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客家菜即便源頭可溯及中國大陸的粵贛閩一帶,但是經過時空差異的演變,依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

  那些搭配著大量各式醃製菜類例如梅乾、酸菜、福菜與芥菜等的菜餚是既有客家菜的印象,主要生活在丘陵地的多勞動多出汗的客家人,需要補充鹽分維持體力而形成了多油多鹹的重口味。猶然記得福建永定一帶處處曬著菜乾的農村景象,那種依然維持著質樸簡單農家味裹腹為主要的客家菜餚,比起台灣依循現代人飲食觀念少油少鹽與精緻化的菜餚依舊存在顯著差異。



  北埔蜿蜒山路邊的老房子,成了觀光客擁擠促擁鑽動品嚐客家菜的好場所。「泥磚屋」裡的用餐空間,是那種古式的磚瓦房擺上幾張桌子所構成的簡單而讓人有種客家人勤儉的氣氛。點了幾樣傳統的客家菜,油雞、豆腐、七層塔蛋加上青菜、筍乾與客家小炒再配上混了地瓜的白飯,那些菜稱不上是精緻但卻是種全然的質樸。



  也許,在餐廳裡再也找不著過去那種真實的農家生活,不過,藉由那些菜餚,或許依然可以讓人遙想著客家人過去的刻苦勤儉。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換了主廚的餐廳,令人多了些想嘗試的衝動。那些酒店裡的餐廳,似乎總得要每過依段時間便換上新主廚已保持新鮮感,而重新開張沒多久的「WHISK」,換上剛完成杜拜帆船飯店「Al Mahara」餐廳任期的新主廚,據說擅長的是融合亞洲食材的當代法式料理。摩登酒店裡的當代主廚組合似乎更加令人期待。

  走進「MIRA」,據說花了六千五百萬美金重新裝潢的酒店,流露的是滲著銀閃現代的時尚感,彷彿置身在某種幻化不切實際的空間,有種超現實的感受。而步上了餐廳裡,褐色為主調的布置穿插著些白色,整體是摩登裡交疊著極簡雅緻的感受。不過,透出透明玻璃門穿出去的是酒店裡的開闊中庭,特別喜歡室外造景四周圍繞著翠綠木叢,點綴上一池流動活水,擺上些綠織布的軟綿長椅,再擺上同樣是翠綠色抱枕而營造出的慵懶悠閒。



  回到餐廳裡,酥脆帶嚼勁的麵包劃上些手工奶油,是久違許久的懷念味道。再來的前菜龍蝦烘蛋(Lobster Royale)看起來是色彩紛呈的誘人,搭配上蟹肉、海膽再點綴上龍蝦泡,嚐起來是深具海味的有趣混搭。而主菜是紅酒燉牛肉(Beef Cheek a la "Bourguignon"),應該是傳統的法國菜色,不過看起來確是新派摩登。馬鈴薯泥襯著底,軟嫩的牛臉頰肉切成塊、混合上紅蘿蔔與小洋蔥再搭配著醬汁,拿著湯匙攪混起來是帶點新派卻又像是傳統鄉村的好口味。




  只是,後來的甜點,似乎過了膩的巧克力蛋糕而與前兩道菜出現了落差,幸好適時來上杯灑了肉桂粉的Cappuccino,才讓那種甜膩中和了些。而摩登餐廳裡的午餐,依舊是種讓人愉悅的好味道。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的小吃店即便幾乎已達五步一小間、十步一大間的程度,每到用餐時間卻還是同樣熱絡鼎沸而讓人懷疑台南人是否根本就不煮飯!?

  或許是因為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繁榮的古都,城市裡除了到處充滿質樸古意之外,也穿插著市井鄉里的各式平常小吃。小城市其實並不大,但是想要到處品嚐那些小吃,卻得在像是蜿蜒糾結的馬路所構成的迷宮裡流轉,也更像是到處收集風景戳章般在各個景點間往複來回。



  人口的四處遷徙以及高度的模仿,已讓許多小吃早已並非是台南所獨有,不過卻還是南部口味最對味。也無法確認究竟是否已習慣某種口味,即便是簡單的菜粽、碗粿或土魠魚羹,那些北部味道總讓人覺得差一截之外,大概也很難找到這些食物的蹤跡而時常難以解饞。不過,或許也幸好如此,才免於終日沈迷於各式小吃裡而自肥。



  學著台南人早起。清晨開始的鹹粥店已是充滿人氣,點了碗土魠魚粥當早餐,是早已習慣西式早餐後的消失記憶。接續上牛肉湯,手工切製燙得半生熟的牛肉沾上薑絲醬油膏,也是古早的簡單滋味。再到小廟邊榕樹下,簡易只賣菜粽味增湯的小攤上,品嚐滲著粽葉香的菜粽好味道。似乎,那些只賣著單純食物的小吃店,總讓人有種單一致志的專注而為食物增添更多匠意美味。



  走進感覺應該早已不復存在的老市場,來上米糕、魚丸湯,順便接上老字號快炒鱔魚麵,再來還有用餐時候熱絡氣息的燒肉飯與碗粿、浮水魚羹,同時品嚐著蝦仁肉圓與土魠魚羹,下午還得接續上蝦捲與豆花,以及晚上天氣雖然轉涼卻不改其志的布丁紅豆冰。



  原來,所有的時間與胃口都讓那些連串而來的小吃所盤據。大概,會因為那種無止盡的嘴饞而在體重上獲得報復。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平古堡旁的小街巷,是熱鬧擁擠的市集。被往來遊客人潮幾得水洩不通的窄路裡,可找到各式蜜餞、糖葫蘆與小吃零食的舊時興意。只是過度商業化的小市集其實並非太引人,畢竟類似的市集在台灣倒是隨處可見,比起早已被攤販遊客掩蓋住的原本樣貌,也許從邊角延伸出去的羊腸小徑更能讓人感受到原有的質樸古味。

  始建於西元1624年的熱蘭遮城(Zeelandia) ,是荷蘭人首據台灣時的產物。遊走在舊城週邊,將近四百多年前的精緻雄偉早已不復見,不確定當時多為原住民居住的城牆外是否有今日般的熱鬧聚落,但能確定且供人遙想的,是城牆內駐台總督與遠於巴達維亞(雅加達)的荷屬東印度公司總部的熱絡文件溝通與狀況回報景況。



  而後西元1662年鄭成功攻下城池,並改名為「安平城」。過去荷蘭人的殖民城池成了「王城」,漢人建立了政權後,也許才真正興起了傳統漢人市井商業模式的繁盛。安平古堡旁的小街巷,可能自此人煙集聚,也可能是蓬勃於清軍入台的二十多年後。至少,政治重心轉移至府城內的清治時期,安平大概已成了漁村港口市集居住的繁榮區域。




  繞行在蜿蜒巷徑,老舊斑駁的房舍倒無法讓人追溯緬懷到二、三百年前的悠古歲月,畢竟那時即便存在屋舍大概也早已傾圮逝去,不過代之的民舍即使年代並非太過久遠,卻還是散溢著歷史的滄桑。至少,很難再找到一個地方,能夠在短短三百多年間,同時經歷過荷蘭殖民、明鄭入主、清朝統治、日本帝國,再到近代民主等全然相異的政權文化的交替洗禮。也或許,就是因為遭逢過如此遽變的往複粹練,才讓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更加開朗豁達。




  走進德記洋行的舊房子,英式風格的建築除了發古幽思之外,也是清庭戰敗被迫開放通商的永久印記。老洋樓邊的破倉庫,因為年代久遠,而讓早前植上的榕樹恣意彎曲蔓延,甚至打破了磚牆而形成屋與樹融為一體的特殊景緻。當時因為中英天津條約而開埠的五大洋行,如今只剩下德記與東興的建築依然矗立,其他只有一角的立碑標示可供空想。




  東興洋行前悠悠傳來的現場歌聲,原來是古蹟與餐廳早已合為一體。呼應著那種「使用是最好的保存」的務實理念,古蹟裡的用餐生活空間,延伸了古蹟本身的價值與存在性。只是,即便當初洋行所屬為德商,但建築裡另闢出的展覽室裡的德國工業發展介紹卻依舊突兀,也許,講述建築本身或是建築周遭的歷史,應該會更加切題吸引人。

  遊走在安平,不同時空的建築與歷史交集著,除了感受古意悠閒,也誘發著人們對於歷史過往的興趣盎然。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門賣魚料理的小食肆似乎不多。走進「黑潮深海食堂」,遞上的菜單上幾乎圍繞著魚料理而讓人覺得有趣,號稱是台東、澎湖新鮮直送的料理與食材來源搭上了邊,似乎間接地增添許多美味想像。

  不想因為過度飽食而影響了後續的美食佳餚,即便看著菜單上的誘人食物,依舊只能淺嚐輒止。先上了桌的是看來可口的旗魚生魚片,厚實的生魚片入了口,雖然依舊有著細緻飽滿的口感,不過其實厚滿過了頭而且嚐到的是急速冷凍過生魚片的既有口感,卻是缺了些吸引人的青睞。




  倒是深海魚湯裡輕淺汆燙過的薄薄海魚片,加上薑絲青蔥的簡單提味,卻反而是種淡淡的引人入勝。魚片沾上了酸甜醬汁是種淺淺的海味,只是,相較於厚實生魚片,反而過了薄的海魚片反而成了種美中不足。

  魚片魚湯配上旗魚鬆飯與肉燥麵線,即便是簡單的食物組合,在無法讓人覺得不滿意之餘,一不小心似乎也多了點飽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去是中國人為了渡生活,艱苦無奈而步入的地方,現在卻成了幾乎是西方人享受生活而悠閒聚集之處。

  「The Pawn」用中文說,就是「當鋪」。原來是建於1888年的「和昌大押」,一百多年後,房子不能說是人去樓空,也許比之過往返而是高人氣,不過,充滿古意的外表內,卻成了令一種與過去大相逕庭的另種風格。



  騎樓建築點著燈的窄小樓梯走上去,是舊式中國與英倫風格的混搭酒吧區。轉換電梯上了用餐區域,少了些強烈風格而多了些英式家居的悠閒與樸素。古老房子裡的悠閒時光,大多人喜歡待在天台外的用餐區享受著食物與自然的純粹。不過,比起戶外「享受」著莊士敦道的吵雜與車輛電車熙來攘往的「好空氣」,或許,還是退而求其次「忍受」著屋內的缺少大自然。

  即便室內的空間流露著英式風,不過那些不管是刻意或是隨意的布置間,依舊讓人感受著港式舊房的明顯味道。無論是鏤空雕著「和昌大押」的斑剝生鏽鐵拉門、水晶燈上用各式顏色掉了漆的橫木板組合成的天花板,甚或是洗手間裡的厚重鐵拉門,似乎,建築裡總還是能抓著些悠悠古早味。



  賣著英式食物的餐廳,自然得假裝上身些英式的悠閒。假日的餐點提供的是早午餐,過了早餐與上午茶(Elevenses)的時間,並不想再回溯到早餐時的那些煎蛋培根而挑了看來不像早午餐的食物。混著火腿肉、豬肘蹄、芝麻葉的沙拉,點綴上黃芥末醬與甜甜的梅子乾,搭配起來的是清爽但卻紮實的口感。想像電視上種著各式菜葉的英式田園,隨手摘下菜葉混搭上各式食材的悠閒生活或許就是如此。

  主菜搭配著炸魚、薯條與青豆。炸冰魚算是傳統的英式口味,淋上些檸檬汁,切開小口炸魚沾上塔塔醬,入了口是酥脆外皮加上熱燙細緻的魚肉,是種令人深刻的口感。炸薯條拋去了迥異於法式的優雅,配上綠油點綴的青豆,是種平實的英式低調。只是不知道是否自己的胃口太小,看來份量其實不大的主菜卻讓人吃不消。

  飽足完畢的片刻,走上寂寥的天台望著灣仔車水馬龍的熙嚷,彷彿有種身處舊時空間而望著未來世界的時空交錯。只是,那種神遊空想,大概還是沒法消除掉身體裡的難受飽足感。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的粵式酒樓,總喜歡標記上「魚翅鮑魚海鮮」已招攬顧客。似乎,那些昂貴食材早已成了港式酒樓的識別標示,不過,除了高不可攀的華貴食材外,通常港式酒樓在中午時段依舊會提供相對平民化的小點心。

  「福臨門」算是標準傳統同時具有名氣的港式酒樓,中午的點心照理而言應該有著一定水準,不過捨去了點心魚翅鮑魚,簡單嘗試其他菜式。




  牛腩煲上了桌,陶蓋翻開後熱煙蒸騰,夾上幾塊牛腩,是爽滑入味的口感。連番上的是蝦仁花枝、燴牛肉、同樣軟嫩入味的東坡肉,以及爽口清脆的菜心。那些細膩入味的菜色,似乎總得要配上點米飯才夠平衡。最後遞上的是淋上了蟹絲、貝柱、香菇以及鴨肉的炒飯,粒粒分明的米飯混上濕滑的勾芡與食材,讓簡單的食物瞬間變得獨特。

  即便只是簡單的幾樣菜色與平常食材,也讓人覺得印象深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到家裡,似乎只剩下嘴巴在運作。

  早餐依舊未消化完畢,接著是上令人飽足的午餐,不久候似乎又是豐盛的晚餐。不知究竟算是幸福或是禁錮,餐桌旁只剩下嘴巴在運作的狀況彷彿佔去了回家的大部分時間。

  餐桌上的總是那些平常即便在高級餐廳也無法如此豐盛的澎湃食材。搭配時節的是看來令人垂涎的蟹與蟳,飽滿緊實的蟹肉與蟳肉,沾上些醬油醋,檸檬味突出了些卻依舊爽口,為原本已然生猛的海鮮更增添了鮮。



  而大概較適合用來裝咖啡的小杯,也因為不常出現的日本清酒而斟滿了純米大吟釀。滲著淡淡米香的大吟釀,啜來像是股暖流緩緩滑過的溫潤,散溢出的是種輕暖的熟成。吟釀搭配著魚鮮,是種絕妙的和諧,再加上肉質鮮美的螺肉,更是種適合下酒的持續存在。




  飽滿的龍蝦塞滿了嘴,是平常難以遇見的奢侈,而一樣奢侈幾乎是切成塊狀的烏魚子,加上了蒜苗,更是種讓人叫絕的滿足。絲瓜金針姑配上了櫻花蝦,是簡單平實卻又好味的組合,而伴煮上海參、腳筋、銀杏仁與栗子玉米筍的搭配,更是令人深刻的菜餚。



  輪番上陣的清蒸魚、炒魚刺,還有必定出現的煎土魠,除了不斷刺激味蕾之外,似乎也持續的檢測胃口極限。幸好,在家進食的最大好處,是酒足飯飽微醺之餘,可隨時攤扒在沙發上裝慵懶不用動。只是,多餘體重似乎也因此上身而揮也揮不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說是餐廳,「太卷」似乎更像是賣著簡餐的小吃店。   進了店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紅色為主調的板前加上綠色的料理板對比上的某種詭異。進了這類料理店,若不是因為被師傅們的調理食材忙碌動作所移轉注意力,大概很難把美味與店裡的風格聯想一起。

  而那種奇異風格的衍伸,穿著牛仔褲,包著頭巾而一邊耳朵露出的耳環加上蓄留的鬍子,對於日本料理而言不知算不算是種叛逆不正經(這種狀況大概就是某家系出傳統料理店師傅歲歲唸而有種不堪的對象吧!?)。

  若對比上傳統拘謹、一切強調正統的料理店裡,那些裝著整齊、手法拘謹的料理師傅,太卷大概不會是那樣的訴求,反之,如果以輕鬆用餐隨意小食的角度來看,太卷大概就讓人回味無窮。不必刻意與傳統日本料理店比較、不用管食材是否昂貴,反正店裡就當是小吃店般的恣意隨興。



  小店裡,狹小的工作空間,除了必要的板前生食調理之外,也塞進了熟食烤箱,甚至是四個料理師傅(仿效壽司Masa吧!),食物的準備一切就在板前完成。整個廚房搬到眼前,大廚調理魚生之餘還需兼顧背後烤箱裡的烤物,師傅們各自為著自己的工作忙碌著,也讓眼前的氣氛更熱絡、用餐的心情更動感。




  開始的是細切成絲的「山藥麵線」和上梅子醬的開胃菜,接續上燒烤過的甘貝細緻油光裡帶著烤過的香。而在透抽與漬鰈魚生魚片後,一反常態先上桌的蛤蜊前湯,濃厚的味感裡加上了金桔絲的清香甜味,似乎一上桌就開始引人入勝而期待著後續的食物。




  薄切摺花得美輪美奐雞鯛、鐵甲魚看來誘人可口,而沾上醬油入了口,是種細緻不膩的爽口。而細切醃漬醬汁裡的透抽細麵看來有趣,加上甜蝦的嫩滑,以及銀毛鮭那種緊實不油膩的清爽口感,讓人沈浸在小食物的連番嘗鮮興意裡。




  接續上炸沙鮻以及淋上紅味增的煮鮑魚之後,是精緻小巧的握壽司。小鯛、微炙過的尖鮻加上調味、同樣微炙到油光滲出帶點彈牙的鰈魚緣側、當季時鮮的秋刀魚,以及剛烤過散著熱量淺焦味的星鰻,似乎是令人欲罷不能的連續的美味。而當中穿插上其實不常見的捲上海苔的酥脆炸牛旁、以及熱烘出爐冒著輕煙的細嫩玉子都使人印象深刻。




  再經過味增雞肉、溫泉蛋、烤圓鱈(又是圓鱈,那種味道實在不喜歡)其實已夠飽足,而最後應該是那些調理餘下的魚鮮加上米飯所熬煮出的雜炊,雖然簡單,卻充滿美味。

  似乎,就在一連串的小食裡,不自覺的用餐過了量。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是因為壽司店周圍幾乎是商業大樓,因此假日似乎顯得特別安靜。

  似乎習慣了日本料亭板前那種個位數座位的小空間,走進「堂壽司」的寬敞空間,反而有種突兀的反差,而那種偌大的用餐寬間,似乎也因為假日的工作人群散去而顯冷清(內湖科的餐廳是如此,平日中午跟假日有天壤之別)。店裡的裝潢,是原木色混著黑的簡約搭配傳統,雅淨的佈置加上羅列的餐桌,透顯出的則是種豪華奢侈的空間感。




  據說,壽司店裡提供的是正宗大阪風料理。原來,主廚曾經在大阪習藝,或許如此,大阪風料理成了店裡的主軸。很難說究竟怎樣的料理可稱做大阪料理,只是,印象裡比較起東京或關東多如牛毛的江戶前壽司店,大阪或關西的似乎多是那種懷石、會席或是烹割、小料理之類的料理店。喜歡在那種小料亭裡的感覺,坐在板前不僅有著懷石般的驚喜豐盛,卻也有著大阪人熱情洋溢的居酒屋般歡愉。




  堂壽司裡,雖然沒了那種小店裡擁擠的溫暖,卻有會席料理般的豐富樂趣。要了壺吟釀,日本清酒的甘甜溫潤配上帶點酸的南蠻漬格外覺得爽口。紅魽、甜蝦生鮮美味,而黃鰭鮪則是豐腴化口。不過接續上的生蠔、蟹肉炸可樂餅口味並非令人深刻,至於期望裡應該是外皮淺薄而內部燙口散化的炸鰻魚天婦羅,嚐了口卻依舊有著鰻魚的彈牙滑膩而多了點失望。倒是烤黑鮪魚下巴嚐來像是烤牛肉的彈牙帶點韌勁的口感,對比上烤馬頭魚的新鮮細緻,是種有趣經驗。




  煮物、鮑魚陸續上桌,帶著軟嫩紅潤的炙牛肉,似乎只怪自己的胃口不夠大。最後的水針、竹筴、鰹魚握壽司讓人再次體會到魚鮮的美味(果真是系出高玉),接著還有漬鮪魚、鮭魚卵以及細卷,十足讓人飽食滿足。




  似乎,壽司店裡又是生食勝過熟食,也許,應該換掉那些會席料理的內容而多些生魚片握壽司。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晨,東京開始下起雨。

  中秋的隔一天恰巧是秋分,白天與夜晚等長的日子,過了之後氣溫逐漸變冷。東京的前一日依舊豔陽高照令人停留在夏天,而隔一日卻彷彿是忠實反應著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般的不僅下起了與,氣溫也降了許多而有著濃厚的秋冬味道。




  即便仍舊屬於東京都範圍,多摩市與東京都心區給人的感覺其實有著顯著差距。至少,小巧潔淨的街道上雖然仍是人潮熙往,不過卻少了那種擁擠的壓迫感;街上依舊來往著裝著整齊的上班族,不過鮮少出現的領帶與西裝外套,也減少了許多拘束感與緊張感。漫遊在綠意盎然並卸去高度緊張的小城市裡,即便是雨天,依舊讓人感到清新舒暢。




  據說,多摩市的成功都市規劃吸引著許多外來團體的取經考察。如果從那種捷運、商業區、休閒設施與住宅生活機能的巧妙結合,同時綠意生活拂手可得的角度來看,多摩市的新市鎮規劃的確算是成功。只是,入了夜遠離了東京都心的喧囂,代之的是種燈火闌珊的寧靜,雖然讓人多了種與世遠離的沈澱,竟然也多了種寧願入世的不適應。




  雖然下著雨,仍然減不去那種閒散漫步的興致。撐著傘步往多摩市的中央公園,有種雨中漫步的浪漫情調。公園裡,盎然的綠綿延在緩坡小徑樹林間,柔美線條的大草坪邊,雨水輕緩落在小湖裡。前一天早晨的青空燦亮,湖裡的水通著旁邊的小池子,池裡不斷衝擊循環的噴水泉邊游著三兩水鴨,不僅多了悠閒,更多了種生意盎然的動感。比起前一天,天空下著細雨,雖然少了一份動感,卻多了一份柔和的美感。

  公園裡,散佈著神社、老房,在沐浴濃蔭綠意的同時,也讓人感受著日式的傳統人文。新市鎮公園裡的漫遊,有種精緻且悠閒的興意。

  Thu Sep23 23:17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晚的燒烤店裡人聲鼎沸。

  說人聲鼎沸不知算不算過了頭,畢竟,小小的空間裡其實座不了幾個人就已是擁擠不堪。摩肩接踵的座位混上了微醺時的高亢交談聲,就成了吵雜的熱絡鼎沸。坐在一旁的小座位,聽著吧台前不時傳來的女子激昂聒噪談話聲,似乎,居酒屋型式的串燒店裡,就是用來把酒高談與抱怨,形象與氣質完全不重要。



  也不知是否店裡食物只是點綴,遞上啤酒與現成小菜的速度雖然迅速,不過等待那些熟食的過程卻是漫長。那些燒烤熟食,總得要杯裡的啤酒將要見底時才緩緩上桌。「碳火串燒 寫樂」是標準的碳烤屋,上了桌那些烤得微焦的雞肉料理、透著厚厚脂肪的肥牛,甚至入了口鬆軟開散的烤蒜頭,都是搭配沁涼啤酒的美味食物。似乎,夜裡的歡愉就得如此開始。




  除去啤酒燒烤,穿插上的秋刀魚生魚片新鮮美味,而香菇蛤貝伴炒著起士,也是種有趣的搭配。最後再配上簡單的煮物與飯團,實在就夠讓人覺得酒足飯飽。只是,離開燒烤店之時,熟悉的女子聒噪依舊不絕於耳,或許,燒烤店裡真得是用來高談闊論而不是用來進食用餐。

  Wed Sep22 23:56 2010 Japan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PNYC(Doughnut Plant New York City)」是甜甜圈連鎖店。

  其實並非太喜歡甜甜圈那一類的甜食,只是並非太過飢餓的午餐,不想再嚐那些看來豐富厚重的韓式食物,想要簡單的打發掉。DPNYC是極簡流露著些酷勁的紐約風格,點綴著各式顏色的圓圈裝飾,透著吸引人的現代感。不確定那些甜甜圈是否美味可口,只是花花綠綠又不太過誇張的各式甜甜圈一字排開,倒是惹人食慾。



  點了兩個甜甜圈加杯咖啡,體驗紐約人的午餐時間。輕咬了口甜甜圈,鬆軟的口感即便是抹茶口味,流露的卻是相對過份了些的甜膩。幸好多了杯溫熱的黑咖啡,才讓那種甜膩給緩緩抒解。而灑了巧克力粉的甜甜圈,嚐來依舊是鬆軟口感和上甜膩。並非太喜歡那種鬆軟與甜膩的組合,而未吃早餐的空腹卻也讓那種甜膩更加甜膩。

  也許,純粹的美式甜甜圈實在與期望想像落差過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著首爾一起起床。

  天剛微亮,拖著連續幾晚的少許睡眠而累積的疲憊,想要感受一大早起床的首爾。其實,天剛微亮應該是造訪傳統市場的好時候,只是,不知道首爾何處有安養(Anyong)那一類的大型蔬果集散市場,甚或是築地那一類的大型魚市場,只好再次閒散的漫步曾經過往的熟識街道。

  充滿著各式韓國傳統小店鋪的仁寺洞,讓人連結起東京的神樂坂。一樣是流溢著質樸舊意,轉進巷子裡一樣是熱鬧擁擠越夜越美麗的餐廳酒屋。喜歡漫遊在這種充滿著愜意質感的街上,似乎,在周遭那種有些時間的滄桑,卻又是充滿多彩繽紛點綴的氣氛裡,總覺得會不時出現某些驚奇。




  據說,仁寺洞過去是朝鮮貴族與官府聚集之處,而朝鮮被日本佔據後因而沒落的貴族,不得不將家中器物古董擺出變賣,從此也使得仁寺洞成為古董藝術品的聚集處。神樂坂大概沒有那種與貴族連結的歷史榮光,卻反而是下町平民百姓的往來生活之處。不過,經歷了時間的洗滌催化,即便仁寺洞與神樂坂的淵源恰巧相反,但最後流露出的卻同樣是鉛華散盡的溫暖質樸。




  泛無一人的清晨,比起夜晚,仁寺洞反而有種脂粉未施的清爽透淨。走在許多城市,總會經常會相互聯想、相互比擬。仁寺洞讓人想到神樂坂的古樸,卻讓人覺得加了些親切。說仁寺洞的早晨清爽透淨,街道上其實卻是帶些髒亂不整齊。那種來自於與台灣帶點髒亂街道的類似,彷彿回到熟悉的地方而多了親切,而神樂坂的早晨那樣整齊乾淨,卻反而多了距離、多了遙不可及。也許,有時長時間熟悉某個地方的莫名其妙反骨情愫,總讓那種客觀不再客觀而讓情緒主導了判斷與好惡。




  比起東京那樣的現代摩登城市,首爾其實更像台北。至少,那些繁多的陳舊卻不高的高樓與公寓、經常擁擠不堪的交通、住宅與商業大樓混雜共處的景象,甚至是有點髒亂卻還不算是太髒亂的市容,如果把首爾的市區招牌換上漢字,並把台北的市區招牌換上韓文,一時之間也許會讓人無法區辨。即便如此,首爾的近幾年的進步卻已迅速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迅速高度的資訊化,從計程車上的GPS到地下鐵站的資訊看板等各種拂手可得的城市資訊讓人更感便利,甚至是剛授予的「World Design Capital 2010」稱號,都讓人感到城市本身的快速變化。即便,也許首爾與一流的現代化城市尚有距離,不過,去也足以讓許多城市相形失色。

  其實,首爾的城市印象不算鮮明,大多是日常生活所串連起來的生活機能似乎並未讓人發現令人深刻的特色。只是,快速發展中的城市似乎已經望著一流城市的願景而迅速接近。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8 Sat 2010 22:31
  • 櫥窗

  韓國首爾某個角落。整條街兩旁是一隔一隔的大型櫥窗,彷彿像是檳榔攤的光鮮明亮的櫥窗裡,是一個一個向路人召喚的櫥窗女郎…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飯店頂樓餐廳裡的自助早餐。

  許多高樓層的飯店總喜歡在頂樓設些餐廳、咖啡廳之類的設施,以讓人在用餐之餘順道欣賞城市本身的美景。若是說窗外的美景多麼惹人深刻倒是不致於,至少,比較過台北、上海、東京、大阪,甚至雪梨那些城市的高空景致,唯一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在雪梨塔的頂樓餐廳用餐一半突然感到整個餐廳「隨風搖曳」時的忐忑不安吧!?而窗外景致似乎未曾留下太多印象,只是,無論景致如何,那些窗外的開闊,至少能讓用餐過程的心情愉悅增加不少。




  傳統的韓式早餐,大概跟日式早餐差不了太遠,大多是醃製過的泡菜、冷蔬菜、米飯,頂多加些滿是紅通辣椒的煮肉或熱味增湯。飯店裡的早餐,照例不可能是那些乏善可陳的傳統韓式早餐。雜陳著歐陸式與美式內容的早餐,搭配著高樓餐廳透明玻璃透入的閃耀陽光,開啟一日的開始。誘人的豐富食物,似乎一不小心就吃得多了些。幸好多了些餘裕的時間,啜上點熱茶,足夠讓那些食物逐漸緩散,假裝慢調的倘佯在帶點熱量的陽光,慵懶渡過早餐時間。




  「Orchid Buffet」的早餐,在充滿壓力的日子裡多了些短暫釋放。

  Fri Sep17 1:13 2010, Kore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6 Thu 2010 22:45
  • 拍戲

  韓國首爾飯店,一入了門是拍攝連續劇劇組的熱鬧景象。據說那些演員都是知名演員,不過,卻是一個都不認識…

  Thu Sep16 23:45 2010, Korea Time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日大概不會是造訪築地的好時機。畢竟,配合著魚市場休市而跟著休息的店家佔了絕大多數,僅剩下場外市場為數不多的店家,大概難以滿足觀光客們的需求。不過,若是純粹為了早餐以及打發時間,也許算是例外。

  星期日早晨的築地場外市場,正常營業的店家比預期裡多。至少,那家24小時營業的「築地どんぶり市場」大概不可能不開張。據說是最受台灣人歡迎的海鮮丼店家(是受了某些blog的宣傳吧!?至少幾次都看見台灣人光顧),點了碗傳說裡的築地名物「市場丼」,米飯上蓋上豪邁的新鮮魚生,大概適合那些需要不絕體力的魚師們吧!?

  通常,海鮮丼的魚生只要夠新鮮,整體的味道就不會差太多。豐富一整碗的海鮮丼,倒上些醬油並混些山葵醬,生魚片扮夾著米飯,一口接上一口,享受平民食物給人滿足感。

  原來,看來份量不是太多的丼飯,吃掉一整碗依然令人感到飽足而讓人打消了其他的進食計畫…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承認是為了食材的產地才到「鰭 福元」。

  標上產地的食材經常引人遐想,除了是產地來源的品質保證之外,同時在品嚐到食材美味之餘,也常讓人幻想究竟是何種環境才能夠培育出如此的美味(更或許,是價格的保證)。

  夜晚,又是家躲藏在暗靜小巷裡的小店鋪,不特別注意絕對會忽略的小招牌(還真得是走過兩次而不入),走入地下室是賣著壽司的料理店。總是特別喜歡那種傳統的日本料理店,那種只有簡單板前座位的小料亭,一邊看著師傅調理著食材的動感,一方面享受著師傅對於食材的專注認真,總讓人覺得興味盎然。




  只有九個板前位子的料理店,坐下後立於眼前的,是當日的食材與產地。望著立牌,想像著各項食材的產地,即便那些地點十之八九從未造訪卻依然讓人覺得有趣。江戶前壽司店缺了酒,似乎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麼。依據建議,點了順口的新潟「奴奈姬」,一邊享受著食物,一邊享受著純米吟釀微醺帶來的飄忽輕鬆。



  首先是「鹿児島 串木野」的墨烏賊,滑順軟嫩的口感混合著微溫且粒粒分明的醋飯,一開始就使人驚豔。接著的「福島 相馬」產的星鰈以及「茨城 大洗」的石鰈則是具嚼勁的相對口感。「北海道 戸井」的本鮪,完全沒了酸味的赤身與入口化開融合醋飯的大腹令人喜愛。



  來自「宮城 気仙沼」的鰹魚、「千葉 船橋」的小鰭,與「兵庫 淡路」的真鰺也是種好味道。而產自「愛知 伊良子」的水松貝,嚼來充滿鮮味與脆勁的口感令人激賞,接續上做成軍艦壽司的「北海道 野付」小柱,那種貝類的輕脆搭配上海苔的舒爽,更是種難以忘懷的好滋味。 




  「三重 安乗」的車海老、「神奈川 佐島」的真蛸(章魚)、「青森 鰺ヶ沢」的蒸鮑又是另一種軟密食材的連串,而同樣是烹得軟嫩的「神奈川 野島」穴子,一貫灑上少許鹽、一貫沾上些醬油,雖然調味有所差異,但是入了口卻一樣是軟綿開散的飽滿充實。

  最後來自「北海道 標津」鮭卵的沁涼以及「北海道 天売」紫海胆的鮮甜海味,讓連綿不斷的握壽司劃下完美句點。末了,上了味增湯與熱茶,去掉了那種微醺的輕忽飄渺,幸好,對於食物美味的深刻,並未因此而消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銀座,歌舞妓扮相供人拍照的女孩。紅花豔麗多彩的服裝,加上潔白如紙的臉裝,其實沒法太理解為何如此的裝扮會令人青睞…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