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09 Mon 2013 21:39
  • 斑剝

pic-13-484    
 

  土耳其番紅花城(Safranbolu)。從Hidirlik Tepesi山丘望向古老小城鎮,天上黯靄的些微陰沈,映著遠方輪廓分明的山巒曲線,讓白牆紅瓦鄂圖曼時期風格的老房子更透露著斑剝陳舊。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9 Mon 2013 21:33
  • 鼓聲

pic-13-483

 

  土耳其番紅花城(Safranbolu)。循著遠處傳來的稀微鼓聲,穿過小巷老屋,看見的是不知慶祝何事的喧囂歡愉。只是,鄂圖曼時期遺留的老城鎮,作樂僅限於男人,女人止步。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確定南台灣炙熱天氣的燥熱與品嚐法國菜的優雅心情是否容易連結一起,但是,緩緩步進「Thomas Chien」幽靜的用餐空間再輕啜擺上了檸檬片的沁涼氣泡水,似乎,對於美味期待的情緒開始醞釀蔓延。




  據說來自吳寶春店裡的法式圓麵包淺酥外表抹上奶油是簡單的美味,而煎鮭魚配上酸甜醬汁雖然不差,但總覺得作為Amuse-Bouche似乎強度卻是多了些。鮮蝦竹筍再加上豆仁的凍派帶著時蔬的爽脆與海鮮的沁涼,是夏日應景的前菜。而魷魚切成絲配上培根及溫泉蛋再灑上滿滿Parmesan起司做成Carbonara,柔順口感伴著起司味,大概也是適合時節的好味道。




  而蔬菜湯加上雞肉慕斯平淡卻調味過了重,胡蘿蔔濃湯配上淡菜Mozzarella起司與豆仁似乎也不是種令人青睞的組合。至於主菜展現的是中規中矩的現代法式演繹。市場鮮魚番紅花燉飯蛤蜊醬汁是火侯恰到好處的烹調;煎豬頰豬蹄燉薏仁裡蹄膀肉的彈牙穿插豬頰肉的淺脆俐落;煎干貝同樣火侯適中生熟適度,只是羊肚菌青搭上干貝的同質口感,卻降低高級食材交融的刺激;煎鴨胸則是熟度過了些,幸好肥潤的外皮煎得淺焦淡酥混雜出美味,但是份量卻像同樣過了些的紅酒梨,卻讓味覺的平衡失了準。




  比起前面的鋪陳,甜點與Petit Four似乎仍舊顯得薄弱,只是已然飽足的胃口或許也不需豐盛的接續,而只要簡單的一杯Capuccino或大吉嶺便以足夠悠緩度過夏日午後。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稱為「牛排教父」的主廚鄧有癸索性取名為「教父牛排(Danny’s Steakhouse)」的新餐廳。

  比起「Danny & Company」裡令人印象深刻的鐵板燒台與蔬果架上的色彩紛呈,新餐廳則是四方開闊但數量多了些的餐桌布置卻像是巴黎餐廳裡桌挨著桌的擁擠。




  菜單裡是一貫相似的簡潔風格,而前菜上了桌也是種似曾相識。煎干貝是保持水分的鮮嫩,但似乎火侯稍嫌不足的熟度,卻也始得干貝本身缺了飽滿的彈牙。拌上了油醋灑上乾蒜片蝦夷蔥的鮪魚赤身薄片令人驚喜,鮮嫩的生鮪魚薄片綜合調提出難以言喻刺激味蕾的有趣滋味。蘑菇濃湯打上鮮奶泡是預期裡的基本紮實;而蕃茄攪打成濃湯的醇厚卻是未曾嘗過的味覺感受,摻進了煙燻味的厚上加重更成了種令人牢記的深刻。




  餐廳裡採用原木燒炙的烤爐調理肉料理,因此增添木香焦脆的美味令人期待。上桌的黑色Staub鑄鐵盤裝盛著預切過透露著粉紅鮮嫩剖面的渾厚牛肉再配上炙烤過的整顆蒜頭,是見識過許多次的熟悉。現在用來反而感覺笨重的Laguoile仍能俐落鋒利的切下令人垂涎欲滴的牛肉入口嘗鮮。溫熱的烤牛肉外皮的焦香淺脆與內層粉紅軟嫩肉汁豐富的口感是深具層次的好味道,只是似乎無法察覺木頭香味以及少了些口感嚼勁的紐約客倒成了美中不足。




  甜點是蛋糕加上冰沙與前菜湯品主餐比較是種明顯的強度不足,幸好牛排店裡對於主餐之後的菜餚大概沒有太大期待自然也不會有失落。最後,像是種標準程序般的要了杯熱Cappucino緩緩飲盡,在飽足之餘也更添滿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苑」沒有港式飲茶餐廳印象中的熱鬧喧騰,反倒像是冷清多了點的寧靜。只是,不是太過吵雜的午間時刻,隨意要上幾樣小點心的簡單輕食,卻也讓假日的氣氛更添輕鬆與自在。

  捨棄菜單上像是混雜台味的粵式菜餚,只在仍舊脫不去台式感受的點心菜單裡挑選而淺嚐轍止。



  照例總得點上叉燒酥比較餐廳水準,包裹內餡的叉燒似乎因為比例稍低而難以突顯出熱餡與酥皮的融合綿順,不過交錯層疊維持適當熱度的酥皮可算是可口。

  至於那些蘿蔔糕、燒賣、腐皮牛肉捲與鮮蝦腸粉,大概是港式飲茶裡的熟悉菜式。燒賣口感紮實裡帶點輕盈,點綴蟹籽穿插出現的淺脆砰爆,是道美味點心。牛肉腐皮捲缺了肉捲酥炸過後的輕淺皮脆,幸好整體口味仍然具有水準。腸粉裡包裹著實在鮮蝦而口感俐落,只是脆彈似乎過了頭的蝦肉卻反而引人疑惑。



  品嚐台灣味的港式飲茶,似乎總得搭配上壺香片才對場合。一壺熱茶,幾道點心,其實已足夠讓人飽足度過假日午間時光。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家咫尺之遠的許多餐廳卻是幾乎未曾造訪的所在。近來似乎重新炒熱的鐵板燒加上難得的造訪,悠緩步往離家不遠處的「夏慕尼新香榭鐵板燒」。




  總對於這類連鎖餐廳裡不具太大興趣,餐廳裡經常見著的總是些制式的一成不變加上罐頭般的索然無味。不知是否是種先入為主,用餐前對於那些菜餚似乎並存在太大期待,用餐過後,則是種規矩少新意卻應算是豐富超值的絕對飽足。



  開胃小點與麵包對於味蕾似乎未有明顯感受,倒是先開了瓶的Réserve Mouton Cadet Saint-Émilion 裡Cabernet Sauvignon、Merlot、Cabernet Franc、Malbec及Petit Verdot混陳的適中酸度與細緻卻是品嚐肉料理的先行刺激。



  湯品與沙拉想表達的應該是豐富的超值只是少些創意與細緻。至於豐富多樣的主菜,從燉蔬菜配上牛肋眼、牛菲力,再到煎干貝、透抽與圓鱈,是份量充足的平實。櫻花蝦炒飯是道適合鐵板的菜餚,酥脆的乾蝦拌上脆彈的蝦卵反而令人留下印象,只是鬆軟而強度少了些的米飯,卻是使得口感減了些。




  至於餐後甜點是與鐵板料理無關,卻也像是過場收尾的存在。不確定對餐廳裡的味道能夠記憶多久,但是那些算是超值豐富的份量所帶來的完全飽足肯定讓人印象深刻。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BU's Brasserie」空間不大的店裡賣著像是歐式傳統菜餚的的簡單平實風。

  充滿炙熱陽光的午後,幽緩的用餐空間啜著沁涼的礦泉水是種簡單的自在放鬆。總覺得比起餐廳應有的布置,小餐館裡的感覺倒像多了些台式味,似乎,融入於用餐環境的居家風,反卻出現種將上桌的菜餚不甚存在遐想的淡定。

  裝盛於木盤上的麵包嚐來外皮淺脆而內裡柔軟,輕抹上沾醬算是令人愉悅的起始。而凱薩沙拉拌上飽滿紮實燻鮭魚,以及帕瑪火腿裹水牛起司再加上芝麻葉,大概都算是簡單卻不失風味的傳統經典。只是,少了奇巧綴飾的搬弄揮灑,卻也少了誘人入勝的驚奇。


  蟹肉玉米濃湯與鄉村蔬菜湯都是充滿鄉村味的簡單過場。而煎烤法國春雞大概算是鮮嫩且帶點豆鼓辣味與淡淡檸檬香,只是未若期望少了春雞淺脆彈牙口感卻讓人多些遺憾。至於白酒蔬菜煨羊膝超出預期的份量倒是令人訝異,濃醇的醬汁配上煮白豆與軟爛帶膠質的羊膝肉,是流溢著歐陸傳統風味的好味道。


  撇去了店裡有名的舒芙雷,餐後的甜點是種素檢稍嫌微弱的樸實,幸好,即時端上的濃醇拿鐵,讓像是開始沒多久便像要匆匆結束的午餐有了稍微滿意些的句點。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對蘇州及杭州一帶魚米之鄉物產豐盛的最佳盛讚,比起蘇州處處可見江南園林各領風騷流溢著貴冑商賈雍容貴氣,杭州的西湖靈山獨佔一方卻增添了纖細娟秀的柔美婉約。

  遊走在杭州街頭,雖然大部分面向經常仍能接觸到像是上世紀六七零年代的頹圮髒亂,不過許多城貌片區呈現出的卻已是現代都市的宜居舒適。曾是春秋時期吳越的首府,也曾是宋朝趙氏南渡政權的行都。或許是因為那種豐富的歷史內涵文化背景,也或許是位處豐沃而造就的各行各業極度發展,在杭州,除了那些遺留下的著名歷史陳跡,也有著讓人暫留緩歇不想離去的獨特魅力。



  夜晚,河坊街上遊客往來熱絡非凡,兩旁茶店藥鋪食肆各類店家招搖攬客,路中間的藝品樂器拉洋片攤位爭奇鬥巧,仿古構築的街道顯露出清末明初往昔風貌令人醉心。而交錯穿插的南宋御街是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也是皇帝朝拜先祖的專用道路。已被整治得古意典雅的舊街新裝,據說聚積著當時京城裡超過的一半人口並散列著上萬商舖。走在街上一路往北,不確定當年宋帝北祭時是否曾經有過遙望北方失土的欷噓惆悵,但走過皇帝也走過的路,一千年後古街兩旁的清澈流水板橋老舖舊宅,是現代景觀建築的雋詠妝點,也或許是千年老街的最好依歸。




  清晨,搭上距離始發據說已經超過九十年的公交車路線,往西湖再往西的山裡走去。路線終點是建於東晉的靈隱寺,早已香客與遊客如織往來的寺廟似乎少掉千古佛寺應有的清幽與寧靜,但是悠緩漫步在小溪流水石壁鬱林的飛來峰,岩壁上那些始自東晉增於後世各朝代的莊嚴雋麗佛像石雕,仍能讓人感受到佛家境地的脫凡出世。

  佛寺正門掛的是清康熙御筆親提的巨大牌匾。像是總喜歡為名寺古剎「賜名」兼「易名」的習慣,會在靈隱寺提上「雲林禪寺」,據說卻是皇帝下筆過快造成的百年將誤就誤。只是,寺廟本身的千年蘊含,點綴上已然戶曉的濟公傳奇,無需皇帝的錦上添花,也無論寺廟所在並非遠山高谷,卻已足夠維持住永恆不墜的綿延香火。




  將入盛夏的五月天,或許應該晴朗炎熱,天上卻是白靄陰朦,甚至時而飄落著星點綿雨。只是,緩步在綠意環繞,楊柳低垂輕點水面的西湖畔,或許因此帶來的涼爽反而消去了炙悶暑氣,因此造出的陰柔反而襯托出西湖的嬌秀籤細。

  緩步在蘇堤沐浴於累積千年的蔥鬱,暫歇在長椅傾聽著湖水拍打岸石的律動。帶著涼意的風吹動湖水打出節奏,已經在那流了千百年的湖水,除了推動湖面上頻繁往來的遊船,也淘盡了流傳在西湖邊的傳奇與往事。




  登上雷峰塔,無論塔裡是否真正關過白娘子,卻也寧可登上最高處遙想北方金山寺被法海和尚軟禁塔裡的許仙。造訪岳王廟,在岳飛墓前望著秦檜長跪於前的銅像,緬懷抗悔英雄功在國疆卻深受妄臣謀害的忠烈同悲。而或許是杜撰付會多於真實存在的武松墓,連結不遠處錢溏江潮邊魯智深圓寂處的悠古六和塔,更是那種忠肝義膽章回情節的低吟終了。

  環湖車上不時傳來充作喇叭提醒聲的梁祝迴盪於耳,恰巧堤邊老人拉動二胡流出的相同旋律但聽來卻更加悲悽。腦裡似乎無法再裝入更多刺激與思緒,西湖優雅柔美異常,只是,繞著西湖的似乎都是過於淒美的故事與傳說。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6 Sun 2013 22:59
  • 西天

  杭州靈隱寺。寺門外寫上「咫尺西天」的照壁,不經意走過並回眸張望的路人,剛好正近在「咫尺」,走往「西天」。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6 Sun 2013 22:46
  • 精品

  杭州。裝潢中的名牌精品店。只是,即便再奢華高雅的名牌,到了中國,依舊得屈服在那種「中國風」-生鏽的細鋼架搭配上看來少了高貴與缺了優雅的竹圍欄。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已忘了對於蘇州的印象,似乎,記憶裡的蘇州,僅止於拙政園裡的江南樓閣園林。

  始自曾經是春秋時期吳國都城的悠遠歷史,歷經許多朝代,蘇州始終是江南的政治與經濟重心所在。而江南的平原矮丘河流交織錯綜,大的河、小的河、真的河、人工的河匯流雜枝,逐水而築的水鄉建築隨處可見。因為政經繁榮而體現在建築市貌的高度發展,始得蘇州融合山、水、城、鎮、林、園薈萃一體,而構築成「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人間天堂美麗都市。

  很難想像城裡存在高達二百多座園林的曾經輝煌,只能從遺留下來的江南園林裡遙憶窺見當時的怡人雅興。只是,曾經對於過短時間內造訪太多座江南園林而對大同小異的類似建築感到厭煩,多年以後重遊舊地,只企盼挑選單座未曾造訪過的園林淺遊輒止。




  「留園」裡,山牆隔開數個區域各自營造出的迥異景致是園林建築的基本形式。假山伴亭、湖木交映,兼以迴廊、明樓、窗櫺與假山石峰層層交疊,以及曲直、高低、明暗的對比空間運用,身在其中總不自覺令人時時揣摩著當初建構美麗園林的發想與巧思。只是,綺霓奇巧的園林與柴米油鹽距離太遙遠,即便幻想拉回過去時空,也要漫步古街上感受平實真切的庶民生活。




  唐代為了便利交通而開鑿的山塘河,沿河而築的民居屋舍發展成過去蘇州最熱鬧的街市。即使度過千百年,彎月拱橋倒影水中,石階欄杆參差顯露樸實 ,舊時陳跡未曾全然消失。夜晚漫步街中小河畔,藉著舊時建築謀取新生的精緻店肆與茶館小食,過去留下的融洽上現在新增的,成了交匯歷史陳跡與現代時尚所營造出的令人流連。




  而平江河併著平江街而發展出的「水路併行」、「河街相鄰」,一樣混著特色獨具的茶館咖啡廳與小店鋪,穿插在時時望見清淡斑剝、像是帶著淺淺憂愁哀傷的老民宅,也是種深具感受的令人觸動。漫遊街上,像是緩緩拉開畫捲,期待持續緩速發現更多的引人入勝。




  至於會造訪寒山寺,大概只為張繼那首著名的「楓橋夜泊」而想一窺究竟。據說始建六朝時代超過1,400年的古老寺廟,人群來往穿梭熱鬧入世其實早已難以望見佛門淨地的清幽安靜。或也因此,早難以區辨身處寺中的絡繹人群究竟是為虔誠拜廟抑或只為慕名遊歷。寺裡隨處可見的詩碑刻著歷代名人揮毫演繹的「楓橋夜泊」,是種附庸風雅,也更凸顯詩賦本身的膾炙人口。大概,只能從石碑上的語意陳述,以及歷朝落款的人名上尋找蛛絲馬跡,尋找曾經的歷史過往。老寺暮鐘遠望姑蘇古城,排去熙嚷遊客的叨擾,假裝入定感受片刻的寧靜。




  不遠處的小山丘,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更有著2,500年的悠久過去。埋著吳王闔閭三千愛劍古老傳說的劍池,呼應著聳立千年即便傾斜卻不倒的云岩寺塔 ,漫步在翠綠環繞樓台流石的自然景致間,像是偷閒攬勝,也像是神遊千年。據說,清朝康熙皇帝曾經六次遊歷虎丘而始終遊興未盡,雖不見當年天子親臨的壯盛景況, 漫步清幽茂林,也讓人觸景想像。

  再次到訪的蘇州,褪掉了過去江南園林的刻板印象,遊走古街淺山老寺,也多了些生動而鮮明的景致畫面。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May 19 Sun 2013 22:45
  • 綠竹

  蘇州。蘇州博物館裡,展覽室的一側隔著落地玻璃外是植著綠竹的小空間。類似的造景其實可在許多地方見著,不過,在蘇州博物管理似乎別有風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9 Sun 2013 22:36
  • 撲克

  蘇州。打撲克牌似乎已成了中國百姓湊在一起時最重要的活動。留園冠雲樓改建成的茶館,桌上總得還是要擺上個「請勿吸煙」,以及「請勿打牌」的提醒。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May 19 Sun 2013 22:29
  • 看頭

  蘇州。留園裡,明瑟樓外想捕捉彈奏琵琶鏡頭的遊客爭先恐後,甚至站到了一不小心變會失足墜池的的石護欄上。似乎,遊客構織出來的有趣景色比琵琶彈奏有看頭的多。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9 Sun 2013 22:11
  • 結婚

  蘇州。平江路老街,路傍著河,河伴著綠油垂柳。古意濃厚的斑剝與歲月痕跡,似乎也是拍攝結婚照的最佳地點。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據說,「得月樓」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更因為菜餚味美而賜名天下第一食府。

  流散著優雅貴氣的用餐空間即便帶點淡淡古意,但與早在四百多年前已有盛名的古食肆連結一起卻是過於勉強。只是,喧嘩街市裡的餐廳建築飛簷粉牆,帶著質樸典雅,卻也使得用餐情緒更加倍。

  食肆裡的蘇幫菜,傳承淮揚菜系的精細味鮮,更凸顯太湖之濱的物產豐饒。只是,並無太多人相與進食,只得捨棄看來可口卻看來份量過多的招牌菜餚。




  口味偏甜的油爆大蝦其實是擺盤簡單的冷菜,也應和著蘇幫菜的偏甜喜好。蘇式醬鴨醃上红槽看來色澤鮮亮,也是種符合地方特色的小菜餚。響油鱔糊雖然是道地作法且口味並不差,但總覺得油膩多了些的佳餚反而成為種負擔。至於溫熱內裹糖芯咬開汨流的蘇式方糕,雖像是過了甜,但幸好清啜上口清爽回甘的龍井烏龍,卻成了種契合的平衡。

  往覆翻看菜單上看來美味的菜餚,卻也只能淺嘗輒止望眼欲穿。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05 Sun 2013 23:56
  • 下雨

  宜蘭。下雨天的廟會,在路人忙著躲雨之時,連七爺八爺也戴起雨帽,躲到騎樓下。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麟Linkの手創料理」的餐廳名字裡夾陳著中文、英文與日文,擺上桌的菜餚像是西式菜餚的美麗裝盛,也帶著懷石料理的樸實優雅,卻在不時無刻間流露著台灣菜的親切懷念。

  用餐不算空間華麗張揚而帶點簡單婉約,擺上了桌的陶磚書寫上套餐裡每道菜餚的意境形容詞句,不見菜餚的精確描述卻也讓人期待不知何物將至的殷切期待。



  首先遞上開胃菜的是簡單擺盤卻精緻可人的有趣拼盤。據說代表酸甜苦辣澀的組合,分別是蓴菜梅子醋、金桔地瓜、苦瓜海鮮餅、芙蓉豆腐,以及人蔘茶。似乎,一開始便讓人期待即將陸續出現的精彩。




  裝盛在石磨般容器圍繞堆砌上溫熱小圓石的湯品,嚐來溫暖滿足之餘,是種久燉後的醇濃清甜。人蔘雞的軟嫩順口,以及咬開肉燕餡料流淌出的熟悉在地味,即便簡單卻讓人覺得深刻。




  糕渣免不去多了點油味多點缺憾,但搭配上紮實彈牙的煎大蝦,卻是種仍待美味的瑕不掩瑜。而石斑魚捲上海鮮肉餡綴上蝦夷蔥,看來擺盤簡潔嚐來卻又流露出熟悉不已的傳統辦桌鄉土台灣味而令人倍感親切。




  至於主菜配上南瓜芋頭鹹餅的燒羊排,像是在地點心小吃加上正式佳餚的意外混搭。而圍繞包裹筍干且採滷煮慢蒸的鴨腿肉,具備傳統菜色底蘊的重新演繹令人感到熟悉卻又帶點新奇。而拌添海味材料滾煮透爛的米糜,似乎也是種傳統的新味,更是過份飽足後的最終一擊。

  難以確定為何仍有足夠胃口享受甜點,只記得用餐末了輕嚐淺啜冰滴咖啡時的悠閒慢調。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開張飯店裡的早午餐。

  新竹「美麗信」的外觀看來並不像旅店而更像是商業辦公大樓共構改建的建築。開了電梯門,不大但卻靄靜典雅的大堂邊便是唯一的用餐空間,似乎,商務取向的精緻旅店,連餐飲空間的配置也得單一簡潔。



  菜單裡的菜餚看來偏向美式搭配。先取了麵包盛杯咖啡,像是標準為了填飽肚子而存在的缺少味覺的美麗感受。接續的早餐拼盤組合,上桌瞬間是豐盛多彩的難以一眼捕捉。慢瞧細數後果然是種純然的美式搭配。




  並非肥美的燻鮭魚、炒蛋、水煮腸、甜豆泥加上薯塊,像是味覺未令人青睞卻增添飽足的平實。令人意外的炸麥克雞塊再加上平淡像是來自大賣場的可頌麵包,甚至讓美味打了折。幸好看來肥膩的培根火腿,嚐來卻是滑嫩不膩口的口感而對於食物的烹調拉回點信心。

  或許,接近中午的假日早晨,只需揮霍時間享受閒暇,食物,只要當成是種為了度過流逝光陰的伴隨存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覺間,台北街頭似乎成了日本拉麵店劇烈比拼的另個戰場。

  嘗多了博多拉麵,變換口味品嚐來自旭川的「山頭火」。並未選擇據說是店裡招牌的鹽味拉麵,而要了旭川聞名的醬油拉麵。



  漂著光澤的湯頭擺上海苔、魚板、青蔥與叉燒肉片,是簡單卻誘人的組合。趁著剛上桌的溫暖舀上點熱湯,濃郁的湯頭裡有種獨特的清淡卻反而襯托出一種未讓美味更加成的淺薄。中細麵條像是缺了點彈牙口感,幸好入口即化的叉燒肉片嘗到的是種細緻的軟密好口味。

  沾麵依舊未感彈牙的口感,配上的辣味增湯頭其實依舊不讓人感到深刻。似乎,山頭火裡的拉麵體驗,像是成了種平淡不留痕跡的存在…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