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東方,
遼闊的邊疆,
一道綿延的老牆,
前人的滄桑,
後人的風光,
萬里千山牢牢接壤,
…」
心中浮現著Beyond的長城歌曲旋律,而歌詞裡描述的那道遠古破牆,就正踏在自己腳下。




據說,最早見於記載的長城,是戰國時期楚國於河南境內將一系列小城堡連接起來的防禦體系。姑且不論長城的起源究竟為何,不過,無論何時,以正常角度觀之,那種築起綿延城牆,阻隔外敵的想法,似乎都是種異想天開。而那種或許原本僅是天馬行空的不切實際想法,卻竟然得到了後世君王的青睞,甚至從戰國秦朝以降,包含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十五個朝代,都程度不一的建築或修建了長城。



築城禦誨的想法固然直觀易懂,但於高聳交疊的層層山巒裡築起綿延城牆,卻帶點是天真與一廂情願。畢竟,對於延宕敵人的攻擊,城牆本身雖然發揮了一定的功效,但那種耗盡無限人力、物力與財力的龐大工程,卻不見得是種划算投資,例如,明朝末年在吳三桂獻城前,長城至少被清兵攻入六次,城牆,即使長龍堅固,依然逃不過歷史必然的洪流衝破,但換來的卻是苛盡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污名。






海拔高度八百八十米,緩慢踱步在沿著荒蕪不毛的石礫山脊而建的古老城牆,攝氏零下八度的高山上,凜冽寒風從城垛間疾勁吹來而顯蝕膚刺骨。不過城牆下僵得彷彿要失去知覺的手腳末端,卻因為攀爬在斜升陡峭長延城牆的氣吁過動,反而覺得燥熱蒸騰。如此蠻荒惡劣的環境,僅是簡單遊晃一遭便讓人如此難耐,望過去是無盡延伸的城牆,想像著過去修築長城的千辛萬苦,以及戍守邊城要塞的枯燥無奈,一方面覺得無盡感嘆,另一方面卻依舊覺得偉大的建築本身便是一個大玩笑。




八達嶺長城其實多了些後世多餘的人工修築,讓人憶起古蹟本身究竟是保存殘破樣貌,或是完善復原的那種永遠不會有妥協的云云爭議。也許,古蹟為了讓人能夠緬懷前人功業與滄桑以及自己所謂何來而存在著,而過於殘破不全,無以觸動心裡深處,過於復原,也許又多了些古蹟失去古蹟意義的畫蛇添足。總覺得八達嶺是過了些,與想看到的露著殘缺的舊垣老牆差了點,但幸好仍能讓人依稀感受到那種壯觀驚嘆與對於過往的緬懷遙想。
一道綿延的老牆,是時代的奇蹟也好,是歷史的疤痕也罷,自己,正站在那一道老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