖啡店裡,不需清醒,只需緩緩讓時光流逝,讓自己成為店裡歷史的一個小片段。

  只是,在短暫倘佯在晃神不切實際的片刻後,卻還是令人驚覺時間的存在而瞬間意識到自己也觀光客的真實而匆促趕赴下一站。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 Meurice」是巴黎的六大飯店之一,也曾是許多貴族元首們入住巴黎的最愛。

  步入以飯店命名的餐廳,感受到無與倫比的奢華貴氣。據說啟發自凡爾賽宮的和平廳(the Salon de la Paix),由設計師Philippe Starck所重新演繹過的室內陳設,金色的紋樣、大理石的柱飾、華麗的水晶燈、古典風格的壁畫與鑲嵌的彩色地板,似乎就得讓用餐氣氛完全契合那種飯店剛取得的「宮殿級」尊榮。只是,充滿貴氣的古典用餐空間裡,主廚Yannick Alléno提供的卻是異於傳統的創意菜餚。

  Amuse-bouche是小點心的組合。裝盛於雞尾酒杯裡的白色泡沫杯緣抹上深褐色的碎末、黑色石盤上的金黃色炸小球,以及綴著金邊小碗裡的透明果凍小點。似乎,餐前小點的樂趣來自於無法依據外觀觸覺味道的期待。原來,三道小點即便看來各異,但是卻都是把那種鮮明的蕃茄味以不同方式呈現。

  接續上的精緻小碗裡擺了翠綠色的水田芥,倒上同樣是綠顏色的冷湯,也同樣讓人猜不著。直至慢慢舀著品嚐,才發現原來冷湯裡還包覆著煙燻鮭魚餃。




  前菜大概也是連串的有趣組合。火腿汁做成了凍再淋著奶油汁並灑上些肉豆蔻,算是種新奇滋味。其後的燉飯混煮著Comté Cheese與羅勒原本已經飽滿的濃味,再搭配上牛肝菌及培根餃,除了讓口感提升之外味覺更是多了種層次。至於覆上各式瓜子的煮南瓜配上Mousse,小巧精緻之餘也是種輕緩的飽足。




  主菜是鴨肝派佐上小洋梨並淋上醬汁,搭配西班牙Rioja產區的Propiedad 2008年溫度酸度皆適中的莊園紅酒,襯托著鵝肝與配菜的對味與微醺,使得用餐過程多了點歡愉。Gruyere Cheese與綴上孜然子香味的麵包加上葡萄,混和出味覺的淺淡平衡而讓一連串的味覺刺激稍做舒緩。




  據說,主廚Yannick Alléno最初是甜點師傅,或許因為如此,就連正式甜點前也得來上幾樣小品當作味覺轉換的過場。做成無花果模樣的小點,敲開品嚐是淡雅甜味,肉桂果的小糖果再加上帶著橘味的棒棒糖,只能說餐廳大概極其用心想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只是,正式的甜點巧克力舒芙雷,彷彿是種只灌進甜膩純巧克力的過份存在,讓人不得不趕緊要上杯黑咖啡的濃烈以中和那種使人難以承受的甜與膩。




  難以確認究竟花了多長時間享用午餐,不過,午後時刻燦爛的陽光透過頂上的透明玻璃灑在桌面上,似乎是種巴黎人夢寐以求的暖洋照耀。或許,一日之計就該在於這種慵懶慢調的用餐裡慢慢度過。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Macron源自於LADURÉE,那說Pierre Hermé是Macron的代表大概也很少有會反對。

  在巴黎,Macron肯定是種不虞匱乏的存在,無論甜點店、巧克力店甚或是麵包店,總是隨處可見那些紅的、綠的、黃的、紫的,包著甜蜜內餡的各式顏色小圓餅,大概,少了Macron的巴黎肯定會少了點巴黎味。

  若要說Pierre Hermé的Macron比起其他店家有何差異,大概從總能見到的店員拿著一個個的大盒子,應付挑選Macron的排隊人龍看出端倪。從那些色彩繽紛裡挑起一顆Macron,入了口感受到的先是輕彈即破的薄脆外皮,連接上同樣輕柔的餅身之後,綿密黏牙卻不過份的內餡總散發出各式甜味而讓人流連回味。那種深刻的記憶,大概第一次在東京青山的Pierre Hermé店鋪裡嚐過之後就讓人再難忘懷,而成了每次到東京總得抽空再訪的所在。



  比起東京,在巴黎更是種與胖子甜點師傅更接近的接觸。巴黎店裡的Ispahan是Pierre Hermé仍在LADURÉE工作時期的發明卻更勝於藍。粉紅色的大Macron包覆上玫瑰奶油、覆盆莓與荔枝再點綴上上玫瑰花瓣,深怕切開甜點後會破壞那種精緻美麗的小心翼翼,入了口之後是餅皮的輕脆、覆盆莓的微酸、奶油的甜味與玫瑰香,再加上荔枝的清爽所平衡出的巧妙交織。



  至於另一個招牌般的存在,比千層派再多上千層的「兩千層派」一樣是讓人難以下手的甜點。似乎,只能以最迅速的俐落下刀切開以免破壞那種層層交疊的美感而讓吃相變得不優雅。入口後派皮與甜甜內餡交互混和,是同樣俐落的紮實爽脆與濕潤甜味的不致乾澀所搭配的好滋味。

  對於Pierre Hermé顯然已有太多的讚譽,然而,親自嚐過之後的味蕾觸動與清晰記憶卻是最真實。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TAILLEVENT」感受到的是傳統法式餐廳的典雅與穩重。

  室內原木褐色為主調的空間布置,得宜沒有多餘綴飾但感覺起來卻是溫暖雅致,穿插擺上的泛著淺綠的銅雕與用餐空間融入一體而增添藝術氣息。侍者的招呼動作優雅不怠慢也不拖泥帶水,歷史悠久的老餐廳,彷彿想要極力恢復榮光,找回保有超過三十年但卻已經失去的第三顆米其林星。



  提供法式傳統菜色的餐廳,大部分就是將法國菜應有的元素基本而紮實的呈現。奉上溫熱乳酪球與冷湯後,輕啜口來自Loire Valley的白酒準備並期待菜餚的來臨。前菜上了桌,乳白色奶泡下的是Riesling白酒烹煮來自David Hervé家族養殖的生蠔配上水芹葉。也許應該是滿溢典雅奶香與濃厚海味的生蠔,似乎還是因為嚐到的些許腥味而打折扣。但擺盤精緻的鴨肝醬,濃密風韻配上麵包塗上榅桲果泥醬再搭配上白酒淺淡的礦物味,是種前菜應該呈現的美味。




  特級鄉村烤雞(Suprême de poulet fermier rôti)嚐來依舊像是肉雞而少了期待裡帶點淺彈的口感,但是柔嫩飽滿不乾澀的肉質與帶上淡淡的香脆並佐上秋天的季節煎時蔬,彷彿是種充滿法式傳統味的親切。Compiègne野豬肉燉得是香嫩入味而好入口,配上淡淡果香酸度適中的Burgundy紅酒,十分容易讓人沈浸午間的慢調用餐時刻。




  中場休息是細緻的羊乳酪配上南瓜醬,接續終場的的瓜納拉(Guanaja)巧克力蛋糕,以及帶著豐富水感且合宜而不過於甜膩的水梨塔,即便整體份量看來並不多,卻已然讓人絕對飽足。而最後,多了些甜的Petit Four配上飄著香濃的黑咖啡總會是種絕佳的中和與平衡,也是對於那種飽足的最好結束。




  大概,令人感覺舒適的用餐,無關乎餐廳本身究竟有多少顆星。只是,用餐過程的注意力,似乎大部分停留在鄰桌單獨赴宴看來挑剔的客人身上。不確定這類連菜單酒單都像是當成書籍慢慢品味並不斷提出各種問題的客人是否常見,或許,那又是美食之都多如牛毛的美食評鑑員之一。也或許,那又是在這類經點餐廳總能遇見的有趣興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黎的早晨,在香榭大道(Les Champs-Elysées)裡醒來。

  少了夜晚的奢華貴氣,早晨的香榭大道除了像是趕赴工作的過往行人,只有一種充滿清新的脫俗幽靜。夜晚「LADURÉE」的擁擠與店外的排隊人龍,總令人想起東京銀座三越百貨裡,狹小空間的分店等待買Macron的排隊長龍,早晨的「LADURÉE」,少了那些大概不會早起光顧的觀光客,在只有幾桌客人的典雅甜點店裡,挨著窗邊靜靜享受一早的靜謐。




  開業超過一百年的店鋪,發明了Macaron,而店家的悠久歷史,轉化成那種色彩繽紛各種顏色的誘人小圓餅,也呈現在那些粉藍的、粉綠的以及粉紅的雅致設計餐具間。店內肯定是女性最愛的夢幻感,搭配著雅致的銀製麵包盤,擺上幾個迷你麵包可頌奶酥,厚厚抹上香味濃厚的奶油再配上新鮮柳橙汁,大概是一天的美麗開始。




  至於即便早晨大概不會是享用甜點的正確時刻,卻還是忍不住要了傳聞已久的Macaron。焦糖鹽花(Caramel au sel)的優雅帶點淺香與巧克力的濃味,啜上口灑著巧克力粉的咖啡,大概會是種讓人忘卻時間的悠閒慢度。而粉紅誘人的Ispahan,總讓人不知如何入口而擔心破壞那種小巧精緻的嬌豔欲滴。

  其實,出身LADURÉE 的Pierre Hermé所提供的Macron與Ispahan,絕對是種青出於藍的令人深刻,只是,百年老店裡,依舊讓人享受著周遭優雅的氛圍。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 Mesturet」較像是Bistro風,在這種餐廳總有種肆無忌憚的放鬆感。入了桌即時端上的醃橄欖,是常見的法式小菜。在夜已深的小酒館裡,卻是為了晚餐而來,也總得先要上一杯紅酒搭配小菜醞釀用餐好心情。

  中等酸度的波爾多紅酒在嘴裡緩緩流淌品嚐,飢腸轆轆地期待著可口菜餚。上的前菜是葉菜煮,只是內餡換成了蝸牛肉,切上一口細細品嚐,並未煮得爛熟的依然菜葉維持脆度,包裹著口感裡帶著嫩的蝸牛肉與蘑菇、蕃茄的內餡,豪邁沾附滲著奶油香濃的醬汁,卻是齒頰留香的好味道。




  主菜之一是煮羊腿,柔嫩多汁的羊肉應該算是美味菜餚,只是多出的腥羶味卻讓味道打了折。至於義大利麵配上的是牛腰片。半生熟的鮮嫩或許是老饕的最愛,但是不喜歡吃內臟,卻在唯一遇見提供中文菜單的餐廳裡,看著中文菜單而點錯菜。只能說,點錯菜的原因絕對並非來自對於菜單書寫文字的不熟悉。

  夜更深的巴黎,小酒館裡正開始酒酣耳熱,門外的寒風抵不過酒精帶來的熱情。只是,遊晃終日的疲憊無法繼續陪伴小酒館的夜,只能在酒足飯飽之餘悄悄離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ANGELINA是貴婦們的下午茶最愛。

  在巴黎市區最大的驚喜,總是不經意就能遇見那些歷史悠久的名店。不確定ANGELINA是否算是清單裡的名店,但既然是不經意的遇見,就該不經意的推門入內。

  不算晚的早晨,店裡幾乎卻是一位難求的人氣熱絡。ANGELINA Breakfast的內容是麵包、果汁,再配上杯招牌的香濃巧克力。很難說麵包的味道是否令人青睞,只能上了桌的麵包其實只是種餵飽肚子的存在。也許,術業有專工的巴黎餐飲業,只該把重點擺在招牌食物上。




  只是,要了據說是巴黎最著名的蒙布朗(MONT BLANC),塑成條狀的栗子醬整齊交織成誘人甜點,輕嚐一口固然是紮實的的濃郁,但是同樣也多了甜膩的過多份量,只能佩服巴黎人對甜食的接受度。若再搭配上熱巧克力,肯定是種熱量的爆裂破表。幾乎是純粹加熱可可亞不假稀釋的濃滑,伴之而生的是對純粹礦泉水的加倍需求,而不知算是窩心或陰謀,附上的一小杯白色奶油,可讓熱巧克力更加香滑,也能讓熱量破表再破表。然而,對於大部分造訪的遊客,肯定還是選擇後者…




  最後附上的蛋料理,選擇做成蛋餅的烹調方式。似乎,蛋餅本身美味與否已非關鍵,蛋餅的出現其實已成了一種中和甜味過度刺激的存在。大概,想擠進巴黎的貴婦圈,就得先對甜食有著超凡的接受能力。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ualtiero Marchesi」是義大利最有名的廚師。   步入義大利最有名廚師的餐廳裡,白潔的桌巾上是深綠色水晶杯。杯子裡盛了些水,水裡的微細氣泡冉冉上昇,更映襯晶著水晶玻璃的晶瑩剔透。   白色的壓桌盤上妝點著黑色的流暢音符,呼應著史卡拉歌劇院(La Scala)裡,以歌劇院為名的餐廳(Ristorante TEATRO ALLA SCALA)的悠揚。在「il Marchesino」,捨去無法聆聽歌劇院裡美麗天籟的聽覺遺憾,享受餐廳裡的味覺體驗。



  餐廳裡讓人驚奇的,大概是首先「端」上的「iPad菜單」。即便電子菜單並非首次聽聞,但第一次看見食物的美麗照片躍然眼前,依舊令人吃驚感興趣。

  麵包藍上了桌,是現代義式的繁多組合,而開胃小點(Amuse-Bouche)裡白乳酪(Mozzarella)正式地裝盛在鋪著黑紙的白盤上,姑且不論是否讓美味加倍,不過乳酪的淺淡奶味與綿密口感,是種純然義大利式的感受。




  前菜是切成方正的起司塊炸成了金黃酥脆,淋上同樣散發奶味的醬汁,像是奶香的加乘再加乘。第一道餐(First Course)是招牌的燉飯(Risotto zafferano),看來黃澄可口分明美觀的米粒點綴著番紅花,既有的半生熟口感帶著微酸奶味,細嚼後是種淡淡微細緻流長的香。而第二道餐(Second Course)是燉得軟嫩的犢牛肉搭配上滲些焦香味的時蔬。只是美味裡義大利人的口味厚重過了頭,鹹上加鹹的難忍,幸好啜上一口微甜的白酒而多了些平衡。

  最後依然還是上了連日來不知嚐了多少回的提拉米蘇(Tiramisu)。預期中的甜膩口感,只好如同侍者最誠摯的建議,在義大利就該享樂,減肥,留給明天。

  Fri Dec2 15:26 2010 Italy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irmione小城裡的小餐廳,依靠著加達湖(Lago di Garda),往外望出去是遼闊寧靜的湖面。窗外凜烈的空氣,讓寂寥的湖面顯得更加蕭瑟,幸好還有湖邊那些悠閒水鴨以及滑翔覓食的水鳥,才讓凝滯的空氣多了點動態生氣。   如果說在這種安適寧靜的環境用餐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那「LA SPERANZINA」的食物應該得令人激賞。   舖著潔白亞麻桌布的餐桌,把銀製的刀叉襯得更加雪白。透明綴著藍的水晶杯,加上從水瓶裡倒出的礦泉水,似乎更讓人感到沁涼甘甜。




  一開始的開胃小點(Amuse-Bouche),是南瓜派搭配著微甜的玉米醬。前菜的煎鴨胸也許是火候過了頭而有些乾硬而缺乏濕潤。接著的千層麵(Lasagna),各種蔬菜層層相疊,雖然賣相欠佳,不過溫熱的菜餚在微涼的天氣裡多了些暖意。

  主菜是培根捲豬腳肉,巧緻可口的菜餚看來令人垂涎,只是培根裹著原本已然存在鹹味的煙燻豬腳肉,卻彷彿是鹹上加鹹。不過,或許也因為如此,也讓杯裡的礦泉水更加甘美甚至成了種救贖。




  接續上過了甜的焦糖慕斯,讓人驚喜的卻是餐後的小甜點(Petit Four)。繽紛顏色的各式軟糖巧克力與甜點,美麗的羅列在金色的小樹上。賞心悅目的擺盛是對視覺與味覺雙重刺激。

  湖畔的小餐廳,如果說美麗的景緻真得讓食物的美味加乘,那或許是因為心理因素使然。

  Wed Dec1 22:32 2010 Italy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尼斯(Venice)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邊的老咖啡店,開業於1720年的「FLORIAN」據說是世界最老的咖啡店。   豔陽天咖啡館外擺上鐵桌鐵椅讓人喝咖啡曬太陽,而聖馬可廣場漲潮淹水時,身著端正西裝的服務生迅速收拾起椅子,而遊客簇擁擠到木台上的景象似乎早已成為人們對於威尼斯的深刻印象之一。



  有人說,聖馬可廣場本身就是家大咖啡店,沿著廣場邊的那堆冠上「CAFFÉ」的小店,不過就是大咖啡店的小部門,甚至到了門可羅雀的寒冬,各部門甚至還會輪流營業,已維繫整個大咖啡店的正常運作。無論說法如何,真正到訪印象裡的小咖啡店,依舊讓人有種莫名的期待與興奮。咖啡店裡金黃亮橙的燈光營造出種溫暖舒適,而牆上壁上的精巧繪畫與細緻雕刻,更讓人感到種雍容美麗的絕對奢華。



  簡單的點了咖啡與甜點,食物搭配銀製餐具上了桌,準備享受古老咖啡店給人的雍容與華貴。據說,在義大利喝Espresso,就得要提起小杯而迅速將咖啡一飲而盡。學義大利人喝咖啡,先來上一杯Espresso同時迅速飲盡,應該算是濃烈的咖啡,即便充滿了苦澀依舊得提起精神、發揮勇氣。



  嚐了口提拉米蘇(Tiramisu),幸而未過甜膩加上細緻的口感,是飲盡Espresso後的甜美滋味。接續著Caffé Latte,從銀製小壺裡倒出半杯咖啡並斟滿溫熱的牛奶,中和了苦澀的溫潤咖啡再啜上一口提拉米蘇,更是種勻稱平衡的味道。

  歷久彌新的老咖啡店,留下令人深刻的記憶。

  Wed Dec1 0:13 2010 Italy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羅倫斯(Florence)舊城裡,是中古時期延續下來的小巷弄。不知是否是因為下著綿綿細雨的緣故,因此人們都擠進了店舖裡而讓小店裡的生意特別熱絡。

  搞不清楚「i'Magiarino」究竟是食品店兼賣熟食,抑或是餐廳兼賣食品。義大利式的酒館小舖,一邊的透明櫃裡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乳酪起司,牆上天花板還得吊掛上不同種類各式乾肉火腿。另一邊的木櫥,則擺滿著琳瑯滿目貼上繽紛酒標的紅酒白酒。無論是食品店兼賣熟食,或是餐廳兼賣食品,至少,各式食物營造出的溫馨暖和,肯定會對小舖裡的食物美味再加乘。


  先端上盤驚艷的Bruschetta sfiziosa托斯卡那點心拼盤,中間是硬麵包盛著碎番茄並淋上蘿勒醬橄欖油的傳統Bruschetta。硬麵包混雜濕潤清爽同時散發著淡淡香味的感覺,令人縈繞喜愛。穿插著托斯卡那火腿(Toscan ham)、硬麵包條以及新鮮生菜白乳酪(Mozzarella),豐盛的組合讓人流連。



  粗麵沾上肉醬(Tagliatelle al Ragu),再配上幾口滑順的Chianti 紅酒,又是食物與紅酒的令人稱讚絕妙組合。小餐館裡,沒有太過煩索與太過精緻的食物,只有拾拂可得的簡單搭配。只是,有時候食物即便單純,卻還是能讓人感到欣喜滿足。

  Tue Nov30 0:20 2010 Italy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邊鮮少有人的小巷子。巷子裡看來並不起眼的小門面,甚至讓人忽略了餐館的存在。

  推開小門,不大的空間出乎意料卻是幾乎滿座,但也因此在凜烈的天氣裡讓人感到溫暖。



  剛好是曼吉亞塔樓(Torre del Mangia)邊的小餐廳,理所當然的取名叫「高塔餐館(Trattoria La Torre)」。小餐館的小空間,開放的廚房料理台佔了將近一半。一邊的小桌上還擺著當天做好的手工麵,那些黃色的、綠色的、橘色的各色刀削麵寬(Tagliatelle)看來色澤誘人。




  自然地點了手工麵,淋上了肉醬之後令人垂涎,似乎,義大利肉醬就得要搭配上手工寬扁薄麵,使得麵條沾染吸附肉汁才能顯出美味。同時盛上烤雞並配上盤馬鈴薯,清淡而充滿鄉村風味的食物是種簡單的滿足。

  最後來杯濃縮的Espresso舉起杯一飲而盡,學著義大利人慢食度日,享受午後慢食的悠閒。

  Mon Nov29 0:21 2010 Italy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洲的老城市裡,總要來個開業超過百年的食品「雜貨店」才夠顯露城市的悠久生活歷史。

  維也納(Vienna)格拉本大街(Graben)上開業將近150年的Julius Meinl,聞名的是賣咖啡,但卻是由雜貨店起家。Julius Meinl的商標是帶著土耳其高帽的男孩,似乎也意味著當初咖啡之所以傳入維也納,與土耳其人有著顯著淵源。


  特別喜歡逛歐洲的食品超市,尤其是像Julius Meinl這類有著悠久歷史的老店,通常,這類店鋪除了歷史醇厚之外,自然也有著「高級」的價格,不過,卻也可以在店鋪裡找到各式各樣的琳瑯食品。

  一樓的Julius Meinl是飄香四溢的咖啡座,而往店內進去延伸到二樓,則是那種會讓人眼花撩亂的滿滿食品櫃。逛著這種店,總能夠紮實的感受到食物的多彩精美包裝所呈現出來的繽紛和諧,同時那種綿延不絕的目不暇給,也使人對於食物美味的期待,多了份憧憬嚮往。


  冷藏櫃裡搞不清楚究竟有幾百種的乳酪、架上數不清項目的葡萄酒、晃來晃去無所不在看不完的巧克力,似乎,進了這種充滿誘惑的地方,想要全身而退不淪陷可能需要有超於常人的忍耐力。那種除了味覺還加諸視覺衝擊的強烈引誘,大概是連平時總想遠離甜食的人也很難抵擋。

  不過,比起那些諸如LV、Gucci的高貴名牌店,食品雜貨店顯然有誘惑得多…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之所以會傳入維也納(Vienna)是因為1683年鄂圖曼土耳其來襲時,傳令兵葛辛斯基(Kolschitzky)因潛入敵軍並發現咖啡的香醇濃郁,而後在維也納開了第一家咖啡館並拓散開來。

  擁有超過數百家咖啡館的城市,有許多咖啡館是超過了一百年的老店。似乎,在藝術之都,即使沒體驗過歌劇音樂會,也得在老咖啡館裡啜上一杯,否則大概不算到過維也納。


  開業已將近兩百年的薩赫咖啡(CAFÉ SACHER),賣著名聞遐邇的薩赫蛋糕。據說1832年,仍是糕點學徒的法蘭茲薩赫(Franz Sacher),由於大師傅生病而陰錯陽差做了蛋糕供應給當時奧匈帝國首相的宴會,卻意外受到首相讚賞並因此命名的薩赫蛋糕,長久下來似乎成了造訪維也納必嚐的美味糕點。

  推開厚重玻璃門,走進薩赫咖啡,金暖燈光與室溫讓人在寒夜裡特別感到舒適。坐在靠窗的那一邊,透明玻璃外是穿著厚重衣物行人往來的寒風凜冽,但點上杯摻了巧克力利口酒(Liqueur)並漂浮著團奶油的薩赫咖啡(Sacher Kaffee),在冬夜裡喝起來似乎更加暖和。


  而切成三角錐狀的薩赫蛋糕,蛋糕上綴了片巧克力,同時也加了一大團白潔鮮奶油。從外觀看來就已經夠甜膩,而舀上一口並沾上些奶油,入了嘴裡是帶著點微酸、同時嚐得到糖霜跳躍與奶油滑順的奇特滋味。說來詭異,雖然明知道那種味道實在甜膩無比,但配上咖啡,卻還是一口口意猶未盡的把蛋糕給吃光。

  身在維也納,大概很難逃脫那些五彩紛呈的各式各樣肥胖誘惑。

  Thu Dec4 22:56 2008, Austri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似乎,傳統波希米亞菜經常是簡單得以牛肉、豬肉或鴨肉等的肉類當主食,再搭佩些炸烤馬玲薯或是麵團子便能夠解決掉一餐。其實不算太精緻的飲食,感覺上隱約仍保留著中古世紀的傳統。至少,印像裡被主教或領主統治著的中古時期,那些根基於市井生活演化而來的飲食文化,大概就是些粗飲簡食。

  在歷史小城古老建築改建的餐聽裡品嚐波希米亞式食物。據說厚重偏鹹的當地口味,在第一道菜便得到驗證。飄浮著奶油狀醬汁的摩拉維亞(Morava)蔬菜湯(Zelnás uzeným masem a klobásou),嚐起來雖非偏鹹,卻充溢著濃厚煙燻味的重口味,難怪傳統波希米亞食物總得搭配上大口沁涼啤酒藉以平衡。


  幸好雞肉沙拉(Míchaný salát s kuřecím masem)裡沁涼的蔬菜多了些,沖淡掉那種難得困難下嚥的重口味蔬菜湯。而摻了紅椒黃椒酸黃瓜蒜頭洋蔥的主菜炒牛肉絲(Dračí sm ě

s),看來顏色繽紛多彩讓人想迫不亟待一探究竟,而嚐來似乎並未讓人感到太過陌生的滋味有點像是中式炒牛肉絲。雖然隔了幾千哩,但相同食材所搭配出的熟悉滋味,依舊令人深覺有趣且不可思議。

  據說,夏天的小鎮,餐廳們總會在廣場上擺上幾張桌子椅子,好讓遊客們酒足飯飽之餘,順便欣賞著特爾奇(Telč)世界遺產的風醞雅緻,冬日裡,窗外雖然是凜冽寒風而使人無法在進食過程中感受到那種露天熱情,但依舊沒法消失的則是對於前方優美的遐想嚮往。

  Mon Dec1 22:15 2008, Czech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