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港澳, 食物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對於商店街或百貨公司裡面的美食街向來是敬謝不敏,除了價格昂貴外,看似誘惑卻總是不美味的食物其實是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不知為何卻依舊在「威尼斯人(The Venetian Macau)」酒店的美食廣場吃了不少東西。

  大部分食物看來似乎都可口美味的美食街,讓人難以選擇。古漪圓南翔小籠包店裡,工作台前的師傅手勢乾淨俐落,需臾間被不斷拉伸、轉折的麵團塊便成了一搓完整麵條。接著師傅的同樣簡潔身手,將麵條往身後丟去,進了煮麵台裡。整個過程其實流暢精準,讓人禁不住想嚐嚐那種俐落手法做出來的麵條究竟是何滋味。點了榨菜肉絲麵,這時麫是主角。嚐來軟裡帶勁的口感,加上口味不是十分厚重的榨菜、湯頭,是道清淡簡單的好味道。

  Pizza Pizza透明櫥窗裡,工作人員們一邊壓著Pizza皮,一邊在餅皮擺上豐富餡料,最後Pizza被擺進工作台後的持續冒著火紅烈焰的巨型火爐。同樣誘惑的過程,也讓人無法不點個Pizza來過癮。義大利香腸Pizza的薄脆麵皮,加上帶點辣的義式香腸、磨菇,以及紅椒、綠椒、青椒還有烤完後熱濃香黏的Cheese,也是許久沒再品嚐過的滋味。

  至於為何會被「肥堡(Fatburger)」所吸引倒是難以理解。也許是被同樣開放式的工作台吸引、也許是照片上的漢堡太誘人、也許是剛好就是想吃漢堡,更也許是,漢堡店的名稱正符合自己的心境。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業40年的「沙利文(Solmar)」餐廳賣的是舊式道地葡國菜,同時歷任澳督與澳門特首都是常客。其實分不太清楚舊式與新派葡國菜間的差異,不過,隨著時間演進,見多了習慣的事物總喜歡有些變化,對於「新舊」菜餚的差異不外乎就是食材、口味與烹調方式有別於原有菜色的更新與改變。無論創新與守舊,大概都會有不同的兩極化聲音,因此,對於食物而言,還是本身給人的口味最重要。

  號稱傳統的餐廳,也有著傳統古式的用餐環境與韻味。泛著歲月痕跡的壁磚、散發瑩黃微光的吊燈、西式靠背木椅,加上幾幅油畫與餐桌上的白桌巾,以及身著西裝打上領結的老侍者,整個用餐空間,暴露在充滿六零年代的濃厚古早氣氛裡。

  從菜單上挑了據說是招牌的菜餚。一開始的薯蓉青菜湯簡單青翠,滑順濃稠的口感加著葡國臘腸。葡式閹鹹鱈魚漿加上馬鈴薯泥做出來的炸馬介休球,咬開金黃酥脆外皮沒有預期中的厚重口味,卻是在嘴裡開散的鬆軟爽口。抹上混合蒜頭、辣椒、香草調味而濕烤完成的非洲雞,結實入味的雞肉再次淋上深褐調味醬,帶點甜辣並發散著辣椒本身的香味,吃進口中是難以忘懷的絕妙滋味。同樣淋著紅色誘人蒜味醬汁的燒大蝦,原本看來就已經夠令人垂涎,嚐進嘴裡,新鮮彈牙的蝦肉拌上甜辣蒜香的醬汁,絕對是無懈可擊。

  原來,除去新派舊派的爭辯,老店裡的食物真得是歷久彌新、讓人流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gnès b.肯定是愛死了香港。

  在香港,有agnès b.的第一家餐廳le pain grillè、有agnès b.的第一家花店fleuriste、有agnès b.的第一家旅遊概念店la maison sur l'eau,也有agnès b.的第一家巧克力專賣店DÉLICES

  很難理解agnès b.為何會特別鍾愛香港,不過走在銅鑼灣人來人往的街上,城市雖然擁擠,但不遠處的街頭望去,是閃爍豔陽光耀的維多利亞港,街邊,是成排充滿各式異國風情的餐廳酒吧。香港的獨特性格,一部份流露小時候間諜電影裡的十里洋場式的舊中國韻味,另一部份卻有著嶄新城市的現代摩登,一部份傳承著東方悠遠文化的深邃神秘,另一部份卻摻和著歐洲西式古典的風尚幽雅。或許,處在新舊東西交織燦爛匯集的城市,特別吸引人。

  京士頓街與百德新街的交界,一邊是agnès b. VOYAGE,轉角處則是b. HOMME與樓上的是le pain grillè還有FEMME,對面則是DÉLICES,似乎,周圍都被agnès b.給佔據了。

  二樓的le pain grillè,穿過絨布簾幕的小門,深咖啡色的牆上掛著一幅幅黑白照片,一張張潔白餐桌與黑褐木椅整齊羅列在黑白小格子交錯的地板上,餐桌上耀著微弱金芒的小燭台,襯著空間裡散置的金澄燈光,散發著法國式的優雅與寧靜。


  氣氛並非太熱絡的餐廳,大部分人被安排在小門外、連接往下層樓梯邊的用餐空間。開放式的空間裡,雖然感受不到那種法式優雅,但伴隨著b. HOMME飄散過來的輕快音樂,透明落地窗外是行人熙嚷的光耀天氣,反而營造出了讓人開闊的輕鬆愉快。

  午餐是沙拉加上雞胸肉。印著手寫風格「agnès b. le pain grillè」的潔白餐盤上,裝盛著看來優雅美麗的牛肉酪梨沙拉,讓人感受到agnès b.特有的自由極簡。主餐的雞胸肉,外表金黃的雞胸似乎看來大了些而影響整體感官食慾。其實炸得乾了點的雞胸肉,幸好有混合了紮實洋蔥蒜粒的酸甜醬,帶著蒜味刺激的酸甜沁涼醬料,和上熱騰的雞胸肉,交雜出還算不錯的口感。

  很難說在le pain grillè究竟是因為品牌抑或是食物本身,但可確定的是在用餐過程裡讓人有了難得的悠閒自在午後。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有時始終是高人氣的店還是會引起人們的興趣。「添發碗仔翅」熱絡的情景與等待人群讓人想一窺究竟。

  若不是被人群吸引,其實許久未曾、也不會特別有慾望去吃魚翅。原本想點的魚翅煲,卻在搞不清狀況下點成了「碗仔翅」,相較之下似乎就顯得沒那麼可口。

  舀一口,是熬到軟中帶點脆的竹笙和綿密機絲。也許點的「碗仔刺」還不夠「高檔」,因此魚翅並不多。偶而吃到的是帶著腥味的小小細絲般的魚翅。如果純就「吃魚翅」的觀點而言,大概與原本想像中的有些差距。不過明鮮感受得出熬煮許久的農郁湯頭,仍是味美可口。

  不過,似乎沒能避免的,是調味過鹹的問題。也許,清淡些應該會更讓人喜歡。

  《澳門》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地圖的某個角落偶然看見「瑪嘉烈蛋撻店」。

  依舊熟悉的名稱讓人想起多年前蛋撻迅速爆紅爆落的景況。好奇的轉進原以為不應該有商家的破舊巷子,竟發現了座位上顧客熱絡的蛋撻店。

  必點的蛋撻之餘,額外點的是豬柳飽。原以為應是「豬柳」配上沙拉生菜的漢堡飽,最後竟是「僅」只有自己選擇的麵包夾入豬柳而已。不過醃漬入味的豬肉和上嚼勁充分的麵包,口感還算不錯。主要缺點,大概就是鹹了過頭的醃豬肉。

  而對於蛋撻,入口的是酥脆外皮和著軟嫩奶香。早已熟悉的滋味,除了奶味重了點濃了些,似乎沒有太大驚喜。不過,對於甜了過頭的蛋撻,肯定是不能常吃。

  澳門的食物似乎跟香港同是「重口味」,不是太鹹,就是太甜。

  《澳門》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想到茶餐廳吃公仔麵。卻好像是在飛機上看了太多「蔡瀾逛菜欄」,受了荼毒,而在家貼了蔡瀾推介報導的小麵店轉了進去。

  手打麵是店裡主要的招牌訴求。

  點了「肥佬榨醬麵」。充份攪拌了肉醬,入口的是手打細麵不軟不爛,寬度不粗,卻且充滿嚼勁彈牙口感,同時參和著肉醬紮實濃郁的綜和美味。

  肉醬味道不錯,菜牌照片裡的東坡肉應該也同樣是好滋味吧!?冒著腰圍越變越大的風險,又點了盤東坡肉。帶些肥肉且魯得入味的滋味,不足的是有些肉塊似乎因為煮得不夠長而缺了些軟嫩口感。

  各式餐廳林立的旺角街裡,意外發現了另人滿足的滋味。

  《深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