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聲影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燒結」!

  當變身的指令大聲呼喊瞬間,「沢村大」沐浴在宇宙藍電子裡,武裝成宇宙刑事,覆蓋上了充滿金屬魄力的戰鬥服。

  80年代初期的超酷宇宙刑事,風靡了當時活繃好動的小學生。據說日本上演時高達14%的收視率,在台灣,只能由錄影帶出租店裡看見宇宙刑事的勇姿。

  記得那時每天似乎都被「宇宙刑事謝依達(シャイダー;Shaider)」給「附身」,跟同學「打鬥」之間,出現無數的「雷射光劍(Laser Blade)」、「謝依達藍電子(Shaider Blue Flash)」,還有可以變成巨大雷射槍的巴比羅斯機器母艦,那時充滿質感帥氣的金屬英雄,是心目中的超級偶像。

  敵方是「Gubira(クビライ)大帝王」統治的暗黑銀河犯罪組織「不思議界」,當時詭異奇特的「不思議獸」與「神官波(ポー)」,為打鬥情節之外,增添許多魔幻可怕的「不思議」氣氛。而總是露出超短底褲的清純女宇宙刑事「安妮(アニー)」,更成了當時小學生的迷戀偶像。

  當時,小學四年級同班裡的女同學,大概很難理解為何一群男生在聽到「宇宙刑事謝依達(シャイダー)」的強烈風格主題曲後變得熱血沸騰。翻出了當時十元一球的宇宙刑事「扭蛋」,那時的扭蛋,是塑膠鋼模射出的小玩具,想要有「顏色」,只能靠自己費時塗裝。

  看著似乎未曾褪色的藍色宇宙刑事扭蛋小玩具,在佩服田宮(TAMIYA)模型漆持久耐用之餘,在腦海裡亦一一浮現當時的深刻回憶。

  大成功的「宇宙刑事卡邦(ギャバン;Gavan)」、「宇宙刑事謝力邦(シャリバン;Shariban)」、「宇宙刑事謝依達」三部曲結束後,據說在夏利邦裡複雜解迷劇情主軸加上恐怖外貌與詭異陰暗幻術,對許多兒童造成負面影響,甚至不敢睡覺。也使得後續系列的劇情逐漸簡化單純,而其後的金屬英雄系列,除了「巨獸特搜ジャスピオン」和「時空戰士スピルバン」仍能讓人保有熱血之外,後續的「超人機メタルダー」與接續影片,似乎很難再拾回之前系列的超高人氣。

PS.卡邦的主題曲後來還被「黑寶」翻唱成台灣自拍的粗糙特攝片「太空戰士」主題曲,片裡有戴著「安全帽」的「金龍」、「金虎」、「金鳳」三個戰士,還出現了外型跟卡邦一模一樣,但變成金色的愚蠢紙糊「機器人」。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聽見容祖兒的「習慣你」,是在熙來攘往關渡渡船場的隨身聽耳機裡。

  也不知道是旋律,還是歌詞,總透露出一種讓人不知該哭該笑的強忍不捨。

  似乎有些糟糕的歌詞,讓人聽了後其實很難高興快樂,那種無孤獨寂寞的眼淚,深深烙印心中。曾經在車裡,把「習慣你」Replay了N遍,心理留下的,始終是種淺淺淡淡的愁。

 「明明知道 你只是偶然經過
  不該奢求太多
  我還天真 編織可笑的夢
  總以為我的溫柔讓你不捨

  朋友都問 我愛你甚麼
  這是一種直覺
  就像是抬頭星光閃爍突然像淚流
  不在乎懷抱到最後 只剩寂寞

  習慣你讓我沉淪 習慣你帶我飛
  念著你 就算世界都幻滅
  習慣你給我滋潤 習慣你讓我枯萎
  離開的那一夜 別把我的夢敲碎
  讓我至少保留記憶完美

  如果某天 我和你偶然遇見
  在陌生的街頭
  你會不會 在靜靜擁著我
  還是你只是沉默擦身而過

  也許前生 我欠你太多
  只是一場宿命
  注定要為你繼續的錯繼續的墮落
  看自己在無路可走 把心傷透

  習慣你讓我沉淪 習慣你帶我飛
  念著你 就算世界都幻滅
  習慣你給我滋潤 習慣你讓我枯萎
  離開的那一夜 不要輕輕叫醒我
  讓我能保留記憶的完美」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底兩萬浬(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The Secret of Blue Water,藍寶石之謎)」或許是第一次對「庵野秀明」這個名字有所印象。即使,大多數的人或許還是從後來的「新世紀福音戰士」中對庵野留下印象。

  「海底兩萬浬」是日本NHK在1990年播出的卡通,不過,第一次看到這部卡通,卻是在中視。第一次看到「海底兩萬浬」,其實就被那種充滿想像的流暢劇情所深深吸引。更令人驚訝的,是異於一般在台灣電視台裡播映的「兒童向」卡通主題曲,代之的卻是旋律優美的成熟女聲。

  據官方說法,卡通「海底兩萬浬」的原案,是十九世紀的法國小說家凡爾納(Jules Verne)所寫的「海底兩萬浬(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為藍本。其實,除了小說中的著名潛艇「鸚鵡螺號(Nautilus)」跟「雷莫(Nemo)」船長之外,卡通版其實有著跟「原案」差異極大的科學幻想與舊約聖經、創世紀融合交織的豐富故事。

  巴別塔(Tower of Babel)的高聳通天、亞特藍提斯與人類演化的失落環節(The Lost Chain)、諾亞方舟的巨大駭人,怪異神奇的科學機械,甚至是壞到骨子裡的敵人角色加固伊爾(Gargoyle),各種幻想與傳說紀錄搭建出引人入勝的劇情主軸。

  NHK卡通的難得成功賣座,讓卡通裡的主角「娜迪亞(Nadia)」在當時動畫雜誌裡蟬聯了不知多久的女主角人氣冠軍。而森川美穗的主題曲與片尾曲「Yes I will」,帶著圓渾流暢的嗓音,唱出的美麗歌聲,似乎,也成了當時的最愛!

  另外,「海底兩萬浬」主題曲竟有德國版,雖有些詭異,不過卻充滿新鮮。

  *中文版本

  *森川美穗的Live版本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Atomic Kitten」的歌聲,依稀找到模糊記憶。

  似乎有些奇怪,聽到「The Tide Is High」的旋律,印象裡的卻是黑白電視裡模糊的「動物奇觀」之類的影片。小時候的依稀記憶,聽見熟悉旋律的熟悉親切。

  「The Tide Is High」的原唱其實是「Blondie」。若非從「Atomic Kitten」的翻唱追本溯源,或許永遠不會知道「Blondie」這個「古老」樂團。

  竄起於紐約(New York)的Blondie成立於1974年(剛好跟我年紀一樣大),是早期美國龐克搖滾(Punk Rock)與新浪潮(New Wave)的先驅。據說,金髮主唱Deborah Harry充滿魅力的裝扮,除常現身於音樂及時尚雜誌之外,對其後的瑪丹娜(Madonna)等流行教主更產生深遠啟發。老實說,對這類的音樂其實沒太多認識與深入研究,會想重拾Blondie(甚至還在Amazon上買了Blondie的CD,那時YouTube可還沒出現),純粹是那種遙遠記憶潛意識裡的深層親切。

  「The Tide Is High」是1980年Blondie的冠軍曲,可不管是龐克搖滾或新浪潮,那種帶點南美陽光風情的節奏旋律,與Deborah有著淺淡恣意隨性的歌聲,在輕鬆前奏後緩緩唱出的流暢歌聲,牽引出遙遠80年代的獨特文化與記憶。

  「The tide is high
   But I'm holding on
   I'm gonna be your number one

   I'm not the kind of girl
   Who gives up just like that

   ……」

  或許,以現在看當時的MV,似乎有點愚蠢,就如同台灣剛出現「MTV」時的令人發噱粗糙拍攝手法一般。不過,也許那也是種社會文化演變所必然的過程,或許,以今日的觀點來看,大家應該似乎應較能接受「Atomic Kitten」版本那種節奏感較強烈、較接近「現代」的感覺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一次聽到侯湘婷的「為你流的淚」應該是在KTV裡。

  昏暗的KTV包廂裡,望著螢幕上的MV畫面,有種莫名而生的觸動人心。

  夕陽西下,寧靜海邊池畔的專注動容歌聲。表演台上的悠揚伴奏樂手與和聲,有種溫馨的華麗配置,漸漸遠近交替的運鏡,營造出室外演唱空間的開闊寬敞,圍繞池畔周邊的陶醉觀眾,相對映襯出台上主角散發的淺長魅力。

  雖然感覺上並未花上太多成本的MV,卻能夠給人細細淺嘗的回味想念,或許,除歌曲本身讓人觸碰心理之外,運鏡與現場演唱配置也營造出了某種味道。曾經去過拍攝MV的北海岸福華飯店游泳池,只看到了泳池、只看到了沙灘,卻未能找著一絲的動容感受,或許,缺了舞台、缺了歌聲,那種感覺只能留在MV裡,讓人不時回憶起MV裡的淺淺體會、戀戀餘味。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張雨生、姚可傑、邰正宵,不過缺了張啟娜高昂嗓音的「烈火青春」,只能說,YouTube實在太神奇。

  紮進褲子裡的合身T-Shirt、牛仔AB褲加上白色球鞋,要不就是T-Shirt加黑色西裝褲配上休閒鞋,順便搭上牛仔外套或黑色皮外套,畫面裡看來愚蠢得有些過頭的服裝,竟是當時最炫最酷最流行的裝扮。而動作上,除了不時斜來搖去的身軀之外,腿部也要搭配抖晃抽動,並穿插著沒腦矯情的走位擁抱,整體組合起來,真是勁爆到不行…

  回想起當時因為考試成績差而被打得青紅交織的臀部、高中聯考前到老師家唸書後電動玩具間裡的麻雀學園與雷電、存了很久的錢才換來的Jordan三代籃球鞋,還有後來高中旅行時遊覽車上整路播放著的「東方列車」、考上駕照後的第一部中古YAMAHA勁風…

  聽到了很久很久之前的歌,看見了很久很久的畫面,湧上了很久很久前的回憶,那是當時的烈火青春。

  不過,影片裡、甚至到後段不時出現的,不知是那個人的多餘歌聲,影片,似乎不知是從哪家KTV所弄來!?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子難纏(The Karate Kid)」劇情敘述的是與母親相依為命的主角,常被空手道館裡孩子欺負,而後因認識了來自日本的慈祥長者,並學習到空手道技能,最後擊敗道館裡強敵死對頭的故事。

  看起來有些像是弱小變強而擊敗強敵的王子復仇故事,當年在1980年代的美國,似乎掀起了一股東方武術風潮,因而使這部片子一連演了三集之外,又外加一部主角變為女生的「新小子難纏(The Next Karate Kid)」。

  記憶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小子難纏第二集(The Karate Kid II)」,至於第一集,事後回想似乎在當時只有三台的週末洋片重播裡曾經看過,但並未留下太多印象。第二集首先接觸到的,其實也非在電影院裡,而是某日夜間新聞結尾電視台放的主題曲「Glory of Love」MTV(當時新聞竟放MTV當結尾,真奇怪!)。

  MTV裡主唱的高亢嗓音搭配上沸騰片段,也勾起了想要看這部片子的慾望。

  小子難纏第二集裡的是西方熱血青年與東方清秀美女的無瑕戀情。為了武道精神的榮譽與保護純潔的愛情,經過一連串磨練,劇情末尾,主角與敵人在武道館裡做最後的對決。當主角用了金雞獨立的招牌招式打敗敵人,全場正當慷慨激昂、群起歡呼之時,電影搭配傳出同樣嘹亮動容的主題曲「Glory of Love」。那種即使辛苦,但敵人卻終於被消滅的同仇敵慨與澎湃振奮,久久旋繞在心裡無法釋去。好一陣子,「Glory of Love」成了自己最喜歡的歌曲,至少從國中到高一左右是如此。

  「Glory of Love」是Chicago主唱Peter Cetera單飛的第一首歌,也是當時美國Billboard四週的冠軍曲。Peter Cetera的高昂獨特嗓音,似乎有種特別的圓融磁性,而帶出某種層次與安定,從Glory of Love裡,似乎,自己也成了身著閃亮盔甲保護公主的英勇騎士!

 「Tonight it's very clear
  As we're both lying here
  There's so many things I want to say
  I will always love you
  I would never leave you alone

  Sometimes I just forget
  Say things I might regret
  It breaks my heart to see you crying
  I don't wanna lose you
  I could never make it alone

  I am the man who will fight for your honor
  I'll be the hero you're dreaming of
  We'll live forever
  Knowing together that we
  Did it all for the glory of love」

 「Just like a knight in shining armor
  From a long time ago
  Just in time I will save the day
  Take you to my castle far away」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 如何去愛

   可惜你 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再」

  某些時空片段,總有些記憶標籤,許久許久後,當你見到了記憶標籤,總是會讓人回想起當時的熟悉景象。

  劉若英唱的「後來」,也是總記憶標籤,讓人想起金門外島冷冷夜裡的冷冷眼淚。不過,當舊的標籤傷痕在許久許久,被貼上了新的喜悅,舊的深刻烙印,也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淡去。幸好,人受了傷,有天還是會復原的…

  Kiroro的聲音中的淺淺憂愁,比起劉若英似乎是有所過之。

  Kiroro所唱的「後來」原曲「未來へ(迎向未來)」裡,舒服潔淨的聲音,一樣深深刻畫人心。不過,「後來」歌詞中描寫的分手哀愁,在原曲中描寫的卻是小孩長大後,對母親期許教誨的深深懷念。

  同樣雋詠深吟的「長い間(長久)」,翻唱的「很愛很愛妳」裡捨棄愛情的糾葛情愫,在原唱裡,描寫的卻是兩人相隔兩地的深深思念愛戀。或許,「長い間」裡說的,才是較符合現在心境的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搖下車窗,夜晚十點多的天氣,不冷不熱,路上依然是車水馬龍。車子駛過貴陽街邊的中央圖書館,華燈點綴的中正紀念堂,音樂播送的是羅美玲的「愛一直閃亮」,手裡的摩斯漢堡,台北市的夜晚,瀰漫著一種熟悉卻又陌生的味道。

  蠻喜歡現場聆聽交響樂時,開場前的一片寧靜,循著指揮棒瞬間猛然下揮,所有音符隨之傾巢狂出的暢快感覺。那種臨場的波瀾壯闊,其實是罐頭音樂裡那種再完美的錄音、再先進的處理技術永遠也沒法比擬的。

  其實對貝多芬(Beethoven)的音樂並不熟悉,對於馬勒(Mahler)的交響曲也從未聽過,也許音樂會之前應該先做功課、事先預習。「銅管部聽起來不錯」、「演奏十分完美」…音樂會結束後散場聽眾的嘰喳耳語環繞身邊,周圍聽眾不知拍了多久的手,指揮楊頌斯(Mariss Jansons)進進出出不知多少回,卻超酷沒安可的音樂會。

  老實說,對音樂會內容的記憶並不多,記得的,似乎只有貝多芬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給人的輕鬆詼諧,以及馬勒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那種怪誕神秘、似乎沒特別旋律,卻又不時穿插慷激昂的鏗鏘鼓鈸,甚至沒注意第三樂章與第四樂章間的空檔,最後樂章卻已在劇烈狂爆、震撼昂揚中奔雷結束。若非是隨之無暇連接而出的嘎響鼓掌聲,或許,還停留在第三樂章剛結束的無知狀態。

  原有應該抱著寧靜平和的心來聆聽的音樂會,卻在自己的心有旁騖、胡思隨想裡結束。台上陣仗龐大的管弦樂團裡,提琴、黑管、銅管、大鼓等樂器鼓震喧囂,台下的人們,望著台上,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一樣心不在焉?還是專心一致,努力關注?眼睛飄向第五排中間位置頭髮泛白的張忠謀,跟每個人一樣端坐直視著,但此時此刻,是否每人心中所至都一樣?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鋼琴樂聲隨著琴鍵的擺觸而迅速飛揚滑出,不久後展開而來的是低吟奔流,似乎要將鋼琴聲音淹沒的渾厚弦樂聲。鋼琴旋律聽似要被弦樂聲吞啜,卻是隱含淺流在旋樂聲之後,等待機會在時而相和、時而衝突的聲音對立中成為主角。拉赫曼尼諾夫(Serge Rachmaninov)曾遭受認為自己喪失作曲能力的殘酷心裡障礙,接受心理治療後所做的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 18),或許在流暢浪漫卻帶些悲淒的背後,也隱含著某種人生經歷上的刻苦挑戰與堅韌生命。

  第一樂章的寧靜與衝突穿插、第二樂章的柔美浪漫帶著朦朧幻想,以及最終樂章的淺淡絢麗詼諧呼應。整個過程中,很難形容那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渲染刻畫,陰暗衝突裡卻隱含希望力量,悠揚浪漫中卻帶點淡淡淒柔哀愁。或許如此的外在抒發是反映了拉赫曼尼諾夫並非順遂的人生歷程,而這或許也是大部分市井走夫的心理呈現,也因此有種吸引人們的莫名魅力。如果說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總是充滿了某種病態美,倒不如說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總是詳實刻畫著人們內心的現實鮮明經歷與記憶。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時候的夢想與願望,有多少能夠成真?

  每個人小時候作文課時總是寫過將來的願望,忘了「我的志願」裡曾經寫過的內容,不過想想肯定不是作總統、醫生那一類的偉大願望。如果說總統、醫生那類的志願是虛麗幻想,在長大之後的某一天,或許反而會發現其實即使是個簡單不過的小小願望,竟然也會那樣的遙不可及…

  無意中在網路上看見了「Mr. Children」的「Kurumi」MV。描述一個沒了老婆、小孩的年過半百中老年男人,在被人挖苦鄙棄的失意中,剎然拾起年輕時的理想憧憬,感動了同樣年過半百,內心深處卻有著同樣遺憾企盼潛意識的同伴,竟然一起組成了樂團。最後的演唱與表演,似乎不受好評,不過,至少大家都圓了年輕時的小小心願。不知為什麼看了這個MV,內心竟有種莫名感觸,甚至流下了眼淚…也許是影片裡的詮釋方法太過誇張,不過想像一群年輕時期的摯友,因為各自必須擔負的責任、家計,而不得不放棄既有夢想,多年後心中累積的遺憾感慨,的確還是會讓人感到不忍與欷噓。

  或許,這就是人生,當一個人因為現實而不得不放棄看來似乎是希鬆平常的東西時,多年後,應該不可能沒有一絲遺憾吧!?也或許,就像歌詞與MV想表達的,當自以為遺棄了夢想的時候,其實,它始終還是在那個地方等著…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