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寶亭」裡是種典雅寧靜的氣氛。

  東京的那些餐廳,總經常躲在不起眼的小巷子裡,伴隨著同樣容易忽略的小招牌,其實更讓人難以想像餐廳何以招攬生意。

  艷陽高掛的酷暑天,走在青山的小巷裡似乎是種折磨。幸好不經意間發現了赤寶亭的招牌,否則很難確認那種磨難究竟還要多久。

  推開木門,是雅緻的小走廊,與室外相比,有股涼爽的幽靜。脫了鞋走上二樓,鋪著長毛舒適軟地毯、半掩蓋的木門外則是日式造景,混著洋風的日式佈置,感受著清爽放鬆。

  小餐廳裡賣的是懷食料理。中午時分,享用店家準備的小懷石,份量不是太多,更適合燥熱天氣裡的簡單少負擔。



  略過了先付,前酒後的八寸是魚、漬物、銀杏仁,以及壽司的組合。總得裝盛得美麗多彩的懷石,一開始彷彿把季節旬食蒐羅上桌的絢爛組合,讓人期待著更多驚喜。

  打開來輕透出香氣的蓋物,原來是冬瓜搭上了柚子皮的淡香。清淡卻甘口的醍醐味,再夾起一小口悶煮到軟嫩卻是輕彈的煮穴子,搭配湯汁,組合出種輕快的美味。



  從透明玻璃壺裡倒些冰得沁涼的「出羽櫻」,純米吟釀輕啜滑柔順,讓一樣冰鎮透涼的赤身與真鯛生魚片加倍爽口。煮合的湯頭同樣充滿甘醇,柔滑細膩的豆皮,搭配上細緻但淺脆的綠苗,視覺與味覺都是絕妙平衡。

  天婦羅的表現,最誘人之處在於裹著淺薄麵衣,咬進口後柔細化開散溢的炙熱鬆軟炸魚。據說,天婦羅是最需要功力的日本料理,赤寶亭雖然不是天婦羅的專門店,而且只是簡單的淺嚐輒止,卻同樣讓人感受到日式炸物的好滋味。

  最後的冷麵,絕對的彈牙口感與沁涼,同樣是夏日午間的消暑好味道。炎熱天氣裡的懷石午餐,雖然簡單,卻令人深刻回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東京這一類的高度發展城市,最令人激賞的除了完善的便利生活機能外,還有因為城市乃至國家的進化而連帶趨近成熟的設計產業。那種設計產業的高度進步,不只體現在單純的出版品或是建築物的設計上,而是種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設計蔓延,蔓延在街頭巷尾人們的日常生活裡。




  走在東京,總能發現讓人令人亮眼的設計。從那些路邊招牌、標語、產品包裝與各式精巧的設計,甚至是MoMA Store裡應該穿著寫上「Staff」,但卻寫著「I AM YOUR FATHER」的反骨T-Shirt。讓人現代摩登的都市裡,創意設計與各種設計衍伸出來的符碼經常辦隨身邊,設計,成了日常生活的設計,設計,成了沒有設計的設計。




  對於東京這樣的都市,充滿著各種精巧設計過的事物。或許也正表示著某些質樸過往事物早已消彌無蹤。至少,大概沒人會想在東京尋找那去的老事物、老房子。或許,事物的本質就存在著如此的權衡,城市的發展過程,經常得犧牲掉過去某些的記憶。搭上「荒川都電」,試圖在碩果僅存的地上老電鐵裡,在摩登的都市尋找過去的記憶。




  電車悠悠慢慢的在軌道上行駛著,車上大多是老人,要不大概也是明顯不趕時間的人們。鐵道的兩旁,經過的是那些寧靜的住宅建築而不是摩登高樓,也或許,就得要這些舊房子才搭配得上荒川都電動輒上了幾十歲的老電車。下了車漫步在老舊的三ノ輪橋商店街裡,兩邊明顯平價的販賣食物雜貨市場,讓人有種似曾相識,這種地方,少了青山表參道的那些新穎融入生活的設計,有的僅是樸素質樸為了過生活而存在著的販賣與交易。




  走上了銀座中央通,卻又是種存在著舊式雍容,但卻又是摩登無比的交雜融合。那種混搭激盪出的又是另一種意境的有趣。原來,漫步在高度發展的大城市裡,給人的是種多元的感受。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麵店充斥的惠比壽,據說因此成為拉麵的激戰區。在此狀況下,欲於諸多競爭者中勝出,或許店舖的「特色」更形重要。

  「AFURI」應該算是有特色的拉麵店。初嚐一口,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種清新芬芳的明顯柚子香。淡麗清爽的鹽味湯頭,透明金亮裡配著細麵,整體而言是種恰到好處的平衡組合。


  輕炙過的厚叉燒,透露著種表面微焦的視覺美味。不若一般叉燒的入口即化,AFURI的厚切叉燒帶著點彈牙嚼勁,卻又乾脆好入口的爽綿的特殊口感。似乎,清爽的湯頭、細麵已經夠令人深刻,加上獨特的厚叉燒,更是補足甚至凸顯著淺湯頭與細麵上的話充實感。

  拉麵即便美味,在炙熱夏日依舊是種熱上加熱。忍不住誘惑要了杯店內限定的黑麥啤酒,沁涼透心的極度滿足彷彿是酷暑地獄裡的唯一救贖。原來,夏日裡就得拉麵配上冰啤酒才對味。

  Sat Aug28 23:21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8 Sat 2010 21:44
  • 出巡

  東京原宿街頭。迎面走來的男女,不知怎麼的,竟然聯想到八家將出巡…

  Sat Aug28 22:44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齋橋的夜裡燈火通明,人潮攜來嚷往的街上,拐彎轉進的小巷子,躲藏著一家家的小餐廳。數目繁多的餐廳其實不見得都是高朋滿座,但循著窄小樓梯登上二樓,推開一旁的小門,卻是幅熱絡喧嘩的用餐景象。

  窄小的用餐空間其實位子並不多,僅有的一間包廂裡看來像是家庭聚會,餘下的全都是板前座位。幾乎滿員的板前,僅空下了最角落的位子等待訂位的人。若不是事先訂了位,即便進了門,大概還是得抱憾而歸吧!?

  即便「桝田」賣得是應該優雅的懷石料理,似乎已是酒過三巡而充斥著高談闊論與嬉鬧笑聲的板前客人,卻讓店裡的氣氛感覺像是居酒屋般的充滿著熱切情緒。而料理台後不停歇準備著食物的大廚與師傅們,那些持續的專注與俐落的動作,更使得店裡的氣氛不斷加溫而期待著一道道的懷石美食。



  一開始的先付,裹著薄麵衣的炸銀杏仁飽滿紮實,帶著綿密又彈牙的特殊口感。接續上的八寸,精緻有趣的拼盤。各種旬味鮮蔬做成了果凍,加上醃漬章魚一半是軟嫩順滑搭配生菜絲的清脆,另一半則是吸盤處的爽脆節奏感。而挖空了心替換上內餡的玉米、填上果凍點綴芝麻裝成西瓜狀的小桔子,都讓人對拼盤的巧思留下印象。

  蓋物彷彿是把大阪燒丟進濃湯裡的烹調。不過輕輕撥開湯裡的「大阪燒」,原來是豆腐做成的小丸子,柔細軟順的口感融合上炙燙濃郁的湯汁,是種難以忘懷的滿足。




  再來的向付,鮑魚、海膽、中腹等各式魚生的豐富組合,視覺上已經足以滿足。而大方豪邁的海膽盤,雖然還差些沁涼海味,但是細細品嚐已夠甘甜,灑上點鹽更突顯出海膽的美味。

  油物配上冷し缽。一邊是充滿熱力能量的炸蝦,另一邊則是絕對沁涼的冷麵線。一熱一冷的相對組合,像是不搭的對比,但酥脆的蝦頭與熱燙的蝦天婦羅後,配上冰鎮到雖細但卻充滿嚼勁的麵線,反而是種冷熱的融合。




  至於魚片加上菇類野菜的碳火小鍋,將生魚片在鍋裡輕輕汆燙,舀上點湯頭再滴上點檸檬汁,就是種簡單確是新鮮的好滋味。最後,悶上一整隻魚的御飯,攪拌後雖滲了些魚肝的腥苦味,不過搭配上醬菜熱湯,依舊是另一種獨特的體驗。

  末了,送上一杯適合時節的新鮮現榨沁涼桃子果汁,彷彿為整個令人滿足的用餐過程,劃了個清新舒暢的句點。

  Fri Aug27 23:19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6 Thu 2010 21:15
  • 女孩

  大阪道頓崛。戎橋上拿著大聲公動作誇張的表演女孩。據說,女孩曾經拍過廣告,不過,在街頭上如此的表演,大概需要不少勇氣吧!?

  Thu Aug26 22:15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看海。

  剛好是將要黃昏的時候,黃昏的夕陽搭配上大海總是特別美。

  電車往大阪港的地方駛去,從地下轉換到了地上,湛藍明亮的天空與兩旁那些不是太高大的和藹房子,不知是否心理作用,種讓人覺得空氣裡滲著總強烈的悠閒慢調。也許是每次東京電車上見著的總是正式套裝領帶西裝的拘謹打扮、總是車門打開是彷彿像是脫逃狂奔的緊張確實。在大阪,少了些正式,即便是上班族也大部分只有襯衫而捨了領帶,少了些緊繃甚至像是多了些慵懶。




  下了電車站,迎面吹來的是夏季裡帶著燥熱的暖風。周遭的風景是寧靜的住宅社區還有寂寥的小巷,似乎,一切都凝滯在夏日傍晚的稠密空氣中。往海的那一端走,閒散的跺著輕緩步伐,淺淺涼意似乎漸漸地替代了空氣裡的燥熱,甚至,淡淡的鹹味開始飄散空中。

  大阪府靠近海的那一邊是人造港口,即便沒有像湘南那一般的美麗海岸線,但是嚴酷熱夏日的傍晚,看著海水的波光粼粼與輕緩律動卻已讓人感到舒暢。港灣旁的小區域,一邊是立著「明治天皇觀艦處」的紀念碑,也許,港口裡的早已沒有軍艦出沒,但站在天保山的小丘上,望著鄰近身旁更顯高大的斜張橋,以及輕快穿梭港灣的復古帆船,也許,那反而是明治天皇所難體會的悠閒感受。




  矗立另一邊的是海遊館的大摩天輪。似乎,日本人總是特別愛摩天輪,總要在每個精緻開闊的地方立上一座摩天輪。那些摩天輪,遠遠眺望是種平地拔起的地標,挨上邊近看,便成了讓人驚呼的壯闊。夕陽西下,金澄色的落日映著紅色的摩天輪,使得原本已然耀眼的紅更顯斑彩絢爛。澄色陽光配著美麗的紅,成了黃昏結束前的鮮明記號。

  想看海,至少,能讓悶熱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夏日多了些舒緩解放。

  Wed Aug25 23:45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機上的食物,又是號稱「中華美食篇」的主題餐食。舉著「喜來登天寶閣」招牌的飛機餐,混合著中西日各式風格。

  前菜是巴馬火腿(Parma Ham)伴蜜瓜,前菜即便多了點粗糙依舊算是可口。偏硬少嚼勁的麵包似乎有些令人惋惜,蔬菜沙拉淋上日式柚子醬,是種平淡的味道。而日式冷麵看來有趣,不過,同樣少了口感的冷麵,大概吃起來也很難像冷麵。



  招牌食物是主廚特別設計的「梅子鴨」。鴨肉吃起來雖然份量十足,但是再加熱的飛機食物,無論食材如何新鮮(不過也不可能),經常有總完全不知所云的感受。或許,那時的鴨肉就是因為菜單上標示的是鴨肉所以才成為鴨肉。



  似乎,唯一堪稱有味道的,反而是Gamay葡萄釀製成的清淡Beaujolais,反而是餐後的簡單水果。至於,咖啡附上的迷你馬卡龍(Macron),似乎有種讓人聯想到大陸黑心食物的一體射出堅硬口感而令人大失所望。

  原來,飛機上的食物還是不要讓人太過期待,無論何種艙等都一樣。

  Wed Aug25 22:32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氣橫流的麵食館。

  不知為何,「十一街麵食館」裡永遠是滿滿熱絡的人潮。說是麵食館,其實已經成為充斥著各式食物的雜貨點,至少從水餃、醡醬麵、眷村麵、廣州炒麵、滷肉飯、鰻魚飯、牛腩飯,甚至是石鍋拌飯、炒年糕、客家米粉、客家小炒、菜脯蛋與各類小菜,其實令人難以捉摸十一街的主軸究竟為何。

  彷彿像是台式茶餐廳的小食雜貨店,賣著各類風格迥異的多方菜餚。說十一街的東西賣得太雜是肯定的,但若說十一街裡的食物便因此失去美味而難以入口,其實卻又有失公平。那些賣得雜了些的食物,即便並非每樣皆特出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卻也大部分具有一定水平。



  捨去了據說是聞名的水餃,挑了些麵與飯。「老鍋滷肉飯」其實沒有真正老鍋純厚的肉燥香,多了些的是滷汁的醬油味,拌上肉鬆倒像是蓬萊米版本的米糕。不過比起許多淡而無味的肉燥,確是添了些入味。

  眷村双醬麵則是麻醬與肉醬的調和,被芝麻醬搶去鋒頭的肉醬,和著口感弱了些的麵條其實有些平淡。不過,幸好摻了麻將的拌麵本身便容易惹人印象。至於石鍋拌飯,口味重了些而石鍋似乎熱度不夠而少了鍋巴的拌飯,大概是回到了純粹的牛肉拌飯。

  也許,對大部分人而言,那種匯集了各類小食的「麵館」大概會是種方便。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餚除了菜式的分野之外,大概還存在著時間的區別。早上時間的菜餚是早餐、中午時間的菜餚是午餐、晚上時間的菜餚是晚餐,其他還有隨著衍生的早茶、下午茶等。至於那種兩餐併一餐的「早午餐(Brunch)」,則成了早晨晚起而無法如時用餐時的救贖。

  早午餐的內容經常是那種接近午餐時間,但卻是早餐成分多一些的簡單菜餚。早餐的清爽氣氛卻能夠悠閒慢調的享受到午後,是種全然的輕鬆寬心。不過,如果餐廳裡的招牌寫上了「早午餐全日提供」,突然間專屬早晨甚或中午的餐食變成不再專屬,因為時間區別而存在的菜餚名稱與內容差異再無意義。

  當早餐或早午餐變成了全日供應,「早餐」,成了「菜式」的一種、成了飲食類別的一種,與時間無關。記憶裡,早餐大部分是在簡單少份量的三明治飯團裡渡過,不過「蘿拉朵」裡的「早午餐」,與時間無關,卻有著需要時間慢時消耗的大份量。




  剎然間,份量豐富的生菜沙拉、炒蛋、薯塊、薯條與土司烤麵包,成了必須多人合力共食的標的。即便想要簡單度食,卻也因為比預期多了多的份量而慢時緩度。

  原來,早午餐的另一種意義,似乎是那種可觀的份量而必須從早餐時間努力進食到午餐時間方休的緩緩慢度。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末廚房」大概是賣閒暇時娛樂的吧!?佔據拉麵店一角的小廚房,一週只營業週五與週六晚上外加每月第四週休息。也許,如果說是兼差賺快快可能還稱不上,如果說是打發時間也許更為貼切。

  鬧區小巷弄充滿日式感受的小店裡賣的是大阪燒與炒麵,日式的小吃店,經常有著如同台灣小吃店般的單純致志,簡單的下町庶民小食,就足以打發一餐、絕對飽食。



  對於這種兼差式的家庭小舖,大概不用期待會有多麼俐落的快速上菜速度,從「隔壁」的拉麵店點了幾樣簡單小菜打發時間填肚子,等待著日式煎餅端上桌。炒麵與煎餅上了桌,庶民小吃並沒有太過吸引人的華麗賣相,從炒麵甚至看不出太多美味。不過,那種日式炒麵的味覺與口感,炒上甘口微甜的醬汁並包上薄蛋皮,卻始終有種可口的好味道。

  大阪燒也加上炒麵而多了些廣島風味,灑上的柴魚片遇了熱輕輕揚舞,麵皮包裹著新鮮蝦仁、花枝(一週只賣兩天,不新鮮也不行吧!?) ,搭配對味的獨特大阪燒醬汁與美乃滋,那種組合雖然簡單,卻讓人滿足。

  有時,那種簡單食物,即便沒有華麗的擺盤與包裝,依舊讓人深覺吸引。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不知道究竟是電影的催生讓這樣一條充滿舊意的「老街」出現,抑或是如此的還原計畫原本就存在。不過,「剝皮寮」的舊時景物卻還是如實的呈現眼前。




  據說,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的杉木,便是在這一帶撥去樹皮而成就了地名的由來。有別於台灣其他「老街」般的那種舊房子填滿了商家店舖的新利用,「老街」本身其實是種徒具歷史意義的存在,那些建構於老建築上的商業行為招攬人氣才是重點。相對於剝皮寮,是種舊時街景的複刻呈現,是種外表複刻,卻缺了內涵機能活動的存在,那種呈現倒比較像是把博物館裡的老街景模型搬到了實際街上。




  實質的老街似乎不像老街,模型般的老街卻缺乏內涵,兩者之間難以分辨好壞,各有存在之價值與意義。有人說,讓古蹟被使用是保存古蹟的最好方法。空泛內涵未被「使用」的古蹟,可能因為缺乏照料與人氣而逐漸逝去凋零,而過份「使用」的古蹟,卻容易因為人為的不當修築改建,而失去了古蹟原有的意義。看見許多世界遺產古蹟的再生與利用,在不改變風貌的古老興意裡,卻又能讓人找到獨特的商店與特色,許是台灣那種過與不及之間所必須再斟酌衡量的重要項目。




  不去論究古蹟的保存與活化,漫遊剝皮寮短短的複刻街道,那些老招牌、老藥房、老鐘錶店,甚至是老茶室,都讓人融入想像遙遠的過往。只是,想進一步探究那些引人遐想的舊時店鋪時,卻發現的是理所當然的期待落空。也許,街市本身還是得再多點內涵才能讓人多些驚訝。




  漫遊在雨後的老街,多了些詩意,也多了些滄桑。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4 Sat 2010 23:48
  • 衛兵

  慈湖衛兵交接,每一小時精準確實交接的機械般動作讓人佩服。端正不動如山的衛兵,讓人想起金門兩棲偵搜營大門口凝結端槍站哨的衛兵,也對比著曾經撤掉衛兵,降旗後低頭陀抱著國旗的保全人員…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封閉了五十年的舊時年代管制區。據說,「慈湖」是因為當時的環境神似於蔣介石故鄉而建立總統行館,而後,歷經了總統府的疏散計畫與國光計畫的神秘境界,多年後成了遊人的探幽攬勝之地。

  進了南管制門鐵柵隔絕開的管制區,是過去重重崗哨駐兵森嚴的後慈湖。多年未受外界破壞的自然環境留存著原始的山 林小徑。塵封已久森林密境,也許是探索自然的好處所。那些各式各樣的綠色植物昆蟲鳥類,映襯著蔭樹幽徑與湖光水色,即便是接近正午的烈陽高掛,卻不令人感到燥熱反而有種清幽的寧靜舒爽。不確定後慈湖的景致與浙江奉化是否相像,不過典型的台灣山林應該算是宜人,只是,對於純粹的大自然始終感不上興趣,幸好,多了些舊時記憶的人工建築反而多哦些引人入勝。




  五棟戰備建築,據說是「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戰爭發起日「D Day」觸發後,總統府正副秘書長、參軍長等官員疏散辦公的臨時處所。即使,歷史上那個D Day從未實現,牽涉到舊時台海兩岸嚴正對峙時期的遠去歷史(算是遠去?),依舊讓人充滿興味。已經改建成文物資料展示室,甚至是手信餐飲販賣處的戰備建築,讓人難以遙想過去同樣的建築裡可能是戰時國家的神經中樞,也許,若不是建築裡的那些蔣氏器物擺設,甚至是八六海戰、黑貓中隊的歷史陳跡的提醒,還真以為是身處於遠離塵囂的純粹風景區裡而遺忘了建築本身的歷史意義。




  歷史的演進,渲染著國家領導者強烈神格化的蔣氏台灣,逐漸脫去了那種特異獨特,甚至有著世界最長戒嚴時間的不知是否該稱為專制的政權。久遠前的嚴肅空氣甚或是白色恐怖,已成為一種單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惹人怡然。即便,「陵寢」(帝王的墳墓才叫陵!?)裡飄著的背景音樂,依舊是小時朗朗上口,現在聽來卻像是阿諛諂俸至極的「先總統蔣公紀念歌」,不過,也許把那種泛政治化的意識反對,就當成是某段歷史的真切還原,或許更能讓人釋懷。




  一邊旁廣闊的草地上,立著一尊尊、一座座的銅像。那些高雄來的、花蓮來的、新竹來的、小學來的、高中來的、區公所來的、水利處來的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蔣介石銅像們,似乎成了某種絕無僅有特殊景致。據說,台灣的蔣介石銅像們,最高時大概有四萬五千座,也據說,每到特殊節日、「將公誕辰」或「將公逝世」,總得要對那些銅像獻花膜拜一番(若不提醒大概早已忘了小時的那些「儀式」),更據說,或有如此到處立銅像、搞膜拜的特殊景致,僅有在獨裁者身上才看得見。多年後,意識形態反轉,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對立,那些舊時代的標誌成了最嚴重的受害者。拆掉丟掉切掉的各處蔣介石們,成了去蔣化的具體行動最佳的旗幟,而或許也幸好存在一塊小地方收容著那些蔣介石們,收容反而成為一種特色。只是,望見仍有許多空白等待擺上「新」銅像的台基,也許,那些新希望可能在倉庫垃圾桶裡吧(或到新竹天宏宮裡應該也有不少庫存吧)!?




  歷史人物的功過始終難被定論,即便是蓋棺論定依舊存在著不同解讀。也許,不需要太執著想追尋過去的誰是誰非,現實與未來最重要,時間流逝之後的許久,是與非、功與過,大概只會成為歷史教科書裡的輕描淡寫渺小片段。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不僅是種成王敗寇、勝者的歷史為歷史,更存在著種相同事件,卻各自以不同觀點演繹而行成不同解讀的片面性。

  走進「國軍歷史文物館」,平常大概根本忽略了存在的文物管裡,陳列著中華民國國軍自黃埔建軍、東征北伐、對日抗戰、台海戰役到現代化軍隊的進程。望著那些陳列品與看板上的說明,心中湧現的是一連串的矛盾。其實,那些展品與說明,不過是從小到大課本刊物裡不斷重複描述,但以然忘卻大部分的熟悉歷史。重拾舊時歷史,或許應該再熟悉不過,卻因為接觸多了不同的演繹觀點而讓那些熟悉過往成了種矛盾情節。




  「中國民國」歷史裡,黃埔軍校是國父孫中山派蔣中正訪問師法蘇聯後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裡,強調著共產黨的貢獻以及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共產黨催生下的產物。對立的兩個政權,對立的兩種強調與演繹。一邊的歷史輕描淡寫使得共產黨唯一成了種寄生蟻蝕的罪惡存在,一邊強調著共產黨的真知灼見對於國家的遠大貢獻。猶然記得黃埔軍校裡那幅校長蔣介石與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比肩而立油畫像,在中華民國,黃埔是軍官的搖籃,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記述的是開國十大元帥中有五人出自黃埔。




  太概不會有太多遊客的文物管裡,不知算不算突兀的出現了幾個大陸遊客。站在角落望著大陸遊客唸著毛澤東被國民黨軍擊潰逃竄的歷史片段,似乎,對於歷史敘述的引人入勝興意,取代了時光返回五、六十年前的慷慨激昂。那時一邊是「殺朱拔毛」的軍民奮起、一邊是解放「蔣式反動派」的同仇敵慨,到如今,即便歷史依舊存在著片面的演繹特性,但是,那種不同的觀點卻多的是茶餘飯後的聊天話題。




  共匪竊居大陸的歷史、蔣氏反動派餘孽退守台灣的歷史,「內戰」的詞彙太敏感,「台海戰役」成了海峽這一邊對於國共內戰後的退居撤守做出稱呼。海峽這一邊的毛匪流竄延安、那一邊的萬里長征;這一邊的「轉進」、那一邊「退敗」;這一邊的「竊居」、那一邊的「解放」,無論如何稱呼,卻代表著相同意義。兩邊一樣的中國人,用著不一樣的詞彙為雙方的相同歷史作著不同註解。




  閱讀單獨角度的歷史,讓人對於歷史的理解更加深刻清楚,廣泛閱讀許多不同角度的歷史,也許應該讓人對歷史的理解更加廣泛深刻清楚。然而,卻反而搞不清究竟哪種歷史才是歷史而更加懷疑模糊。




  或許,歷史的紀錄過程本身就是種弔詭,歷史的紀錄應該還原真相,卻因為過程之中容易被摻進主觀意識而模糊了真相…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壽司店裡的板前總令人期待。

  板前的透明櫃裡,羅列著已經處理好的生魚。料理台後的師傅,應著熱絡的客人而忙碌不停歇的處理著各種食材。期待的是望著師傅調理生魚握壽司時的動感俐落而營造出的盎然生氣。




  不知是否因為「野壽司」裡的陳設並非算是那種幽靜的簡潔單純。壁上的物架擺列著各式清酒碗盤,板前的透明櫃裡是琳瑯生魚食材,同時除了板前的座位外,還多了幾張餐桌的廣闊用餐空間與人氣。似乎,壽司店裡因此多了著些熱鬧洋溢,流露著似乎不該是優雅高級壽司店應有的歡愉。




  店裡的食材滿是新鮮,鯛魚、比目魚的紮實,以及沾上細蔥醬油調味去腥的竹莢魚肉感、沙鮻的鮮嫩都讓人稱許,只是漬鮪魚是些微的軟嫩未入味,或許應該多些嚼勁彈牙會更令人青睞(鮨 かねさか的骰子鮪魚就讓人驚豔)。



  炙大干貝裹上海苔,鮮干貝與海苔的海味加乘相映,飽滿兼柔韌的海味鮮甜混著炙燒的焦味散逸口中,若不是看來烤得過了焦而令人猶豫的外觀,絕對是感覺滿分的好味道。穿插著烤章魚、圓鱈(帶皮的烤鱈魚其實是鮮嫩多汁,不過我實在不喜歡圓鱈的味道)後,接續上的是握壽司。




  鯛魚、甜蝦、金目鯛跟鮪魚各式魚生做成握壽司。溫潤味道不刺激的醋飯帶著餘溫,入了口粒粒分明散化開來融合著魚生醬汁調味的江戶前特色不同口感,是種餘韻留存的味道。



  看著師傅熟練而且俐落的手法,讓食物的美味多了些。不過,似乎也多了分隨性的態度,讓用餐過程始終在那種高超技法與草率粗心間疑惑游移。而無法中文應對的日本師傅,雖然讓江戶前料理的感覺多了日本味,卻又少了與師傅間互動的熱絡親切。

  也許,要追求各項感受的極致平衡,大概不會是件容易的事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超短航程裡的經濟艙飛機餐。

  之前搭乘過的類似航程,大概只會有簡單的麵包,更甚著只有堅果花生配飲料。也不知道是因為航程雖短,卻依然是國際線的緣故,韓亞航空(ASIANA AIRLINES)飛機上竟然準備了餐盒。




  即便看來就知道不會是豐盛的飛機餐,那種簡潔的紙餐盒看來卻讓人反而印象深刻。打開餐盒是是簡單的食物,一半米飯而另一半是雜菜炒肉絲。那種組合其實並不讓人驚奇反而有種單調的失落。不過,吃多了那種飛機上的再加熱食物,看來少了再加熱罐頭食品意味的餐盒,反而是種有趣與深刻。

  留著餘溫的餐盒,不是那種剛加熱完的熱燙,像是擠牙膏般的和上了韓式辣醬,食物簡單卻滿足,。而那種滿足,扣掉食物本身,一大半應該來自於那些融合上企業識的簡潔卻又適切的整合設計。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3 Tue 2010 20:30
  • 出巡

  韓國仁川機場(Incheon Airport)裡,裝扮成朝鮮王朝皇室出巡的演員。似乎,韓國人總是不遺餘力的想找出讓旅客對機場本身能夠留下印象的各式方法,在人來人往的機場裡玩Cosplay,吸引人的目的絕對是達到了!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機上的食物經常不令人青睞,而機場裡的食物似乎也經常不遑多讓。

  機場裡的食肆令人眼花撩亂,光是看那些圖片總是惹人垂涎。不過,如同是百貨公司的美食街一般,美食本身依舊是美食,不過,那些美食出現在美食街的機率幾乎是微乎其微。據說,「Matina」賣的食物是仁川機場(Incheon Airport)裡最好的,抱著半信半疑的心,從食物模型、菜單上其實看不出太多的美味。不過,也許隱身於過境酒店旁的遠離喧囂小食肆,或許真有著令人深刻的美味。




  價格不斐的韓式拌飯,看起來不是太引人。和上了豬肉、海苔、紅蘿蔔絲加上荷包蛋的拌飯,幸好添上了韓式甜辣醬才讓人覺得親切。而那幾碟小菜,不對味的泡菜與不知所云的小菜,不僅與美味沾不上邊更讓失望多了些。

  原來,機場裡的食物還是敬而遠之好。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青草湖的湖裡是否有水,至少就名稱上而言青草湖依舊是個湖。湖畔的餐廳,承襲的是那種鋼骨構型的簡潔風格。

  夏日炎炎的正午時分,餐廳裡有異於屋外炙熱的冷靜,而屋外的露天餐座,大概也只適合於傍晚的徐風涼爽。算是市區裡的鬧中取靜(或不熱鬧常塞車市區中的窮鄉僻壤?),那種環境適合玩耍聊天看風景(雖然沒啥風景頂多是卡拉OK賣香腸)。而餐廳裡的食物,通常是為了搭配玩耍聊天看風景而存在著。



  賣著「西式」套餐的餐廳裡,是種無國界的混搭風。餡餅捲配上蝦子淋上奶醬是種美洲風、烤帶骨牛小排搭上義大利麵大概也是種混搭,而烤雞肉配上綿密燉飯、餐後的冰淇淋加粉圓,似乎也有種不知風格的趣味。




  如果說食物的搭配有些詭異,那些麵包配奶油、沙拉裡出現的偽鮑魚、甚或是過了嫩的烤雞肉(我承認每次點雞排腦子裡想的都是Bresse春雞,實在是瘋了!),也許都還比其他食物更令人印象深刻。幸好,回歸餐廳本質、回歸造訪目的,食物,只是為了玩耍聊天看風景而存在著,食物大概不重要。

  似乎,兒童餐裡的薯條、麥克雞塊、肉醬麵加沙拉,也許反而更令人垂涎。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