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形色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LOMO (樂摸!)」是俄文「Leningradskoje Opitiko Mechanitscheskoje Objedinenie」的縮寫,翻成中文,就叫「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

  LOMO相機的起源,簡單來說,是LOMO替蘇聯國防部研發失敗的相機,為清理成品庫存,而意外狂銷,並流行起來的「意外」故事。

  LOMO拍出來的照片,特色是搖晃、鬼影、模糊、變色、拍壞掉,但是拍出來的獨特氣氛與放肆風格,卻廣受後現代潮流同志們的熱烈歡迎。誠品常可見到的四連拍、八連拍相機基本上都是LOMO相機的系列產品之一。

  來自瑞典,行銷手法創意不斷的ABSOLUTE,各種行銷媒體、甚至美術館裡隨處可見,各領域藝術家所創作出「ABSOLUTE VODKA (絕對伏特加)」酒瓶瓶形與品牌標準字宣傳設計早已廣為熟悉,並在廣大消費者心中烙印出鮮明品牌印象。至少,Andy Warhol (安迪‧沃荷)畫過、Keith Haring (凱斯‧哈林)畫過,不管是普普藝術(Pop Art)、塗鴉、拼貼(Collage)、蒙太奇(Montage),甚至雕塑、影音、霓虹,ABSOLUTE VODKA都玩得很愉快、很盡興。

  當ABSOLUTE跟LOMO碰撞在一起,讓人意識到的,應該是創意揮灑跟自由不羈,應該是視覺刺激跟精神震撼。

  「ABSOLUTE LOMO」就是要玩家們丟上得意作品,跟LOMO迷們一起玩,當然,使用的工具不限於LOMO相機,但,LOMO相機當獎品則是一定要的。

  ABSOLUTE的新平面廣告裡,配合行銷活動,標題自然成了「ABSOLUTE LOMO」。

  紋身師、造型師、插畫家、建築師、攝影師等不同領域藝術家的LOMO作品,變成六幅平面廣告。其中最喜歡的,是帶著中國風的設計。

  畫家兼攝影師「黃岩」的作品,以藍白色系為主軸的設計,感覺很搭配、很和諧,即使,這應該是所有設計裡看來最不LOMO的LOMO。不管是黃岩自己說的渴望大自然也好、強調自由字再也好,整個畫面裡,白色碎瓷背景,配上畫了花草紋飾,讓人感受想到元代混著點中國、滲著點伊斯蘭味道的青花白瓷那種雋麗柔美與流細綿長。

  新的ABSOLUTE VODKA廣告,依舊的是再次為人帶來的驚喜。

  *ABSOLUTE.LOMO

  *其他的ABSOLUTE LOMO廣告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本小書,記載著日常生活裡再平凡不過的100件不平凡東西。

  設計給人的感受其實是複雜難言的,不過,「好的設計」,大致上來說,要嘛不就驚世駭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要嘛就簡約樸實、讓人放鬆自在。平心而論,通常驚世駭俗的東西常是不耐久觀,似乎唯有簡約樸實的東西,才能雋詠流長。

  「設計」之源由,是由人類社會生活周遭之必要所產生,如廣告、包裝等設計,因此有人說,既然是為了生活必須而產生,所以好的設計,自然必須是源於生活、並同時跟生活完美結合的兼具功能、美觀的設計。不過,由這樣的角度演繹出來的設計,通常卻是功能簡單、外型簡約的設計。產品設計的弔詭之處,就在於產品不是讓人為之驚豔、就是讓人幾乎忘了該項產品的存在。因此,產品要設計得功能簡單、外型簡約,且讓人印象深刻,的確需要某種對「人類社會」觀察的感性與敏銳。

  「日常生活設計經典(Humble Masterpieces: Everyday Marvels of Design)」裡,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必定會接觸到的產品,有許多,可能深深留存在大部分人記憶裡、但有更多,是從來不會去注意,更遑論去思考設計起源、設計者的產品。由由英文原版的書名來看,這些「謙遜傑作」,的確為每日的生活帶來許多驚奇,或者是說,因為產品本身實在是太「日常」,若能意識到這些驚奇的話,那麼驚奇本身的確會是非常大的驚奇。若有人注意到「便利貼(Post-it Note)」在1990年一年便達一億美元的銷售金額及後續的跟風狂潮、據說1983年全球共有超過一億個「魔術方塊(Rubik's Cube Puzzle)」的驚人數據、雖然打火機充斥,但全球每年仍使用五千億個的「火柴盒」,甚至是公認為使上最易使用、年代最久遠設計作品之一,預估壽命仍可再延續「六百年」的「迴紋針」等產品,或許,多注意些身邊不起眼事物,驚奇,或更加驚奇。

  或許,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謙遜傑作」,單純的整理收集成冊,大概也很難讓人感受到那種不尋常的「驚奇」。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這本「日常生活設計經典」,有一大部分或許必須歸功於攝影師對這一堆「尋常」之物的「不尋常」放大特寫照片。當事物以「巨觀」的角度檢視,就像從螞蟻角度來看一朵花,那時,花非花,花是座龐大巨型的山丘。

  翻看書本,其實最大的樂趣之一,來自遮住右邊的說明及正常圖片,猜猜所描述的產品所意為何的驚奇體驗。或許,越是再熟悉尋常不過的東西,越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思索。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勒(Albrecht Dürer)」的作品包含了廣泛的繪畫題材與領域,除了是德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外,亦是文藝復興的重量級思想家。

  杜勒在歐洲藝術史上有著舉足經重的影響,與繁多的藝術作品,不過,最喜歡的,其實是杜勒的木刻版畫。杜勒出生於紐倫堡(Nuremberg)的金匠家庭,15歲開始師從畫家Michael Wolgemut學習繪畫,據說,杜勒即是由此開始從事木版雕刻及版畫。也或許是沈浸在紐倫堡這個歐洲最早出現印刷機與生產科學儀器實驗室的城市裡,成就了杜勒無以計數版畫裡的精密、構圖與質樸線條同時交織融合的完美作品。

  木刻版畫並非是歐洲獨有的藝術,從中國唐代「金剛經」(西元868年)裡公認的現存最早木板印刷品開始,再至宋代的技藝趨於嫻熟與融合於日常生活裡的紙幣、紙牌,其實,木刻版畫在中國亦是流傳廣泛的藝術形式。不過,對於後續歐洲木刻版畫蓬勃發展、構圖臻於複雜精細的極致,其實是值得強烈喝采欽佩。

  第一次接觸到杜勒的版畫,並不知道杜勒。

  記得那時是大學時,在圖書館裡借的森護所寫的「紋章學」日文書,在開啟對紋章符碼藝術的濃厚興趣同時,也見著了書裡所列的諸多紋章木刻版畫。那時對這些心裡有著樸實有力線條紋章版畫喜愛之餘,也注意到版面某個地方,常出現刻著「AD」、猜想似乎是作者署名的符號。

  也忘了後來怎會重新直接觸到杜勒作品及確認杜勒這個人的「存在」。只是,後來才知道「AD」原來就是「Albrecht Dürer」縮寫時,才又重拾當初對不知名木刻版畫的熟悉與親切。

  如果要說有那個崇拜景仰的藝術家,應該可算是「杜勒」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FLOWmarket」是「明日博物館(MUSEUM of TOMORROW)」的第一個「展覽」。

  廢棄倉庫裡的偌大空間,陳列販賣著「theFLOWmodel」,販賣,成了「展覽」本身。


  其實很難真正透徹瞭解「theFLOW」想表達的精神意念。不過,大致上是丹麥(Denmark)的設計師Mads Hagstrom以反抗科技經濟進步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創作出的形式意念。

  為表現設計者發想意念而呈現出的實體結構,是一連串的「theFLOWmodel」。亦即一系列標示著意識型態、令人莞爾標籤的包裝瓶罐,也是「theFLOWmarket」流動超市裡販賣的產品。

  在流動超市裡,買到一切明天的希望幻想。


  170g裝的「100%基因改造食品(100% GMO)」罐頭、4,000片裝的「家庭價值(the family value)」、4加侖裝的「道德勇氣(the moral courage)」、375ml裝的「決策者(choice makers)」、250ml裝的「1/4無條件的愛(1/4 unconditional love)」、1,000ml裝的「不要政治no politics」」、200片裝的「留時間陪伴彼此(time for each other)」、200ml裝的「乾淨空氣(clean air)」、275ml裝的「說真心話(say what you mean)」、25ml裝的「沒有包袱(no possessions)」…

  是否服用了配方,就可願望成真?或許,theFLOWmarket裡賣的,如果不是現實殘酷世界裡的逃避反諷自我安慰,就是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某一角落裡的玄幻秘方。

  在「theFLOWmarket」神奇超市裡,仍然為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們提醒了一些問題。

  「因為使用家用吸塵器與殺蟲劑的緣故,一般家庭內的空氣污染,平均是戶外的二至五倍」 、「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死亡跟節食、抽煙與缺乏運動有關」、「近年醫藥產業最新的消息是發明了用來預防膽怯以及一種抗購物的藥物」、「用來製造2G記憶卡的石油和化學物的總重量,是記憶卡本身重量的六百三十倍」、「2005年,全球的消費者在垃圾掩埋廠累積了大約五億支手機」、「去年全球為了市場上的瓶裝水,而製造了超過七百億的1/2公升無法自然分解的塑膠瓶」…

  或許,在汲於追逐高度經濟成長、各種市場指標,積極製造產品獲利的背後,似乎也應該想想成長之餘為世界帶來的另一層影響。

  而就如同Mads Hagstrom自己說的,「如果你想要改變遊戲,你得先跟著玩(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game, you have to play the game)」。在theFLOWmarket表達逆向意念的同時,似乎也製造出了一些不應存在的垃圾…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an 11 Thu 2007 21:10

  紅色是女生,藍色是男生。

  十九世紀時,法國、英國及美國出現給予小女孩穿粉紅色、小男孩穿天藍色的用法。很難再去找出這種用法的真正來源,即使研究顏色的歷史學者,似乎也無法提出明確的證據來辯證這種獨特的演進史。可確認的是,大部分女生喜歡紅色裝扮,幾乎男生都喜歡以藍色來表徵的社會化印象,已深植人類社群。

  不同符碼在不同文化裡象徵不同意義。

  數字「7」在天主教世界裡代表人類的七大罪、希臘神話中代表太陽神阿波羅、而在古巴比倫則是掌管愛情、戰爭與生育的伊斯塔女神;北美土著以狐狸為智慧象徵、日本人視狐狸為長壽健康、中國人眼裡,狐狸則成了古奇玄怪的幻化符號。

  似乎,充滿各式想像表徵融合的人類世界裡,高度兼蓄的現代社會,仍無法脫去各種亙古傳統對於社會符碼的影響,不過,紅配女、藍配男的深刻普遍,似乎橫跨各個社會文化間。

  似乎有點天經地義的人擇搭配,應該被強烈反骨的不滿欲求所吹送飄散。

  紅花紅葉的ThinkPink海灘褲;G2000的紅色斜紋領帶;上海襄陽市場的的Made in China仿冒Bally紅色證件帶;Ralph Lauren的粉紅色襯衫;破舊的Abercrombie&Fitch紅白海灘鞋;Ralph Lauren的紅點領帶;路邊夜市買的紅藍美國內戰南十字旗幟浴巾;偌大Bally皮製標誌鑰匙圈;火紅惹眼的SWITZERLOOK原子筆…

  就是愛紅,無關乎性別傾向。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慘不忍睹」!

  翻出了自己十二年前做的網頁(Homepage),除了「慘不忍睹」之外,似乎沒其他的形容與感想。

  那是個WWW剛開始不久的時候,NCSA Mosaic剛變成Netscape Navigator,WWW上幾乎是醜陋「文字」網頁,沒有搜尋引擎,也找不到太多資料,以今日的「網路啥都有」的觀點來看,那時幾乎是個原始時代。

  對作業平台與應用軟體而言,MS Windows仍未變成真正的作業系統,CorelDRAW沒有中文版,更別提出了Windows版本就是種恩惠並需要一堆記憶體否則根本跑不動的PhotoShop。總之,除了有能力購置一堆高檔軟硬體的好野人之外,想用繪圖軟體做出好看的網頁,似乎有種莫名的困難。

  或許因為如此,才讓那時做的「難堪」網頁竟然能夠得到教育部網路擂臺的週冠軍。充滿土味、俗味,不知如何批評的舊時網頁,或許,除了俗不可耐的「慘不忍睹」之外,應該還有種莫名其妙的「不可思議」吧!?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很久沒再買「ppaper」。

  其實ppaper的版面設計一直不錯,有種簡約時尚,又夾著乾淨卻搶眼的洗鍊質感。很久沒再買ppaper的原因,倒不是對「雜誌」本身不喜歡,而是瞭解了ppaper身世背景所繼承與「7-ELEVEN」以及「包氏相關企業」濃稠到化也化不掉的強烈置入性行銷。認知上來說,說是「雜誌」,不如說是擴充版的「型錄」。從此觀點,花錢買型錄,似乎是件詭異的事,不過,事實上卻是無所不在,「無印良品」是、「IKEA」是、許多以「設計年鑑」包裝,實則是設計公司型錄的玩意更是…

  憑心而論,ppaper本身型錄色彩其實已不濃厚,因此若以此觀點抹煞設計成員的努力似乎有所不公。總之,不買並非雜誌本身的不對,而是「潛在購買者」本身的憤世與反骨。幸好,聽說雜誌銷售量還不錯,足可寬慰!

  要說的不是「沒再買」ppaper,而是「又再買」了ppaper。

  買ppaer的原因不是因為想再買ppaer,買的原因是贈品,ppaper慶祝兩週年的的贈品。此時,配角,變成了主角。

  贈品是一大一小的兩本薄薄筆記本,兩本潔白透頂的兩本單薄筆記本。白澈到乾淨無垠得幾乎一無所有的筆記本,擁有的,只是版面左上角用鋼模深陷凹印的「ppaper/」簡單字樣。還無法想到這兩本筆記本用來做什麼,只是,薄到低乎自己對「筆記本」標準的筆記本,似乎也不知道能夠用來做什麼。不過,幸好筆記本不厚,這樣的設計就應該薄,就應該看起來像張粹淨無暇的純白紙板那樣薄,若厚些,則增添笨重,也失去質感。

  對於兩本「筆記本」,換個角度思考。設計,其實是根基於實用上,若實用的東西經過設計反而不實用,那設計便不叫設計。當然實用與否觀乎「用的人」本身,被視於不實用的筆記本不知道能做什麼,唯一能做的或許是跟一堆「不實用」的「收藏品」靜置躺臥,不實用的良好設計,變成了用也不是、丟也不捨的藝術品,跟博物館、美術館中的東西一樣…

  人似乎反而喜歡簡單乾淨的東西,也很難說人就是喜歡純淨到一無所有的簡約清楚。人,有時也喜歡某種熱鬧奢華的感官刺激。

  相對於簡約,「Paul Smith」反而有種挑戰官能接受程度的嬉皮反叛與華麗誇張。五顏六色、繁麗多彩,沒什麼基本色的基本色,卻讓人深自著迷於那種幻炫魔力。

  還記得身上穿著Paul Smith基本款顏色的「Mini Cooper」那種招搖過市、讓人嫉妒的趾高氣昂;多彩豐富大面積彩圖,瞬間熱烈吸引眾人目光的皮革大包包。或許,Paul Smith想做的,就是脫出既有世俗社會之外的非唯物主義,藉著強烈奇異的經典嬉皮觀點,來吸引全世界的眼球。

  天秤兩邊的極端風格,脫去簡約或是華麗外表,其實,在任何好設計的背後,都藏著根基於「平衡(Balance)」與「和諧(Harmony)」的紮實基礎。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paper專刊「MUJI 無印良品重新探訪」上的7-11 logo不見了。

  有別於一般兩個星期出版一次,封面會打上的7-11 logo,這次專門「探討」無印良品的專刊似乎特別將有著濃厚廣告意味的logo拿掉。而且,與期刊不同之處,是原本佔去一堆篇幅的廣告也不見了。不過,翻完之後才發現,原來並非廣告不見了,而是花了100元新台幣買了「一整本」的廣告,一整本「無印良品」的廣告。看來,在台灣身為統一超商次集團之一的無印良品,廣告實在打到家,整合行銷兼賣錢廣告,讓人實在不得不佩服現代商人無所不用其極的A錢能力。

  其實,「想賣給別人」賣方思維與「想跟別人買」買方思維兩者之間,本質上就不存在太大差異。一樣東西、一個物件、甚至一種創意,賣方原本就必須站在買方角度思考,滿足其所慾並加以適當包裝、灌些迷湯,才能讓買方想向你買東西。而諸如「7-Watch」之類的資訊媒介,說穿了,也是以「低廉」價格,提供某些買方有興趣的資訊,卻在無時無刻插入一堆置入性行銷廣告,如詳盡介紹的地方小吃、旅遊地圖,總是可發現小吃店與地圖中無時不在的「7-11」位置標示與宅急便廣告…而說穿了,「ppaper」的發想本質與「7-watch」大概差不了太多,就是想提供一個輕薄短小的平台,除能夠用來賣別人廣告、登自己廣告,還可以跟讀者收錢,最炫的是還可以不用提供過多的「有意義」資訊,只要擺幾張酷炫照片、海報,幾篇人物專訪、設計,就可以準備開始A錢。不過,或許這就是廣告與設計的本質,正如同原研哉於「設計中的設計」和「RE DESIGN」書中想強烈表達的「沒有設計其實才是最好的設計」一般,當人感受不出廣告才是最好的廣告、感受不出行銷才是最好的行銷,或許,這也是媒體資訊操作者每天費盡心思腦力所欲達成的吧!?也或許,在商業行為與資訊取得的矛盾衝突間,也還是需要接受者的進一步思考與取捨。

  雖然無印良品最早是以「沒有品牌的品牌」為出發點,不論商業模式的操作發想,無印良品其實已成功營造出了某種強烈的「品牌意識」。無印良品讓人與自然純潔劃上等號、與輕鬆舒適形成同義。第一次在微風廣場接觸到無印良品,其實有種發現新事物的驚奇與感動,那種新事物,是種反璞歸真、靜純無華的簡約自在,是在每天矯飾添足事物充數滿溢的無力埋怨下,突然出現一種回歸自然的輕盈昇華。對於營造出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原研哉與無印良品的結合,其實是種看似樸實恣意,卻是絕佳渠成的無痕搭配。原研哉的設計種是流露出一種優雅悅目的簡單流暢,對於原研哉所敘述「所謂設計,是透過製作或溝通,來將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做一個真實的詮釋」,如此的意念,與無印良品長久逐漸蛻變出來的產品發想理念,產生了契合渾融的加成澎湃。無印良品也由2001年原研哉接任藝術總監之後,在品牌印象上,似乎有了另一種超脫世俗雜務的心靈躍升。

  原研哉的無印良品,讓視覺與生活更單純,實際卻是營造出更豐富的深刻層次。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潮流的變化,總是快速趨向兼容與開放。

  藝術的演變也是如此。從西方十三、四世紀喬托(Giotto di Bondone)的濕壁畫、十九世紀晚期秀拉(Georges Seurat)的點描法(Pointillism);中國唐朝李思訓的水墨景致、八大山人的花鳥山水,最後的發進程,是二十世紀中、晚期後世界各地「國民」派別的交織融合,類同於全球無疆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藝術,也成了接納各種非主流思想的世界藝術體系。

  或許,藝術發展潮流下,普普藝術(Pop Art)的興起,恰可為近代通俗文化、複製技術與圖像的符碼化做出最佳演繹。似乎,對於社會階層廣大人群而言,唯有通俗簡單,無須花費心智思考的東西,才可於芸芸眾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或許,這也是普普藝術強烈衝擊影像能夠於守舊時代裡發軔蓬勃的重要因素。普普藝術的世界裡,毛澤東與Che Guavera都成了Andy Warhol的普普藝術作業,毛主席的親切祥和照片,成了彩顏詭異的熱烈影像;Che的大頭尊容,由社會主義革命先驅,成了金屬流行文化裡的不可或缺,或許,如同Che最有名的那句「革命永垂不朽」,現在,Che自己成了永垂不朽。

  很難說「趙建銘」這三個字與毛澤東、Che Guavera有什麼關係。或許,唯一沾得上邊的,是共同擁有的顯赫名氣,還有看到趙建銘T-Shirt圖像時馬上聯想到的毛澤東與Che Guavera鮮明圖像,即使,線條構圖上仍是有所成長空間…原來,趙建銘竟然鴨子划水,默默的爬到與毛主席、Che相同地位上,也或許,趙建銘是全中國第一個擁有廣大粉絲為自己精心製作T-Shirt的「被羈押人2260」號。

「日本東京東西部房屋賃貸物件雜誌2006年一月號/趙建銘夫婦日本置產必看參考書」。

「慶!台開偵辦趙建銘收押~免運費☆☆全新仿象骨花瓶==值得收藏=」。

「勿犯 趙建銘 的錯誤,貪官必備,檢調注意,三套合購 2260」。

「☆趙建銘在獄中要學的東西☆ASP 初學者經典30堂課教學影片+深入範例徹底研究(2CD)」。

「趙建銘愛用((保證真品 LV零錢包))急缺現金,降價摟!!!!」。

  拍賣網站上讓人莞爾的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物品,想與趙建銘沾上一些邊的強烈企圖,讓人見識著駙馬爺名人地位的崇高,動輒上千筆的「相關商品」,使得趙建銘人氣狠狠將爆料天皇邱毅給比下去,而人說「南泰安、北建銘」,同樣收被收押,但,李泰安的人氣明顯低了許多。

  或許,聽說也多虧趙建銘,讓這陣子容易被重大社會事件影響情緒的精神患者,膨脹增加許多。多元化的時代,也是價值扭曲的時代,感謝被羈押人2260號趙建銘,讓我們有與毛主席與Che Guavera同等級的廉價酷炫T-Shirt可以穿!!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開白色紙盒,取出黑色皮夾,褪換下有些陳老斑駁的舊有皮夾,收藏至另一個舊品該擺放的地方…

  將近兩年前、上上次在新宿伊勢丹百貨買的彩色Paul Smith皮夾,將跟隨著同樣斑彩的鑰匙圈與手機吊飾,靜靜收藏於原本的舒服盒子裡…下一個皮夾,是純黑的agnes b.,優雅寧靜的agnes b.。

  Paul Smith與agnes b.,有著極端不同的風格,豔炫奔放的英格蘭嘻皮彩風,似乎與自由沈靜的法蘭克優雅氣氛極難搭配一起,就如同英法兩國間數百年的恩怨糾葛與共榮征戰,注定了兩者間的分和難聚…

  很難說為何會同時喜歡兩種極端差異的風格,或許是既喜歡鮮麗多彩,也喜歡極簡優雅的極端矛盾潛意識,讓兩種截然不同的喜好流藏於血液裡。也或許是這種矛盾對立,才可讓人激發出各種新奇創新,也或許是這種矛盾對立,也才讓人不時陷入是非掙扎。

  或許,Paul Smith與agnes b.的唯一共同點,是兩者似乎都要感謝日本人,有了日本人的「支援」,似乎使兩個品牌不斷發揚光大…在台灣應該不怎麼有人知道的Paul Smith品牌,似乎已縮到僅剩微風廣場裡的店面,陳列販賣的種類,似乎真有些乏善可陳,或許,應該學學agnes b.,拿些日本製的產品來好好「加持」擴張。不過,即便如此,喜歡「裝氣質」的台灣人,或許還是難以接受的大膽創意的嘻皮風吧!?

  翻開彩色護照皮套,檢查了護照與台胞證後,丟進電腦包裡,與黑色的新皮夾塞在一起…Paul Smith與agnes b.,靜靜的陪伴在一起…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拼圖,正用另一種方式存在著。

  覺得真正酷炫的,反而不是切割成上萬片的五顏六色巨幅拼圖,也不是組合豐富多變的立體積木拼圖,更不是目前流行的七彩立體球狀3D拼圖,而是「拼圖」本身,最原始基本的拼圖本身,跟1762年拼圖於歐洲被發明時相去不遠的基本概念本身…

  有時,簡單是種美,反而不需太多點綴裝飾…原始是種美,反而可觸動心靈深處對美的原始渴求。

  很早前便發現「無印良品」架上空白潔淨的「拼圖」,很簡單的拼圖,沒有圖案,一片空白,有的,只是「拼圖」本身而已…設記者的想法,是讓擁有拼圖的人在潔淨畫面上畫上、寫上自己想畫、想寫的事物,進一步成為獨一無二的個人拼圖…而我,卻覺得保持空白,反而是另一種簡潔優雅,是另一種寧靜自在…

  聖誕節又將到來,無印良品進一步在拼圖原始意念上的極簡新發想,讓人捨不得不將卡片們放入購物袋中…


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