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燒、燉、煨、扒、蒸等方法烹調的譚家菜,緣起於清末翰林院編修譚宗浚。酷愛珍羞的譚宗浚,常於家中酬友邀宴,同時重金禮聘京師名廚並習得烹飪技藝,進一步結合廣東菜與北京菜自成一派。

  原為私人家宴的譚家菜,因清亡後家道逐漸敗落,家宴成了開張貼補家用,才將譚家流散開來。作為舊時中國官府菜的代表之一,譚家菜的傳統是選料精細、用料大方,同時做工細膩亦擅長魚翅、鮑魚、燕窩、海參等乾料的烹調。譚家菜同時講究濃湯、慢火細燉,以達質軟鮮美,調味則是鹹甜各半、原汁原味、不用爆炒,也不用胡椒、花椒或味精。似乎,吃譚家菜,吃雞就要品雞味、吃魚就要嚐魚鮮,就得保留食物原本的鮮美。

  走入國肴小居,室內布置得精美雅致,邊上綴著雕刻書畫,充滿著一種溫暖洋溢。只擺上五、六張桌子的小小空間裡,不多久就沒法再接納更多客人,幸好早定了位,否則大概就得如同後續絡繹不絕的客人那樣不得其門而入。



  號稱賣著譚家菜的小店,推薦的是譚家菜裡的煨濃湯系。先上了幾樣涼菜,酒烤香腸、三色筍尖跟醬酎子都是得小巧精緻,似乎,對於富貴人家而言即使是菜餚簡單平實,仍得以精美餐具盛裝得誘人可口。與預期中相去甚大的苦瓜炒蛋則是意外的清淡,不過想來嚐得到苦瓜鮮脆與炒蛋嫩滑的食材本味,似乎剛好是譚家菜的宗旨。

  盛裝於精巧小碗裡的雞絲靈菇燉鮑魚,嚐來同樣口味清淡,而少了過份鹽味的濃湯,卻更能體會出湯頭的濃醇,感受出那種細火慢煨的溫潤清爽。而陶碗裡的罐悶牛腩,牛腩本身其實未烹到滑口軟嫩而讓人有些費勁,不過同樣是原汁緩悶出來的湯頭,則同樣覺得爽滑濃醇。

  也許,官府菜所以份量少,在於想遍嚐多種美味的初衷,而在用膳間鮮少搭配米飯只嚐菜餚的過程,也使得菜餚的口味略顯清淡。不過,至少在中國嚐到了難得的清淡少負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go 的頭像
    ingo

    INGO's Skecthbook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