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每次客家人的遷徙都與戰亂避禍有關係,似乎,許多客家人的建築總是牆高壁厚充滿著防禦意味。

  處在充滿喧囂髒亂市區小屋群中的古式客家建築,據說建成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歷經將近200年滄桑的建築,從外望去,高聳的灰磚高牆挨著碉樓與望樓,就像是座恢弘堅固的城堡。


  不大的正門,步入的又是一層層的回字牆與一間間的住屋。以祠堂為中心的建築架構,往外包圍著閣樓、廳堂、房廊、院井,甚至是矗著老樹石椅的廣闊院落,彷彿是自成一格包含著各種機能的生活空間,倒像是同氏宗族的聚集是建築。


  據說共有三百多個房間的傳統老建築,想像過往,也許是荒蕪郊野裡凝聚龐大人口的集體住屋。如今,成了供人憶起遠古過往的民俗博物館。說是博物館或許太過,至少,內部空間經常見到的頹圮凋零,比較像是憑弔歷史滄桑的老土推。而牆上那些依稀可辨的的文革時期標語壁畫、建築內工人生活曬衣的日常,混搭上古老木門石牆,似乎更多了種時空交雜的詭異氣氛。


  空無一人的民居裡,似乎多的是頹壞陳舊的蕭條落寞,不過正好也讓人放緩腳步、放空慢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go 的頭像
    ingo

    INGO's Skecthbook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