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港澳, 食物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商場外面走廊的一側是迷你的「PAUL LAFAYET」小店鋪。賣著甜點的小角落,透明瑩透的玻璃櫃裡擺著繁花似錦的鮮豔誘惑。粉的、黃的、綠的、褐的各種顏色馬卡龍(Macron),比鄰著草莓的、藍莓的、巧克力的、餡餅的、杯裝的、千層派的各式各樣琳瑯滿目。讓人難以抉擇的誘人,大概會讓甜點嗜食者難以招架。


  招牌與名片上的各式馬卡龍,似乎也代表著店鋪裡的主打強項。理所當然的點了馬卡龍,芝麻口味似乎在法式小餅裡帶了點東方興意,薄脆的外皮與淺黏的口感大概也算是適中(雖不及PIERRE HERMÉ),而似乎偏甜些的甜點大概得配上杯濃咖啡才能平衡。


  倒是白巧克力蛋糕(White Chocolate Passion Fruit Cake)輕薄綿密的外皮切開入口後,清爽的芒果甜味瀰漫化開,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滋味。只是,太過小巧迷你的店鋪角落,只能匆匆停留而大概不會是能夠讓人享受漫長午後悠閒的好地方。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覺得在香港的茶餐廳就應該點上碗公仔麵。

  茶餐廳的菜單總是有種令人目不暇給的難以抉擇,說茶餐廳什麼都賣便什麼都不好吃似乎過於嚴苛,至少,那些獨特的風味菜式,確是其他地方難以找著的香港風格。

  西式的飲食品味加上東方平民百姓的日常所需,融會出的是一種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餐飲習慣。深厚碟子裡盛上些湯放上通粉火腿片、古早味白吐司去掉邊配上炒蛋的組合,融合成香港市井小名趕時間度生活的獨特風味。


  深碟子裡盛著湯,通粉換成了公仔麵,堆上火腿片,也堆上大概是魷魚做成的山寨版鮑魚絲,成了種平實卻又容易讓人飽足的食物。看見碟裡的公仔麵,其實讓人想起小時候小電動玩具間兼雜貨店裡的煮泡麵,那種煮麵過程飄散四溢的濃味撲鼻,讓人想強忍似乎都難。不過,看來用料單純的公仔麵倒是沒有小店裡泡麵看起來的豐盛可口與飄散香味,只有種樸實平淡的靜謐簡單。

  配上杯濃郁的好立克(Horlicks),卻已經是只能在茶餐廳裡才能發現的古老熟悉氣味。也許,總還是想在茶餐廳裡找尋些過去的什麼,在翠華餐廳裡,好不好吃不重要,只想尋找一種對於茶餐廳的特殊感覺。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木屋房裡的暗澄色燈光,不時傳來的是不遠鄰近長桌用餐擠滿了人的歡愉吵雜聲。不大空間裡像是歐式小酒館裡的喧囂,彷彿是寒夜裡所有人都促擁到溫暖室內裡的唱和取暖。也許,「Chesa」餐廳的風格原本就是那種輕鬆自在,不在乎朗聲喧嘩的木屋歐式小酒館氣氛,甚至讓人忘了原來正置身於半島酒店一角的小空間裡。

  其實沒法很確定究竟瑞士菜的風格是什麼,不過,主要與德、法與義大利接壤的多山小國,或許多一點的反而是那些德式甚至部分北義或是南法的鄉村風格。想起小時候卡通阿爾卑斯少女那種山裡鄉間的自由自在,記得卡通裡的用餐場景,總是小木屋裡一邊熱著火爐,樸質木製餐桌上一邊撕著麵包,一邊配上碗熱湯,然後再優雅的啃著帶骨肉類。似乎,卡通裡的場景搬到了眼前。


  木製餐桌上綴著彩繪的木製麵包籃、木頭小飾品,以及印著舊式紋樣的餐盤碗碟,即便搭配上了銀製餐具,依舊流露著鄉村般的質樸。應和著小時卡通的用餐場景,嚐了幾口德式麵包,接續上溫熱的菠菜湯(Cream of spinach soup with poached quail eggs),淺淡的味道雖味讓人感到深刻,不過鵪鶉煮蛋的口感卻是滑順細膩。

  燴烤羊排(Grilled lamb chops on braised leek with bacon, rosemary jus)的口感是豐潤鮮嫩,切上一小口佐上韭蔥、培根與醬汁,混搭起來的是十足的鄉村氣味。那種組合並不是精緻優雅,但是想像身處在瑞士山裡的小木屋,卻是種契合周遭氛圍的完美搭配。



  洋梨餡餅(Pear strudel with gianduja mousse, praline sauce)也是流露著種鄉村味覺而覺有趣。至於餐後Petit Four的過甜與咖啡的過苦,似乎又是半島酒店裡讓人深刻的另一種印象。

  緩步出小木屋,周圍時空轉換成了洋溢舊意卻金碧輝煌的奢華酒店,似乎,心還停留在遙遠的瑞士晴空山間中。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搭了n多遍的商務艙,卻是第一次搭上Boeing747頂層隔出個人獨立空間的新型商務艙。左顧右盼研究著座位周邊設施,超大型的液晶螢幕以及幾乎可完全平躺的舒適座椅讓人興奮並覺有趣。啜口香檳,看著透明泡沫在金黃色的剔透液體裡盈盈上升時的舞耀動感使人暫卻忘記大部分的煩人事。


  依舊沈溺於新座位的新奇有趣的同時,翻開菜單的「鏞記」介紹卻是更引人注意。打著於飛機上提供中華美食的招牌,原來,聞名遐邇的中菜老店竟也開始為航空公司設計機上飲食的新菜式。


  理所當然要了老店應邀設計的原粒豆鼓雞配白飯及中式鮮蔬當主菜,粗淺品嚐後的印象卻依舊令人不抱期望。至少,飛機食物那種二次加熱的無奈窘境,大概即便是菜式受專人指點或是食材新鮮直送等努力,都難以挽回解決那種罐頭食物的了無生氣。

  晃著小酒杯裡的紅酒,企圖感受著酒體的多姿氣味與軟單寧的順口好入喉。據說混了六種類葡萄的西班牙紅酒,摻和著豐富多層次的深邃口感,此時,主菜的優劣不重要,重要的只剩下對於紅酒本身的關注能力。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起大部分粵式中餐廳,「龍景軒」的空間其實不大,而迷你空間裡的卻是唯一的米其林三星中餐廳。餐廳裡雖然也流散著粵式餐廳的熱鬧喧囂,但是搭配著雅致同時西式多了點的擺設盛裝,倒讓人覺得像是歐式餐廳多了些。

  正午時分開始營業的餐廳,並沒有一般港式餐廳延續自早茶點心時間的鼎沸熱絡,反倒是一張張餐桌整齊羅布寧靜等待客人到臨的靜謐幽雅。比起其他粵式餐廳目不暇給而讓人難以選擇的菜單,龍景軒的菜色算是單純簡潔。種類不多的粵式點心據說擄獲許多人的味覺喜好。



  沒法點那種多人共享的大桌菜,幸好龍景軒依循那種西式思維提供著單人套餐而成了唯一選擇。一開始的粵式點心,蟹子鮮蝦燒賣是淺脆的蟹卵交雜著飽滿口感、荷芹雜菌餃的輕彈口感散溢著竽頭的淡香可口,而子薑甜薯蝦春捲的薄脆交融著內餡的溫熱柔散,即便入了口的點心並非招牌也並不罕見,但淺嚐輕啜卻已讓人感受到食物作工的用心與紮實。


  接續著開胃點心的「明火靚湯」,煨得軟嫩化口的牛腩舀上湯品入了喉,溫潤暖洋由嘴巴開散至全身,妥善的銜接點心的恣意與主菜的正式。玫瑰鼓油雞的口味其實並未太特別,其後的崧子五柳智利鱸魚的酸甜調味與配菜則蓋過了魚肉味,記憶裡對於前日新鮮雪場蟹的鮮甜美味依舊驚豔的對比下,鱸魚的魚鮮頓時絕對失色。


  幸好羊肚箘爆澳洲牛柳粒的濃汁配上裹著淺薄勾芡而使嫩牛肉更加滑口的好味道,再奉上粒粒分明且毫無油膩的梅菜叉燒炒飯,即便簡單卻是十足功力,而讓人對菜式加了分。

  如果說龍景軒是最好的粵式餐廳其實見仁見智,不過,回歸食物讓人飽足愉悅的本質,排名不重要,個人喜好才是依歸。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主廚郭文秀(Justin Quek)沾上邊的餐廳似乎不少,台灣、香港都是。熙來攘往金融中心商場裡難得的幽靜角落,是打著郭文秀為顧問以及出身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主廚為號召的法式餐廳。

  取名為「The French Window」不知是否太過自詡,但至少想塑造出新派的法式時尚與優雅氣質卻是無庸置疑。步進餐廳「門口」,經過的其實是一扇扇灰黑鐵杉木百葉「窗」所構成的長長廊牆,穿過了幽靜柔和燈光的曲折長廊,眼前突然放出光明的是用餐空間。空間裡穿插著黑鐵色鑲著毛玻璃的象徵式玻璃窗,同樣的灰黑色調設計,上了桌,搭配上白潔餐巾, 連刀叉湯匙都與環境搭配的而滲著熠熠的黑耀晶亮。


  印著餐廳標誌的純粹玻璃壓桌盤、裝盛各式麵包的透明玻璃罐配著手工奶油,甚至插了吸管同時灌入暖熱磨菇濃湯的透明長頸瓶,餐廳裡的一切,似乎試圖著塑造出有別傳統法式料理的摩登新派。

  前菜是「頂級安格斯牛柳韃靼配烤薄餅(Angus Super Prime Beef Tartare, Pizzeta)」,黝黑盤中裝盛的是墊著薄餅綴上翠綠青豆莢的超頂級牛肉。看來新潮的菜色,牛肉配上薄餅的酥脆以及豆莢的爽脆,應是種融合不同口感的特殊滋味,可惜生牛肉不是太鮮嫩,份量同時多了些而破壞了各種口感間的平衡。



  「輕煎羊柳配中東香草醬、法式香草牛油薯仔卷(Pan Seared Lamb, Maxim's Potatoes, Middle East Pasta)」看起來也是秀色可餐同時妝點得精緻美煥。圓圓環繞湊成的馬鈴薯圈,罩著羊肉的粉嫩誘人,再摻上些鮮綠褐紫脆蔬裝擺,就像是小巧而動人的裝置藝術而不忍破壞。不過,其實入了口,餘留韌勁的羊肉以及多了些油味的馬鈴薯圈,搭配上覺得過油膩的煎馬鈴薯塊,使得主菜在心裡留下些許不完滿。

  遠遠從窗外望出去,是維多利亞港的忙碌海景,不及原本期待的食物無法舒緩工作的忙碌,只能輕輕啜著Cappucino,望著耀亮的海港,暫時放空。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CÉPAGE」用餐似乎存在某種樂趣。那種樂趣,來自食物,也來自餐廳本身。

  開張不到一年的餐廳,有著與新加坡「Les Amis」同樣的風格。由Les Amis在香港展店的新餐廳,不知是否刻意選擇使然,同樣位在小巷裡、同樣門前有著小緩坡,以及同樣風格的招牌字體,總讓人一眼望見便知道CÉPAGE肯定是Les Amis的分身。

  餐廳裡優雅而簡潔的布置,感受不出那種貴氣逼人的奢華而有種淡淡的清新,不過,蘊含那種看似無物的之後的,卻又是種竭盡所能的雍容華貴。從JL Coquet帶著典雅同心淺紋的潔白磁盤感受著法國中部盛產頂級瓷器Limoge城鎮的優雅、在Christofile銀製刀叉湯匙想起滿室晶碧的誘惑攝人、在Laguiole切肉刀的銳利光芒裡聯想到用餐過程得心應手而加成的肉類美味,還有Casa Bianca的亞麻餐巾,甚至是裝盛在SCHOTT Zwiesel水晶杯裡,流著蘇格蘭威士忌產地新鮮空氣的Spreside Glenlivet礦泉水。似乎,在簡約的背後,藏著的卻是種極端的高度反差。



  郭文秀(Justin Quek)是Les Amis的第一任主廚兼合夥人,曾嚐過主廚郭文秀離開之後所開設的「La Petite Cuisine Brasserie by JQ」,也深刻記得Les Amis第二任主廚Gunther Hubrechsen自立門戶後,在「Gunther's」裡看見主廚精神抖擻的燦爛微笑。而CÉPAGE廚房裡的是Les Amis的第三任主廚Thomas Mayr,似乎,只剩Les Amis本店在時間交會裡被錯過而失之交臂。



  如果說CÉPAGE賣得是法國菜,倒不如說是偏向義大利菜多一些。Cavatelli義大利麵(Homemade cevatelli, Bouchot mussel, tiger prawn and cherry tomato)混上淡菜(貽貝),不止洋溢著義式味道,也讓人想起比利時滿鍋的淡菜味。皮脆香酥的煎魚鋪陳在煮扁豆與洋姜(Pan seared Dorade Royal, balsamic braised lentil from 'Le Puy', Jerusalem artichoke)上,口裡心理都讓人洋溢著南法鄉村料理的耀眼陽光。



  義大利風的或許那種菜式取向與義大利籍主廚高度相依,不過,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卻也在餐廳裡感受著一種似曾相識的隱約傳承。至少,那些刀具選用、菜式烹調,透著些許熟悉,甚至小茶點(petit four)的Canelé、白松露巧克力球,不止想到Gunter Hubrechsen,也讓人想到郭文秀。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對「POPEYES LOUISIANA KITCHEN」最深的記憶,大概是許久前時常當日往返香港時,深夜等候著末班機時的炸雞店。

  那種看見「POPEYES」便聯想到冷清多了點的寒夜機場,似乎在遇見首爾(Seoul)隨處可見,空間內貼著繽紛多彩的壁紙,搭配著電視上不斷播放的「大力水手」而營造出的暖洋氣氛,才讓那種冰冷印象一掃而空。



  熙來攘往的機場一角,炸雞店的小空間裡不多的人潮顯得特別清靜。清靜的小角落,點上滿是熱量的炸雞,忍著讓腰圍更上一層樓的風險緬懷過去。如果要說炸雞好吃在哪裡,諷刺的是這類食物的美味,大概是來自於大口撕咬雞肉與大口吸允汨汨流出的溫熱肉汁,然後再大口灌上甜膩高熱量卻沁涼心頭的大杯可樂,卻又同時擔心脂肪累積過量卻得忍痛享受的某種虐待式快感。

  趁著溫熱剝上一小口的比斯吉(Biscuit)卻是鬆口軟綿讓人回味。炸雞裹覆的外皮似乎乾了些,不過倒是符合久遠前的印象,而似乎留著雞肉腥的味覺 卻炸雞本身接近了某種「一般皆是如此」的大眾口味。或許也幸好食物本身存在種不是太誘人的缺陷,否則,對身體裡的脂肪量應該會是種顯著考驗。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二十五層樓高的餐廳,眺望出去是維多利亞港的美麗景緻。即便是早已熟悉習慣的海港,透過亮潔無物的玻璃窗望出去,依舊讓人感到舒暢(如果不看旁邊正在大施工的工地的話)。雖然無法感受到建築外的秋日午後光耀而不燥熱的和煦陽光,不過,黑木暗褐色為基調的典雅布置,透入的璀璨光亮炫著高掛的水晶吊燈,感受到的是種摻了寧靜的舒適愜意(如果不管後來熱絡好生意的吵雜的話)。

  「Pierre」裡的菜餚絕對不會是純然的傳統法式料理,而是多了些摩登、混了些異國情調的時尚組合。

  開胃小點(Amuse Bouche)裡的小煎餅,除了沙拉醬之外,另一種洋蔥、蕃茄、西洋菜剁碎的搭配如果說是法式沾料,倒不如說比較像是熟悉的中式滋味。秋日的午餐,就在開胃小點的新奇混搭感受中,配合著Riedel水晶杯裡冉冒著微泡的S.Pellegrino礦泉水,以及那些打著顯明Pierre字樣的各式潔白碟盤與銀製餐具裡優雅展開。


  節目裡曾經看過蔡瀾取了個雞蛋給Pierre Gagnaire,同時說明著雞蛋的烹調是測試廚師廚藝的最好方法。姑且不論那樣的橋段設計是否純粹為了Pierre Gagnaire,不過「63°蛋(63° Egg)」卻似乎是餐廳裡的著名招牌之一。烹煮溫度不高的半生熟蛋,有種全然的柔嫩滑順,淋上帶著淺甜香濃的蘑菇醬汁裡(Mushroom and Albufera sauce),一開始就是種令人著迷的滿足感。只是,味覺感受鮮明的蘑菇醬汁,似乎有些喧賓奪主而搶了蛋的鋒頭。

  灑上了雞凍、薑塊與松露的鵝肝燉蛋(Foie gras custard, chicken jelly, ginger and Autumn truffle)充滿興意。舀上一小口綿密細緻的蒸蛋,嚐到的是揮散而出的鵝肝淡淡細緻香味,配上雞凍與薑塊的甜鹹交疊,在傳統菜餚裡大概難以出現的搭配,是種讓人深覺有趣的奇異組合。



  至於搭配上整碗生菜與馬鈴薯片的主餐同樣令人回味,即便,多了油味的馬鈴薯片並不讓人激賞。

  盛在潔白餐盤裡烤得色澤深黑的牛里脊肉(Grilled beef tenderloin)乍看之下賣像其實並非太好,一旁綴上似乎是咖哩口味的花生,似乎更是種恣意特異。不過,拾起同樣打上了Pierre名稱的Laguiole鋒利鋼刀,彷彿是行雲流水般的切開烤牛肉,透出的是看來均勻亮澤的粉紅鮮嫩。切上一小塊牛肉,沾上一小點鹽簡單調味,入了口卻是嫩柔充實的滿足,以及散溢滿佈的牛肉鮮味。竟然,外表看來不是太誘人的主菜,竟然讓人回味無窮,食物的絕佳美味原來就是不加綴飾的單純原始呈現。


  讓人滿足的飽食無以為繼,捨去甜點而啜上一杯照例一定要有的餐後咖啡。Cappucino飄香四溢,小茶點(petit four)即便簡單,卻已足夠讓人回味到那種糖的甜與無糖熱咖啡間的調和均衡,而為充滿興意的秋日午餐劃下句點。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店大廳擺著達利的少女銅雕塑,牆邊天花板上盡是Dale Chihuly充滿絢麗陽光的玻璃裝飾品,美高梅金殿(MGM Grand)跟大部分的澳門豪華酒店一樣,總有些令人驚豔的獨一特色。

  穿過兩旁同樣擺了美麗燦爛玻璃藝術,同時發散著幽紫柔光的夢幻似長廊,角落邊躲著小小餅店。角落小店裡的陳設一樣充滿陽光,綴著粗獷淺褐石磚的牆上灑落著金澄光亮,不是太過刺眼卻依舊營造出燦爛。窩靠在舒適柔軟沙發上,慵懶渡過午後時光。



  一人份的下午茶,雖然避去過份量的下午茶蛋糕塔,但依舊還是過了頭。煙鴨胸三明治配上美式風格的洋芋片,有種平淡的飽足。幸好,悠閒的下午茶時光,讓人有時間慢慢品嚐剩下的小蛋糕與熱咖啡。

  豪華酒店裡的小餅店,蛋糕看來似乎不是太誘人,若非選擇不多,很難說是否會選擇在MGM咖啡餅店裡殺掉午後時光。紅莓蛋糕的口感似乎與外觀上的印象十分契合,而咖啡喝來似乎也少了點香淳而多了些平淡。

  不過,反正下午茶就是用來殺時間,即便食物不是那樣受人青睞,時間依然會慢慢流過…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錯以為澳門也如同高級餐廳滿佈的香港一般,不用預先訂位總能隨到隨入座而與「Robuchon a Galera」失之交臂。

  生意熱絡而得預先訂位的狀況,竟然連中餐廳也如此。與大部分的華人城市一樣,比起西式菜餚,也許中式菜餚還是讓人放心許多(唯一例外大概是香港)。錯過了米其林三星餐廳的法式菜餚,乾脆選擇熟悉的粵式點心。


  說是中菜,餐廳裡的佈置其實也不那麼中式。「8餐廳(The Eight)」的佈置以紅黑主體襯著華美燈光水晶圓片碧玉,桌上擺飾著古意雕綴以及白潔杯盤與銀製餐具,奢華裡流著現代感與典雅風的整體感受,倒比較像是種中西合璧的摩登深邃。

  除去淮楊菜,菜單上的粵式點心菜色其不是太多,其實也因此讓人多些專注而帶來的安心。開始的小菜,是一小碟獨特的XO野菌山珍醬以及碎叉燒舀在炸脆餅上的小點心。叉燒脆餅的味道令人激賞,讓人期待後續的菜餚。


  也許是習慣了那種湯多皮薄的小籠包口感,一開始的蟹肉小籠包雖然灌著飽滿湯汁,不過蟹味並不濃厚的小籠包,其實沒有太大驚喜。不過接續的竹笙釀雞絲翅,以為應該是類似魚翅羹一類的菜餚,上了桌後初看竹笙蒟蒻皮包裹著魚翅的賣像似乎不是太過誘人,不過塞進嘴裡後蒸煮透的魚翅混著雞絲的輕柔口感,伴隨著竹笙的軟脆調和出的是種飽滿豐潤而令人深刻。


  羊肚菌釀牛肉原來是粵式點心的牛肉丸鋪陳上了羊肚菌,牛肉丸本身透嫩滑順,不過釀上了剖了片的羊肚菌,卻總覺得意猶未盡不夠突顯出整顆菌類所特有的鮮美飽滿(我還是喜歡Amber那一種法式作法)。而魚翅灌湯餃的鮮甜湯頭撥開後填塞著魚翅、干貝、竹笙與蟹肉,湯甘料豐滴上點陳年紅醋令人回味。

  簡單的幾樣點心讓人飽足,而那些點心即便簡單,卻也足夠讓人感受到餐廳裡的好味道。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似乎,誠昌飯店的水蟹粥,即便是「細」份,卻是一點也不「細」。

  在氹仔這樣的舊街區裡,總能找到許多令人垂涎的當地好味道。人往熙來的小街巷裡,據集著各種美食,也賣著據說是遠近馳名的水蟹粥。

  走進誠昌飯店,相較於其他類似店鋪,似乎多了點潔淨、多了點為食物加分的好印象。點了小(細)份水蟹粥,上了桌才赫然發現竟然是超乎意料的大碗公,不禁讓人開始擔心應該如何解決掉那種巨額份量。也或許,為了裝盛粥裡的大水蟹,只能弄上個大碗公才夠份量、才夠看。


  舀了點粥,入了口的瞬間衝散溢出的是分外深刻的蟹鮮味。據說是混了肉蟹、膏蟹跟水蟹一同熬煮的粥品,似乎也熬出了蟹膏鮮味與蟹肉的美味。嚐了一整隻看來紅透美味的水蟹,如果扣去從粥裡挑出螃蟹與不時吸允的手忙腳亂,與邊喝著粥邊鉗著蟹殼的杯盤狼籍,整碗蟹粥應該是充滿著美味。

  水蟹粥的美味,至少讓錯過米其林三星餐廳的遺憾減了一些。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利來記咖啡茶室的豬扒包據說是每日下午定時出爐且賣完為止。若真是如此,那小店舖每日肯定得準備上無數計的麵包。

  很難想像為何賣著豬扒包與簡單食物飲料的小店舖生意竟會如此火熱,不過從店外搭蓬下駭人的擁擠顧客與排隊等待的綿延人龍來看,大利來記絕對稱得上是澳門最紅火的豬扒包店。

  幾乎成為澳門代表食物之一的豬扒包肯定一點也不健康,至少,從沾滿油膩的包裝紙袋看來,內容物似乎充斥著滿溢熱量脂肪。表皮烤得帶些淺淺香脆並充滿著嚼勁的裸麥麵包,夾入了剛起鍋而溫熱尚存的帶骨豬扒搭配其實不算是太特別。不過,有了歷史年紀的食物,吸引人的或許是同時能夠品嚐與回憶舊日時光物資不甚充裕條件下的難得滿足。

  秋日下午依然掛著高升豔陽,點上杯沁的凍奶茶,享受室外蓬幕下的徐吹微風。解決掉了一整個豬扒包,似乎過了頭的巨額分量,讓人飽足,也讓人擔心體重是否也會一起跟著過了頭。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Grissini」麵包命名的「Grissini」,肯定自豪於自家出產的Grissini麵包。

  據說有著香港最好的Grissini,裹著潔白餐巾出場上桌的義大利細長麵包棍,扯下一段,烤得輕薄香酥的外皮下,是種有著嚼勁卻不生硬的綿密口感,細細慢嚼,依舊溫熱暖烘並漸漸散出的麵包香,似乎使得跟著上桌的奶油失去了存在意義。

  明亮的空間,往望外去是充佈著陽光的燦爛開朗。即便心中充滿著煩人事,但是波光閃耀維多利亞港的金碧,卻是讓人暫時揮開一切,靜默的享受用餐時的歡愉。

  前菜恰如其份的觸動了味蕾。帶著淺酸卻裹附上了香甜的焗蕃茄,味道適中合宜,搭配上帕馬火腿(Parma Ham)的熟成韻味,再加點生菜的清新爽脆,讓人暗自回味。



  伴上了肉醬的自製義大利寬麵(Home Made Fettuccelle),豬肉卻是過濃了些,不過混了小麥的寬扁麵,吸附了濃郁醬汁後的細緻,卻是有趣。

  而燒鱈魚(Cod Fish)出乎原本想像,有種厚切粗獷的雄壯豪慢,混上醬汁、黑橄欖、蕃茄的義式烹調,一方面融上了醬汁的風味,一方面卻又能夠嚐到食物的自然原味。或許也因為如此,也讓人嚐出了鱈魚的些許腥味。不知道Grissini是否想用食材本身的獨特缺陷而突現出食物的自然味道!?

  感覺像是過動兒的義大利侍者,有點粗魯似的踢了幾次椅腳,也許,有異於法式優雅的帶點矯飾,似乎,侍者也為餐廳多添了些義大利式的樂天魯莽樂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pasia」據說是來自於古希臘有著美貌與理智兼具的美麗女性名字。位在「帝樂文娜公館(The Luxe Manor)」裡的餐廳,延伸著由「Aedas Interiors」所設計的精品旅館裡的超現實主義與抽象藝術,混搭著迷幻後現代,不過作為用餐空間,卻也多了些典雅細緻與粉彩夢幻。

  剛就任的新主廚,據說是道地土生土長的威尼斯人。義大利餐廳裡,以正宗威尼斯與地中海傳統風味為號召,或許又是換掉曾任職米其林餐廳主廚後的另一種賣點。


  鬧區裡的餐廳,窗外望去並沒有迷人景致,不過布置得寧靜典雅的用餐環境與窗外透進的陽光,卻讓午餐的氣氛多了點閒適、多了點慵懶。

  裹著潔白餐巾的麵包籃,依舊保護著麵包的微溫,撥點外皮酥脆的麵包,酥皮崩裂散落在麵包盤上,有種珠玉落盤的清脆。入了口的柔韌充實口感 ,搭配上另一種麵包的輕棉鬆軟,沾了些烏醋與橄欖油,淺鹹微酸的油香滲透,是種異於奶油純厚的簡潔獨特味道。



  擺上了義大利辣香腸(Pepperoni)薄片與蕃茄的小比薩(Pizza),那種烤得酥脆輕薄的麵皮,咬上一口充滿脆勁卻不厚重,是適合當作前菜的好味道。主菜是野雞肉(Pheasant)加上黑松露(Black Truffle)。雞肉一樣是充實軟嫩,而黑松露的味道其實不是太濃厚,不過外皮的淺脆嚼勁配上雞肉,卻混和出不錯口感。輕啜起當日推薦的「Simonsig Cabernet Sauvignon & Merlot」,大高腳杯裡裝盛的瑰麗赭紅,有著Cabernet Sauvignon的深邃韻味,也混搭起了Merlot的柔順細滑,配起食物有種相輔相成。


  甜點芒果起士蛋糕有些一般,配上酸過頭的紅槡椹似乎失了平衡。而用餐一半突如冒出、似乎曾經出現港劇裡的不知名男演員,吸引起餐廳經理不斷寒暄的聒噪言談,影響了些用餐應該有的愜意。

  至於整個用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出乎意料卻是離開時無意發現,擺在旅館大門邊的那一張「老夫子」古典椅…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餐廳雖然在酒店裡,不過卻有著獨立的入口。從酒店一旁的小門進去,搭上透著點老式古典味道的電梯,時間彷彿也開始停滯了起來。那種徐緩慢調,慢到甚至讓人不確定電梯是否移動,即便是只有一層樓的距離,在電梯的關門開門之間彷彿經歷上了大半年。

  餐廳裡的裝飾呼應著香港半島酒店那種雍容古典,大盞水晶燈、雅緻木椅窗簾與銀製餐具,營造出用餐空間的華麗嬌貴。而地上搭配綴著「團囍」的中式地毯,細看雖然突兀,但或許也是另一種中西合璧的盎然興味。


  從菜單其實並未發現特別的令人驚豔。據說,Gaddi's的湯有著不錯評價,因此即便對於湯的興趣不是太濃厚,卻還是依據侍者的建議選了蘆筍湯(Chilled green asparagus soup with deep-fried prawn bonbons)。亮綠色的湯裡滲著奶油的細緻花紋,那種白綠相間的清脆鮮嫩感十分誘人。第一次嘗試的冷湯似乎還是對不上東方人的熱食習慣,鹹味厚了點的蘆筍湯加上腥味多了些的方形小炸蝦球,有些使人對餐廳裡的食物減了點期待。

  而主菜其實也不是太容易選擇。不過捨去干貝培根片、煎魚排與牛肋排那些經常品嚐的食物,或許是平常不過的雞肉料理(Bresse spring chicken prepared two ways with morels and creamed Swiss chard)卻反而顯得突出顯耀。


  端上了桌的主菜,一邊是覆了輕淺羊肚蕈醬的雞胸肉,另一邊則是墊了瑞士萵苣的烤雞腿,優雅的裝盤相和著菜單上所描述的印象,兩種不同的烹調方式,流露著陽光,也流露著春意。雞肉的口感令人深刻,雞胸肉沒有常見的硬澀,卻是鮮嫩並帶點細微脆度,沾上醬汁馬鈴薯泥,是種完全而充實的春天滿足幸福。雞腿肉的細嫩精緻,切上點烤得酥脆淺薄的外皮,再勾勒上些油綠嫩脆的瑞士萵苣,與雞胸肉的感覺雖然不同卻又相互呼應,同時再搭配上Merlot紅酒的不澀滑順,似乎讓雞肉料理的美味更上一層。


  主菜後的青蘋果組合(Green Apple Combination),含著果肉的微酸果凍鋪陳上微甜奶油,置上一球清爽冰沙,交織著酸甜味覺的甜點,為午餐記上簡潔句點。餐後,小甜點加上杯Cappuccino,帶上本書慵懶攤著,在充滿奢華古典的餐廳裡渡過夏日午後。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香港街巷裡總是存在著許多感覺像是半隱藏著的小店。書報攤邊,不大的店面裡躲著的「Antique Patisserie」似乎就是如此。店內狹長的空間裡,潔白的木椅木桌,配上另一旁的古典桌椅與壁上的金澄燈光,感覺簡潔不厚重的擺飾,營造出的是種輕鬆慵懶的英式悠閒。

  店裡賣著的是西式蛋糕餅乾與茶類咖啡。總覺得櫥窗裡的蛋糕看來不是太誘人,不過依據口味分類放在玻璃罐裡的馬卡龍(Macron)看來倒是精緻可口。清靜無人的店裡,點上蛋糕、馬卡龍,帶杯拿鐵(Cafe Latte)再加上一本書,似乎特別適合悠閒渡過颱風過後的慵懶午後。



  舀上點藍莓起士蛋糕,口感算是濃棉順滑的那一種,比起文華餅店的紮實,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甜味自然也是多了些的蛋糕,配上一口不摻糖的的熱拿體,總是能在甜膩與溫潤濃苦 之間獲得一種淺淡滿足。而對於馬卡龍,捨去那種一口一個的豪邁,學起優雅氣質小口輕啜,感受著甜味滲透的黏牙口感,對於小甜餅的感受似乎又更加深刻。

  小店裡,不能說有太多的驚喜,不過,喝下午茶似乎就正適合這種淺淡的靜謐。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便對於粵式雲吞麵不是太有好感,深怕那種可能出現的鹼水味與腥味,卻仍然嘗試起「沾仔記」的雲吞麵。

  據說以份量大而聞名的沾仔記,在雲吞加鯪魚球雙併麵端上桌時令人感受無疑。碩大到已經失去「球狀」的鯪魚球,與大雲吞一起鋪陳在大碗上,一看就是令人飽足的大份量。幸好沒有鹼水味與腥臊味的麵條令人鬆口氣,而包了兩只鮮蝦的雲吞對於味覺其實已無特別深刻感受,留下的依舊只有那種深刻的碩大感。

  至於鯪魚球是過了軟嫩而沒有嚼勁的大魚丸,而每次總會出現的卡嘴磨口感覺,讓人對粵式鯪魚球的興趣與距離又遠了一大步。一碗麵配上碟總把菜莖擺上、菜葉擺下的廣式菜心,食物雖然單純,但吃完後卻有絕對的飽足。不過,湯頭裡的不自然甘甜,彷彿是味精多了點。而後來的口燥感印證,讓人覺得沾仔記還是嚐過就好。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ber」的空間其實不大。跨入短短的轉角,映入眼簾是種赭褐色的精緻優雅,天花板上垂吊著一根根的金細銅管,排序出一波波順暢線條。那些輝滲著金光的有序銅管的堆疊交織,參和上類似Art Deco的重複摩登,使得雅致得體的古典空間裡,因為融合上現代藝術而更顯興意盎然。

  星期六的午餐,令人印象深刻。



  餐前小點(Amuse Boches)首先是摻上了紅頭菜汁與鵝肝的紅色珍寶珠小點,濕潤微酸的冷口感,其實感覺較像是甜點。接續看來炸得飽滿的金黃顏色小炸球,放入口中輕輕咬開,混上了豬肉酸菜的溫熱多汁內餡汨汨流出。最後的海膽奶凍,劃上精巧銀製湯匙舀上一小口,帶了甜品的沁涼柔滑,衝擊著前一道炸球的溫潤,反而令人有種淋漓暢快。光是三道淺嚐輕啜的小點,就足以讓人對後續菜色充滿期待。

  前菜(Starter)是堪察加蟹(Camchatka Crab),同樣的蟹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口感。先是溫熱的泡沫濃湯,接著冰淇淋與熱餅乾,再來是淋上了沙拉醬的蟹凍。濃湯的腥味多了些,但嚐得到絲絲蟹肉的蟹凍卻是令人喜愛。號稱是五種材料、四種溫度的前菜,同樣讓人在那種冷熱溫度衝擊間烙下種縈繞深刻。



  主菜(Main Course)是綴了青豆與羊肚蕈的牛短肋條(Short Rib)。看來已經精緻優雅的菜餚,入了口感覺像是充佈著油花的細緻,也像是種久燉慢煮後的嫩滑鬆化,鋪陳著酥烤過的薄麵包,一嫩一韌的絕佳混合,和上洋蔥泥或馬鈴薯泥更是增添了食物的層次。

  清了口的沁涼酸甜小冰球(Pre Dessert)後,接續上的是第一道甜點。微酸的紅嫩小巧的野草莓攪上冰甜的羅勒(Basil)冰沙與陳年果醬(10 year old balsamic),中和過的口感,有沁涼、有新鮮,也有種淡淡勾人的酸甜。而香草混著香蕉的冰淇淋,鋪陳在炙烤與調味過的新鮮鳳梨片上,融合了冰淇淋涼爽與輕淺焦味的甜點,又再一次持續觸動味蕾。最後的焦糖馬德琳(Madeleine)蛋糕與牛奶巧克力,味道雖然甜了些,卻為一連串的清新甜點劃下絕佳句點。



  餐後,來上些巧克力小甜點、配上杯Cappuccino,悠悠緩慢的完成充滿樂趣的飽食豐富。許多人總喜歡把Caprice與Amber相比較,那種比較其實見仁見智,食物給人的樂趣,得自己去體會…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米其林星級餐廳用早餐似乎存在種弔詭,但座落於五星級酒店裡56樓層高的餐廳,往外望去早晨維多利亞港的灑脫開闊,分散了對於食物的注意力。

  用餐時的弔詭來自於食物本身,來自於相較之下顯得不是太驚豔卻是價格不斐的食物本身。似乎,唯一能夠補償食物味覺的,是居高臨下的美麗海景、星級餐廳裡照顧無微的服務、晶碧奢華的佈置與餐具,以及緩慢慵懶渡過的漫長早晨。不過,反正早餐就是早餐,簡單明白,不用太花俏,期望也不用太高。


  記憶裡許久未再嚐過歐陸(Continental)早餐、未再嚐過那種純然的歐陸早餐。通常,那種歐陸早餐總是一連串的冷食,配上唯一存在的熱咖啡,不習慣於一大早的冷食,自然也無法習慣那種純然的歐陸早餐。不過,法式餐廳裡,就該捨去那種供應熱熟食的美式早餐,難得享受高級餐廳裡的法式早晨。



  號稱「有機」的歐陸早餐,接續而上的麵包、水果盤、麥片、優格(Yogurt)、漬鳳梨、漬梨子、豆漿與咖啡。似乎同樣屬於歐陸人份量的巨量早餐,只能慢慢用、只能緩緩來,只能在那種吃了又停、停了再吃的緩調慢步裡,將那些足以飽食一整天的豐盛食物慢慢去化。

  不過,「Pertus」裡份量過了頭的早餐,卻全然打亂了下一餐的計畫…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